-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研究
- 戴龍
- 3760字
- 2019-09-29 12:51:50
二、歐盟競爭法的發展簡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也是市場經濟思想最早誕生的地方。然而,雖然英國普通法中早就有規制反競爭行為的法統,但是英國并沒催生出現代意義上的反壟斷法,反倒是英國普通法傳統移植到大洋彼岸后,在美國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歐洲大陸的反壟斷法思想傳統也和其隔海相望的英國普通法沒有什么聯系,位于歐洲大陸中部的德國和奧地利產生了最初的反壟斷法思想。追尋其原因是一個超出了本書任務的課題,但是,根據近代在奧地利和德國誕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學家、法學家、經濟學家甚至音樂和藝術大師這一歷史現實至少可以判斷,這是一片自由的沃土,擁有產生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各種社會文化條件。因此,從歐洲大陸中部產生最初的反壟斷法思想也不足為奇。
19世紀末,奧地利和德國正處于急速的社會變革時期,一方面存在自由主義思想的滲透所帶來的新興資產階級對于自由競爭和發展民族經濟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有傳統依靠行政機關維護社會正義和民主權利的要求,因而,歐洲最初萌芽的反壟斷法便表現出不同于英美法的特征。這具體表現在:第一,認為競爭體制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最佳方式,故而擁護市場經濟;第二,認為卡特爾是實現經濟增長和避免惡性競爭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法律層面上并不明確地反對卡特爾行為,這和美國反托拉斯法一開始就將托拉斯組織定義為非法有著重大區別;第三,依賴官僚體制而不是司法體制,相信官僚處理社會沖突的中立立場,這對于后來形成以行政執法為主的反壟斷法實施方式奠定了基礎;第四,雖然不明確地反對卡特爾,但是對于卡特爾勢力和濫用行為有天生的敵意,這也對后來歐洲競爭法形成以濫用型規制為特征的法律體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注:See David J.Gerber,La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Protecting Prometheu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43114.)20世紀前期,歐洲的政治經濟變動激烈,各種社會矛盾突出,各種社會思想之間尖銳對立,反壟斷法也因劇烈的政治地殼的變動而命運多舛,但是,從整體上看,擁護市場經濟一直是這一時期各國競爭政策的主軸。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歐洲分裂成意識形態和社會體制截然對立的兩大地域板塊,也引發了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之間的制度競爭。為了阻止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攻勢以及抵御當時泛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潮,美國不僅從經濟上扶持歐洲經濟的復興,而且從制度上開始重建歐洲。美國的支持加上各國對自由主義的信仰,瑞典(1953年)和德國(1957年)率先起草了獨立的《反限制競爭法》,而法國和英國則沒有發展出獨立的反壟斷法。1951年4月18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意大利、法國以及聯邦德國六國共同簽署了《巴黎條約》,組成了“歐洲煤炭和鋼鐵共同體”(ECSC),成為后來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歐盟的前身。《巴黎條約》第1條即明確規定,共同體的任務是“通過建立共同市場,促進成員國經濟的和諧發展,雇用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也成為后來設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羅馬條約》及設立歐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共同目標。歐洲六國最初成立煤炭和鋼鐵共同體的目的是防范德國再次取得歐洲煤炭鋼鐵產業的主導地位,通過創立一個“法律共同體”,將歐洲大部分煤炭和鋼鐵業的管理權劃歸一個附加的法律體制,實現統一的共同體市場。(注:Ibid.,pp.336337.)另一個深層的目標其實應該是,處于美蘇兩大強權之間的歐洲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生存安全而謀求更加遠大的理想,通過組建歐洲統一的經濟貨幣共同體,逐步走向統一的政治共同體。《巴黎條約》的一項重要成果是產生歐洲競爭法的模型,這具體體現在條約第65條(明確地禁止直接或間接妨礙競爭的壟斷協議)和第66條(禁止沒有得到授權的集中以及規定濫用經濟權力)。
歐洲國家組建統一政治共同體的計劃從開始就受到以法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民眾的抵制,使得歐洲一體化領域更多地落實在經濟和金融層面。(注:法國對于成立一個具有共同防衛性質的政治共同體一直持有強烈的抵制心理,這可能主要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法國人對于法西斯時期德國的同盟戰略有著清醒的記憶,這促使他們進入21世紀后仍然抗拒歐洲憲法的通過。)1957年3月25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意大利、法國以及聯邦德國六國共同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兩者合稱為《歐洲共同體條約》(又稱為《羅馬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第85條基本繼承了《巴黎條約》第65條的規定,宣布可能影響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并且具有阻止、限制或扭曲共同市場中的競爭的目的和效果的協議無效。第86條繼承了《巴黎條約》第66條的規定,但是將條約中關于經營者集中的規定刪除,只留下了該條款中規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隨著歐共體成員由原來的六國擴大到十二國,建立起關稅同盟以及實施統一的歐洲貨幣政策,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國家簽署了《建立歐洲聯盟條約》(又稱為《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組建歐洲聯盟。原來《歐洲共同體條約》第85條和第86條的序號被重新調整為第81條和第82條,成為歐盟競爭法(EU Competition Law)的核心條款。(注:關于歐洲競爭法有多種提法,在1991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決定成立歐盟后,似乎稱之為歐盟競爭法比較合適。但是,歐盟競爭法的實體法部分仍是《歐共體條約》的一部分,所以人們習慣上仍把“歐盟競爭法”(EU Competition Law)稱為“歐共體競爭法”(EC Competition Law)。)由于《歐洲共同體條約》當初刪除了關于經營者集中的規定,直到1989年歐盟委員會頒布4064/89號合并條例對其予以規制,歐盟競爭法的三大規制體系才得以完善。2004年,歐盟委員會頒布第139/2004合并條例(注:Council Regulation(EC)No 139/2004 on the Control of Concentrations between Undertakings(the EC MergerRegulation),Official Journal L24/1 of Jan.292004.),這是目前正在實施的歐盟競爭法的經營者集中規制條例。
2007年10月,歐盟非正式首腦會議在時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召開,在經歷了《歐盟憲法條約》失敗的兩年后,27個歐盟成員國完成了《里斯本條約》的起草。同年12月13日,《里斯本條約》正式簽署。(注:《里斯本條約》的全稱是“修訂建立歐洲聯盟條約和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的里斯本條約”(The Treaty of Lisbon amending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里斯本條約》由修訂后的《建立歐洲聯盟條約》和《歐洲共同體條約》構成。修訂后的《歐洲共同體條約》改稱為《關于歐洲聯盟運行條約》(注:Consolidated Version of 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Official Journal C115/47 of May 5,2008.),新條約中關于競爭法的部分基本未變,只是將原來的序號從第81條和第82條改為第101條和第102條。本書在論述歐盟競爭法的相關規制時,沿用《里斯本條約》的新序號,但出于論述上的方便以及讀者檢閱的便利,將在述及歐盟競爭法第101條和第102條時在背后加注舊序號(原第81條或原第82條)。
歐盟競爭法是推進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法律工具,為了實現這一法律目標,有必要依仗行政的甚至是政治的手段,由此決定了歐盟競爭法一開始就注重行政機關的執法權威和效力。但是,作為競爭法另一個重要手段的私人執行在歐盟競爭法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為了保障歐盟競爭法的實施,歐盟委員會被賦予很大的權力,可以單獨制定相關競爭“條例”(regulation)、“指南”(guideline)和“通告”(notice),并可以對企業違反競爭法的行為進行罰款。歐盟競爭法中的“條例”、“指南”和“通告”的法律效力是不相同的。一般來說,“條例”確立歐盟競爭法的一些基本規則,具有法律約束力;“指南”只是確立歐盟委員會在適用競爭法時的所持立場及分析方法,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通告”是對歐盟競爭法中的一些概念及法律條文的進一步解釋,代表歐盟委員會在一段時期內的政策、觀點(將來有可能改變),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注:See D.G.Goyder,EC Competition Law,Four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412.)迄今為止,歐盟委員會制定和頒布了為數眾多的競爭條例、指南和通告。一系列的“一攬子豁免條例”,“理事會1/2003條例”以及新頒布的“139/2004號合并條例”,構成歐盟競爭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法院在歐盟競爭法的早期實施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歐盟委員會在競爭法實施中的主導作用的發揮,特別是隨著經營者集中規制在競爭法中越來越居于核心地位,歐洲法院的角色漸趨淡化。
歐盟競爭法深受德國《反限制競爭法》的影響,這不僅是因為德國學者或官員在制定歐盟競爭法規則時發揮了重要的影響,還因為歐盟競爭法的實體法部分和德國《反限制競爭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作為歐盟競爭法重要組成部分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制,一般被認為是根植于德國法的傳統,其以行政執法為主的執法模式也是在德國《反限制競爭法》的執法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對抗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美國支持歐洲制定競爭法,但是并不能認為美國反托拉斯法對歐盟競爭法的制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兩者之間從最初的立法目的到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都沒有多少相似之處。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歐盟競爭法越來越呈現出司法化的傾向,在對競爭評價以及限制競爭效果的評估方式上也呈現出和美國反托拉斯法趨同的傾向,這只是反映了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面對共同競爭問題時必然出現的法律實用主義的趨同特征。歐盟競爭法有著根植于歐洲土壤的反壟斷法律思想,體現著大陸法系法律發展的特有特征,是和美國反托拉斯法在本質上相互區別的另一種法律模式。歐盟競爭法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在法律目的上,以促進共同體市場的統一為最高目標,并不把追求經濟效率作為唯一目的;在法律規制上,確立了以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為主軸的濫用型法律規制模式;在法律實施手段上,雖然也強調司法的作用,但更多地依靠行政機關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