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反壟斷法的歷史發展

一、美國反托拉斯法簡史

美國反托拉斯法產生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的南北戰爭。南北戰爭結束后,由于橫貫美洲大陸的鐵路建設以及歐洲資本的輸入,美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工業化時期。股份公司的出現導致生產和經營的集中,并帶來銷售領域的殘酷競爭。一大批中小企業在競爭壓力下被迫退出市場,或者結成更大的企業集團以抗拒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洛克菲勒集團的標準石油公司最早采用托拉斯(信托)方式,將眾多公司的股份或資產搜羅在少數幾名受托人手中,發放給他們信托證券。受托人代表證券持有人的利益管理、經營信托資產,并且分配資產利潤或者決定擴大投資。通過這種信托方式進行經營集中的合并迅速被其他產業效仿,在亞麻油、威士忌、砂糖等產業也迅速結成了各種托拉斯(信托)集團。(注:See Ernest Gellhorn&William E.Kovacic,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In a Nutshell,Four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1994,p.16.)

美國的這一時期,正如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以及《鍍金時代》等著名作品所諷刺的那樣,是一個金錢充斥了社會各個角落,社會倫理敗落,商人利欲熏心的時代。(注:重溫這些小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會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會感到小說中描繪的社會正是今天中國社會的寫照。這也從另個一角度證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及商業社會的過渡過程中,社會倫理道德淪喪、官員貪污腐化、商人利欲熏心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可惜的是,中國這一時期的來臨和美國相比足足晚了一個多世紀,才“不幸地”被現在所有中國人體驗。)大型托拉斯集團的結成使得美國的民主制度受到嚴重傷害。首先,托拉斯集團不斷擴張,新的公司一旦產生就可以快速地被他們吸收、消化。正如美國法律學者斯提姆森所言,“美國人創造發明了一種可以吞噬成千上萬的公司和個人的法律機器,通過這種法律機器所有的企業可以不負責任地聯合起來,由一兩個人方便地使用”。企業法不可能限制,這些托拉斯組織意識到他們可以無限地并且不需要承擔責任地施展他們的力量,可以免受審查和良心制約地實現自己的撒旦目標。其次,托拉斯組織無情地排擠競爭者,對于不愿意加入托拉斯組織的競爭者,通過掠奪性價格及商業間諜活動等戰略迫使其無法經營,使其最后只有選擇“被賣或者破產”。再次,托拉斯組織還直接威脅公眾的利益,腐化社會風氣。在托拉斯組織操縱下,投資者的資產被實際低于面值的股票所榨取,工人被無差別地關閉在條件惡劣的工廠中,像工具一樣地被榨取完最后一絲力氣后被無情地遺棄,政府官員被收買,公平的競爭被各種假牌公司以及混亂的法律適用威脅。當時的美國市場上,各種商業丑行或者金融丑聞幾乎都涉及托拉斯組織,嚴重動搖了民眾對于無規則的市場的信心。(注:See Ernest Gellhorn&William E.Kovacic,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In a Nutshell,Four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1994,pp.1718.)

由于托拉斯組織濫用其經濟力打擊競爭對手、剝削消費者以及賄賂官員等種種惡行,美國興起了大范圍的反托拉斯運動。站在反托拉斯運動前列的是中西部的農民,他們由于糧食增產本來寄希望能夠增加收入,但是鐵路運輸的壟斷以及倉庫儲存等產生的高額費用讓他們增產不增收,于是農民們掀起了大規模反托拉斯的所謂“農場主運動”(Granger Movement)。農場主運動和城市里工人的反托拉斯運動遙相呼應,加劇了托拉斯組織和底層民眾之間的矛盾,促使美國各州紛紛立法規制托拉斯行為。但是,由于托拉斯組織可以橫跨各州開展活動,各州的立法對于規制托拉斯行為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種背景下,在1888年開始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承諾要制定聯邦反托拉斯法。后來,共和黨的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當選,立即啟動反托拉斯立法。

反托拉斯法的最初草案是由上院議員謝爾曼(Senator John Sherman)在1988年8月4日提出,當初的草案只有一條。該草案在下院審查過程中被增加數條,1890年7月2日經哈里森總統簽名后正式生效。法律原名是“反對非法限制及壟斷、保護貿易和通商的法律”(An Act to Protect Trade and Commerce Against Unlawful Restraints and Monopolies),后為了紀念謝爾曼議員對這部法律所作的卓越貢獻,將該法稱為《謝爾曼法》(Sherman Act)。《謝爾曼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促進州際通商以及與外國貿易中的自由競爭,將通過托拉斯等形式進行企業聯合以控制生產、供給和價格,損害消費者利益以及中小企業獨立生存權的行為宣布為非法,并對違反《謝爾曼法》的公司或個人科以刑事責任。在這一點上,《謝爾曼法》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法中將不正當限制交易行為認定無效的習慣做法。《謝爾曼法》的核心條款是第1條和第2條,分別規定禁止以具有壟斷協議效果的契約、聯合或者共謀以及具有濫用效果的壟斷或者企圖壟斷。《謝爾曼法》是現代意義上最早的成文反壟斷法,可以說是國際反壟斷法的始祖。

《謝爾曼法》出臺后,為了彌補法律條文太少以及適用范圍不明確等不足之處,1914年美國聯邦議會又制定了《克萊頓法》(Clayton Act)以及《聯邦貿易委員會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在1911年的標準石油一案的判決中,聯邦最高法院在對《謝爾曼法》第2條解釋時,導入了“合理原則”(rule of reason),即判斷某一具體行為是否違法時,要根據該行為對市場產生的反競爭的效果進行具體分析的原則。但是,“合理原則”的適用必然會給予法官相當寬泛的裁量權限,而且由于無法預測行為是否違法,也使得法律的實施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克萊頓法》正是為了盡可能地限制司法裁量的范圍,在違反《謝爾曼法》的行為發生之前,能夠有效地達到控制違法行為發生的目的而制定的。《克萊頓法》的核心條款是第7條,該條明確禁止具有實質性限制競爭效果的企業合并。《謝爾曼法》和《克萊頓法》的實施都需要一個專門的政府機關,于是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被賦予進行調查和提起訴訟的重要職責。和《克萊頓法》幾乎同時頒布的《聯邦貿易委員會法》也是對《謝爾曼法》的有效補充,其核心條款是第5條關于禁止不公平競爭方法的規定。隨著《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的制定,美國成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負責《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的實施,形成了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共同執行反托拉斯法的局面。

雖然《克萊頓法》第2條規定了價格歧視,但是其含義不是十分明確。1936年,美國又制定了《羅賓遜·帕特曼法》(Robinson Patman Act),專門對價格歧視行為作出規定。1950年,美國又制定了《塞勒—凱弗維爾反兼并法》(Celler-Kefauver Antimerger Act),彌補了《克萊頓法》第7條中司法管轄權的漏洞,并且擴大了禁止行為的范圍。1976年,美國再次制定了《哈特—斯考特—羅迪諾反托拉斯改進法》(Hart-Scott-Rodino Antitrust Improvement Act),針對《克萊頓法》第7條中的公共執行機制作出規定,其中包括要求一定規模的企業合并須報經聯邦反托拉斯機構審查批準的規定。除了以上三部法律之外,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還應執法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反托拉斯指南。因此,平常所稱的“反托拉斯法”,事實上是由包括《謝爾曼法》、《克萊頓法》、《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在內,一系列單項立法和相關指南等組成的美國反壟斷法律、規章以及指南的總稱。

美國反托拉斯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立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反托拉斯法由三部主要的法律構成,并且形成了由司法部反托拉斯法局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為主的分立執法模式。在反托拉斯法的實施過程中,美國法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幾乎所有違反《謝爾曼法》和《克萊頓法》的案件都必須經過法院的裁判,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只充當公訴人的角色。法院在美國反托拉斯法實施中的主導地位不僅產成了法院判決對后續案件的指導作用,還促進了私人訴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直至今日,美國具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反托拉斯私人訴訟制度,對于維護中小企業以及消費者的利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制定和實施體制是歷史上形成的,美國市場經濟發展和民眾反托拉斯意識高漲的時代產物,直至今天,仍然代表著國際反壟斷法發展中的主流模式和最高執法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山县| 泰顺县| 中阳县| 通渭县| 九江市| 体育| 张家川| 新津县| 资溪县| 容城县| 车险| 嘉义县| 竹溪县| 宿迁市| 满城县| 鄯善县| 广州市| 安达市| 监利县| 武城县| 平潭县| 甘洛县| 河西区| 安义县| 尚志市| 吴川市| 丘北县| 普宁市| 团风县| 老河口市| 雅安市| 盐边县| 博白县| 伊川县| 通许县| 浦北县| 长治市| 山阳县| 绵阳市| 祁门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