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研究
- 戴龍
- 2377字
- 2019-09-29 12:51:49
二、現代反壟斷法理念的發展
以上探討的具有代表性的反壟斷思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對于市場體制和競爭問題的深刻思考。概而言之,人們對于競爭理念存在對兩個終極價值的追求,一個是政治價值(哲學價值、個人自由和尊嚴、中小企業的交易自由),一個是經濟價值(經濟效率)。這兩項價值并非相互矛盾,也并不是必然對立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兩者之間會出現某種不相容的,或者由于強調一方而導致另一方被忽視的情況。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產業革命帶來了人類生產、經營、生活模式的巨大改變,人類歷史已經進入所謂“大競爭”的時代。平民主義思想以及秩序自由主義思想中堅持以中小企業為市場競爭主體的理念現在看來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在全球化時代,企業間競爭已經超出了企業本身的競爭范疇,越來越和其所屬國家的經濟政策、國家戰略甚至和國家的綜合制度競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這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平民主義思想以及秩序自由主義思想的價值,只是表明在新形勢下需要對反壟斷法的理念和價值進行新的理解和把握。在這方面,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發展對競爭理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法與經濟學的交叉研究也為我們認識競爭問題的本質提供了新的渠道。20世紀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義思潮在西方流行,受新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政治家主導了西方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反壟斷法的傳統理念得到進一步深化。
新奧地利學派是新自由主義思想的一個代表性流派。該學派批判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S-C-P模式”分析,否定競爭政策對于維護市場競爭的必要性。新奧地利學派的代表性人物哈耶克指出,“完全競爭”在現實市場上是不存在的,人類能夠探知到的市場知識與信息總是不完全的,人們只能通過市場競爭不斷地發現和傳播市場知識和信息,在這個不自覺地發現和傳播過程中,個人的需求得到了相互調整,社會全體實現了良好的配置效果。(注:See Hayek,F.A.V.,“The Meaning of Competition”in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1945,Chap.5.)新奧地利學派認為,旺盛的“企業家精神”對于改善市場成果最為重要,政府本身的知識是不完全的,因此不能期待政府的競爭政策能夠達到比市場自身的凈化功能更好的配置效果。由此,新奧地利學派從根本上否定了計劃經濟的合理性,認為唯有自由主義和競爭體制才是人類走向繁榮富裕的必由之路。(注:參見[奧]路德維希·馮·米瑟斯:《自由與繁榮的國度》,韓光明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報社,1995。)
新制度經濟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后興起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性人物有科斯、諾斯以及威廉姆森等人。新制度經濟學派提出了“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并將“交易費用”概念引入個人、企業甚至是政府行為之中,從而得出各種社會交易的根本目的都是降低成本支出,獲取產出的最大化。(注:See Coase,R.H.,The Firm,the Market,and the Law,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新制度派經濟學認為,19世紀西方國家興起的根本原因是其構筑了一套強調競爭、適應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而非西方國家在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正是其本身的制度束縛了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注:See 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認為科學技術才是生產力發展動力的傳統觀點,對于分析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有重要的意義。新制度派經濟學派的突出貢獻還在于為分析競爭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大大豐富了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例如,美國著名的法律經濟學家理查德·A·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借鑒這種交易成本方法,廣泛地分析財產權、侵權法、公司法、金融證券、反托拉斯甚至包括收入分配在內的各種經濟法律問題,將法律與經濟學的交叉研究發揮到了極致。(注:See Posner,Richard A.,Economic Analysis of Law,Fourth Edition,Little,Brown Company Boston Toronto London,1992.中文版可參見[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新產業組織理論(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興起的以分析企業戰略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經濟學理論。新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在可行競爭市場上,由于存在潛在的競爭壓力,即便是在自然壟斷或者寡頭型的高度集中市場,壟斷企業也不可能長期獲得超額利潤。(注:See Baumol W.J.,J.C.Panzar&R.D.Willi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Market Structure,New 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1982.)因此,新產業組織理論批判傳統產業組織理論關于壟斷型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并導致壟斷利潤的理論假設,在他們看來,少數幾家大企業進行縱向或橫向兼并,并不會損害市場績效和消費者利益,政府的競爭政策應該確保市場上存在充分的潛在競爭壓力。確保潛在競爭壓力的關鍵是要盡可能降低市場進入的沉沒成本,減少沉沒成本的方法是要擴大投入研發新技術和新工藝,排除一切人為的進入和退出壁壘。新產業組織理論還利用博弈論的研究方法,確立了一套分析壟斷或者寡頭狀態下的市場結構、不完全競爭市場定價、企業戰略行為以及反壟斷當局應采取的反壟斷規制方法,為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公共領域的放松管制以及民營化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上述經濟學學派基本上都是在芝加哥學派的理論基礎上,對經濟發展和競爭政策的延伸探討,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將競爭政策的焦點更多地集中在經濟效率的提高方面,傳統的平民主義思想以及秩序自由主義思想所追求的多元價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對反壟斷法理念的探討多以美國為核心,這是與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后美國在信息基礎革命后再次占據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的時代背景相一致。現代反壟斷法理念的發展也導致美歐之間在反壟斷法的實施上出現一定差異,尤其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方面,美國政府堅信市場的最終調節作用,對于企業“壟斷化”的規制有所緩和。而歐盟委員會雖然在壟斷協議及經營者集中規制方面出現和美國趨同的規制立場,但是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領域仍然堅持自己的理念。這也導致美歐反壟斷執法機構常常在有關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案件處理過程中出現爭執,可以說對于反壟斷法的理念追求的差異是導致其發生爭執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