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研究
- 戴龍
- 1657字
- 2019-09-29 12:51:49
一、日本禁止獨占法對反壟斷法理念的發展
由于歷史與文化的原因,亞洲國家普遍缺乏反壟斷的文化傳統,也缺乏對于權力集中的警戒心。亞洲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普遍移植或借鑒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和歐美國家相比,可以說亞洲國家并沒有自己固有的反壟斷理念。亞洲國家中最早制定和實施反壟斷法律制度的是日本,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制定的原始禁止獨占法完全效仿美國反托拉斯法的立法體制,形成了嚴格的結構主義規制模式。但是,日本是一個好學的民族,他們總是能夠在學習最好的東西的同時加以發揮創造,最后產生屬于自己的東西。早期的禁止獨占法并沒能夠立即扎根于日本的文化土壤,甚至遭到日本政府和學界的抵制,被認為是美國用以肢解、控制日本經濟發展的工具。(注:參見[日]伊從寬:《獨占禁止政策と獨占禁止法》,45~64頁,東京,日本比較法研究所,199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在經濟復興中產生的問題漸漸讓日本政府認識到禁止獨占法的重要性,經過對原始禁止獨占法的歷次修改,禁止獨占法已經成為日本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在規制理念上,日本經濟法學界也在探討自己特有的反壟斷思想。
探討日本反壟斷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峰村光郎教授和正田彬教授。他們結合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形成的以大企業為中心的經濟社會,指出這種經濟社會的基礎是壟斷資本支配下的體制性從屬關系以及個別從屬關系。在這種支配從屬關系中,大企業居于支配地位,而中小企業及消費者處于經濟從屬者的位置。經濟上的支配者(大企業)和從屬者(中小企業和消費者)進行交易時,即使形式上是平等的,實質上也是不平等的。在保護交易主體之間的形式平等的理念下成立的市民法,在經濟支配從屬關系下,將形式平等轉化為實質不平等。作為經濟法主體的獨占禁止法的目的正是要糾正這種支配從屬關系,確保交易主體之間的對等交易權力。(注:參見[日]正田彬:《經濟法》,21~38頁,東京,日本評論社,1979;[日]松下滿雄:《經濟法概論》,16頁,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6。)
按照這種理念來理解,中小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中小企業合作協會對于保證其與大企業之間進行對等交易是合理的,應該得到禁止獨占法的豁免(不管在形式上是否成為適用除外的對象)。同樣道理,大企業之間從事卡特爾行為無疑會實質性地限制競爭,惡化交易對象之間的從屬關系,應該予以禁止。在這種競爭理念的影響下,日本禁止獨占法通過多次修改,形成了一系列用以保護中小企業利益的配套法制。例如,保護中小承包商利益的《防止延遲支付承包費用法》,確保中小企業經營活動機會及調整與大企業關系的《中小企業經營領域調整法》,保護小型零售商利益的《大規模零售店鋪法》,等等。
除了制定用于保護中小企業的相關法制之外,日本禁止獨占法還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規制模式,即對于不公平交易方法的規制。日本禁止獨占法在實施過程中形成了兩套違法標準,一套是實質性限制競爭標準,適用于私人壟斷(相當于市場支配地位的濫用)、不公正限制交易(相當于壟斷協議)和企業結合(即經營者集中),這是一套比較嚴格的違法標準。另一套是不公平交易方法標準,這是針對某些尚未達到實質性限制競爭標準但又具有一定限制競爭效果的行為,從一個較低層次上進行規制的違法標準。由此,日本禁止獨占法除了傳統三大支柱之外,還形成了針對不公平交易方法的規制體系,這一點往往不被外國學者們理解,甚至連日本學者也有批判這一制度體系的聲音。(注:參見[日]村上政博:《獨占禁止法》,3版,東京,弘文堂,2010;[日]村上政博:《あるべき競爭法制と中國競爭法制定作業》,載《國際商事法務》,Vol.34,No.7(2008),pp.863869。)其實,不公平交易方法的規制正是立足于日本社會長期形成的經濟雙層構造,對于一些尚未達到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從事的不公平交易行為進行規制。這一規制在不正當競爭行為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之間,建立起保護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利益的又一層藩籬。日本的這種制度創新對于具有相似經濟結構特征的亞洲新興國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事實上,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交易法都不同程度上借鑒了日本禁止獨占法的這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