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于國家未來:大學基礎研究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蘇竣 何晉秋 黃萃等
- 1184字
- 2019-09-20 15:50:06
第1章 緒論
科學技術研究活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到近現代其作用日益明顯。從大學誕生與研究活動出現起,大學就與基礎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系。隨著大學的發展,研究活動的內涵日益擴大,教學活動與基礎研究在客觀上融為一體,雖然在歷史發展的某些階段,教育與科研被人為地分離,但是,基礎研究工作始終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所有社會組織中,大學由于其獨特的文化和組織模式,成為從事基礎研究最適宜的場所。
“基礎和前沿研究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基本規律的科學活動,是新知識的源泉,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會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動人類社會發生變革。當代基礎和前沿研究,其深度和廣度日益拓展,學科分化與交融并進,先導性更加顯著,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更加密切。”注1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歷史表明,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就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大學是基礎研究的重鎮,我國大學基礎研究在近些年來雖然取得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看,大學基礎研究式微的傾向相當嚴重。這種式微的傾向,既表現在少數大學不能滿足社會實踐對科學技術的迫切要求,不能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學的科學研究提出的挑戰,與產業界和其他研究機構脫節,也更多地表現為社會對大學基礎研究的關注減少,國家對大學基礎研究的投入減少,大學自身也忽視它本應承擔的重要社會職能——基礎研究。造成大學基礎研究式微的原因是極其復雜和多方面的,既有歷史演變進程中的階段性原因,也與當今社會對那些能夠帶來“顯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技術需求的重視程度的大幅提升有關。重視和追求經濟利益,使得政府愈發缺乏投資于大學基礎研究的積極性。此外,當今的大學不可能完全與社會隔絕,在與社會和產業界的日益密切的結合中,寬松、自由和追求真知的大學文化,越來越多地受到強勢的企業文化和商業文化的侵蝕,使得大學對于那些具有周期長、探索性強、風險高等特點的基礎理論的研究越來越缺乏積極性,使得大學原本清凈的環境越來越不利于基礎研究的開展和原始創新的發生。本書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和責任,就是要客觀地描述和刻畫當今大學基礎研究的現狀,深刻地剖析大學基礎研究式微的歷史根源和現實因素,喚醒政府和社會,以及大學自身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提出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就是投資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未來。
在21世紀的前10年,我國陸續制定和實施了科技發展、教育改革與發展及人才發展三個中長期規劃綱要,科技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必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崛起的中國要明確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地位,在扎實推進國家經濟和政治改革的同時,盡可能排除或避開國際干擾及國內消極因素的影響,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要抓住機遇,統籌部署,對我國科學技術工作,特別是大學基礎研究作出戰略性部署和安排,做好頂層設計,落實改革措施,加快我國大學基礎研究的發展,有力地推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