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故事
- 夢華
- 1751字
- 2020-07-03 17:48:13
外交家子貢
子貢名叫端木賜,是孔子弟子中口才最好的一個。
齊國貴族田常想作亂,但忌憚國內的幾個大家族,所以想先打魯國以鞏固自己的勢力。孔子聽說后就問弟子們:“魯國是我們的祖國,現在遇到了危難,誰能去拯救?”子路、子張和子石想去,但孔子都沒同意。子貢請求讓自己去,孔子同意了。
子貢先去見田常,對他說:“你要討伐魯國是錯誤的。魯國城池不堅固、地方狹小、國君昏庸、大臣無用、人民又討厭打仗,所以不能打魯國。我覺得應該打吳國。吳國城墻堅固、地方廣闊、兵精糧足、又有優秀的統帥,是最好打的了。”田常大怒:“你所說的難打的恰恰是好打的,好打的正好是難打的,你這樣說是什么意思?”子貢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內部有憂患的應該打強大的敵人,外部有憂患的應該打弱小的敵人。現在你的憂患是在國內。你打下魯國的話,只對你的君主和大臣們有好處,你有什么功勞?你取勝的結果是讓國君驕傲、大臣狂妄,想成就大事,難啊!所以不如打吳國,死傷人民,大臣多數都會死在戰爭中,這樣你就沒有競爭對手,人民死得差不多了,誰還敢反對你?”田常恍然大悟,說:“真是好主意啊!不過我的軍隊已經開赴魯國了,再掉過頭來打吳國,大臣們會懷疑我的。”子貢說:“你先按兵不動,我去吳國出使,讓他出兵討伐齊國,你就可以迎擊了。”田常同意了。
子貢趕緊南下去見吳王,對他說:“現在齊國那么大的國家去打小小的魯國,和吳國爭奪霸權,我私下替大王感到擔憂。援救魯國可以顯出大王的威名,討伐齊國又能得到很多好處。打敗齊國就能震懾晉國,利益太多了!名義上是救魯國,實際上是削弱齊國,聰明的人都知道該怎么做的。”吳王說:“你說得很對,但是我曾經和越國打仗,現在越王想報仇,你等我打了越國再來聽你的。”子貢說:“越國還不如魯國強,吳國也不比齊國強,等大王打完越國回來,魯國早被齊國踏平了。大王現在害怕齊國而去打越國,是不勇敢的行為。大王放過越國可以顯示自己的仁慈,援救魯國就能讓諸侯們服從,霸業不就完成了嗎?如果大王實在不喜歡越國的話,我去見越王,讓他聽大王的號令。”吳王很高興,就讓子貢去了。
·孔門四科·
“孔門四科”,意為孔子所傳授的四門學科,指的是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相關的記述見于《論語·先進第十一》:“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孔子在此分別舉出了四個學科門類之下最為優秀的學生。唐代開始,“孔門四科”的提法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明清時期,“孔門四科”演變為“儒學四門”——義理、辭章、經濟和考據。
越王聽說子貢來了,趕緊出來迎接,子貢說:“我勸說吳王救魯國,但他怕越國拖后腿,說要等到打了越國再說。這樣的話,越國肯定會失敗的。”越王下拜說:“我當年不自量力,和吳國開戰,遭受了極大的羞辱。現在我奮發圖強,只想報仇,這是我的心愿。”子貢說:“吳王為人兇暴,大臣們都受不了了。吳國連年征戰,民怨沸騰,伍子胥也死了,吳國的好日子不多了。現在大王只要對其卑躬屈膝,他肯定會討伐齊國。如果打不過,那是大王的福氣。如果勝了,他一定會去打晉國,我去找晉國國君,讓他和齊國一起打吳國,吳國一定會被削弱的。到時候大王再進攻,吳國不就是大王您的了嗎?”越王樂壞了,送了子貢很多禮物,但子貢不要,急忙趕赴吳國。
子貢對吳王說:“我把話帶到了,越王嚇壞了,連忙保證一定聽大王的話。”幾天后,越國大夫文種來見吳王,表示越國愿意臣服吳國,并發兵援助吳國伐齊。把吳王高興壞了,馬上舉全國兵力討伐齊國。
子貢又跑到晉國,對晉國國君說:“我聽說不解決憂慮的事就不能應付突發事件,軍隊不搞清楚誰是敵人就打不了勝仗。現在齊國和吳國要打仗,吳國輸了的話,越國肯定要來找他們麻煩,吳國贏了的話肯定會來打晉國的。”晉國國君很害怕,問:“那怎么辦呢?”子貢說:“沒事,好好整頓軍隊做好準備就行。”晉國國君答應了。
子貢回到魯國不久,吳國果然和齊國打了起來,把齊國打得大敗,然后移兵晉國,卻被晉國打得大敗。越王聽說吳國戰敗,馬上突襲吳國,最后吳國竟然滅亡了。子貢僅僅靠幾句話就存活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強大了晉國、讓越國稱霸,可見他的外交才能。
子貢除了外交才能之外,還精于從商,很快就成為一個著名的商人,積累了千金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