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識人用人管人
- 梁素娟
- 814字
- 2020-07-07 16:47:30
價值觀一致才能擰成一股繩
德魯克說:“想要在企業內取得成就,個人的價值觀必須能夠與企業的價值觀兼容。”德魯克認為,相互兼容的價值觀是企業獲得高效執行力的認知基礎。
在日本市場上站穩腳跟之后,京都制陶總裁稻盛和夫希望公司走向海外世界,決定首先開辟美國市場。1962年,稻盛獨自一人飛往美國,由于語言不通,也沒有志同道合的代理人,結果無功而返。
1963年,原來在松下工業任貿易部長的上西阿沙進入京都制陶公司。上西出生在加拿大,他在松下時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一直從事與海外的貿易往來。上西比稻盛年長12歲,對外貿易經驗極其豐富,正是京都制陶急需的人才。
上西剛加入時,稻盛如獲至寶,每天一到傍晚,稻盛就跟上西促膝長談,竭力想使他的思想與公司一致。而上西自恃是精通貿易的專家,心高氣傲,無法馬上接受稻盛的想法和領導。
稻盛希望上西馬上開辟海外市場,而上西認為想開展對外貿易,做市場調查的時間就得一年左右。稻盛卻絕不允許這樣按部就班的慢吞吞的做法。稻盛的過度執著和上西的循序漸進產生了矛盾,二者在許多業務問題上各不相讓,經常鬧得不歡而散。
稻盛本來打算把經驗豐富的上西當作自己的左右手,協助自己擴大海外市場,現在卻為上西不能理解自己的意圖而滿懷怒氣。這時候,稻盛深切地感受到再優秀的人才,再豐富的貿易經驗,不能同心協力就沒有戰斗力。他覺得自己無法與上西共事,決定解雇上西。
上西的養父聽說這個消息十分著急,跑到稻盛家中苦苦哀求,因為上西由于過于自負在其他公司也無法待下去。稻盛決定再和上西交談一次。他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對生活、工作的態度、思考問題的方式等一一提出,想借此改變上西的思維方式。稻盛的肺腑之言,終于使上西和他能夠心心相通了。
在上西的協助下,京都制陶很快就在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圣地——硅谷,建立起了海外兵團,成為日本企業打入硅谷的先驅。
同心協力才能成功
世界上大多數成功的企業,除了物質技術設備優越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員工個人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兼容上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