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么愿意為他們喜歡的人做事
戰國第一名將吳起有一次率領魏軍攻打中山國。他巡視軍營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疼痛難忍,吳起毫不猶豫地俯下身子,為這位士兵將毒瘡里的膿血一口一口吸出來。事情傳到這位士兵母親的耳朵里,她大哭不止。旁人問她:“你兒子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將軍為他吸膿血,本該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啊,為什么要哭呢?”他母親回答:“你有所不知。幾年前吳將軍也為他父親吸過膿血,結果他父親臨死也不退縮,最后戰死沙場。如今又為他吸,真不知道他要死在哪里了。”正是因為有對下屬的一片真心,吳起的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成功拿下很多戰役。
人們總是愿意為他們喜歡的人做事。故事里的父子就是這樣,吳將軍是他們愛戴的將領,所以,他們為了吳將軍愿意赴湯蹈火,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
◇喜歡原則◇
喜歡原則就是,人們喜歡為他們喜歡的人做事,實際上是出于喜歡回報的心理,也是為了滿足自我被尊重、被認可的需要。

你想讓自己被更多人喜歡,想讓一個企業更有活力、更有凝聚力嗎?

那就別吝嗇你的贊美和鼓勵,多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給予他人多一些贊美和關注,他們自然會回報你同樣多的贊美和關注。
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美國管理學家瑟夫·吉爾伯特,他認為每個人都愿意為自己中意的人做事,而且往往會任勞任怨,不計較得失。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所謂“喜歡原則”。我們總有一種傾向,愿意去幫助那些自己喜歡的人,同時也贊同他們的觀點。一般來說,人們在知道有人喜歡自己之后,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壓力,要去回報他人的喜歡。正是出于這種心理,我們會不自覺地心甘情愿為喜歡的人做事。談戀愛的時候,男生為了心愛的女友鞍前馬后,樂此不疲;工作的時候,因為上司的一句稱贊,加班加點而不覺辛苦,都是出于對喜歡的回報心理。
美國著名女企業家玫琳·凱曾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比金錢和性更為人們所需——認可與贊美。”也就是說,金錢的力量不是萬能的,人心所向才是成功的關鍵,適當的贊美和認可,能彌補金錢的不足。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生理和安全需要只是最基本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才是我們所最終追求的高級需求,每一個人都有強烈的自尊感,也渴望被尊重、被認可。有一個小伙子在公司里干的是最不起眼的清潔工工作,有一次歹徒闖進公司試圖搶劫,只有他不顧一切和歹徒殊死搏斗。事后被問起原因,他的答案平淡無奇卻又發人深省:“因為董事長總會夸我地掃得很干凈。”就是這么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有如此大的力量,能讓這位小伙子忘了危險,拼了性命。領導對下屬的一句真誠贊美,就能使他們得到莫大的滿足,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潛力,讓他們努力工作。這比任何物質獎勵都更讓人激動。
那些外表美麗的人能贏得他人的喜歡,所以,人們總是對美女很偏愛。可是,如果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給他人傳遞的全是善意,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時時刻刻關心、寬容他人,這樣的人會比美女更受到大家的喜愛。你可以發現,那些有很多朋友、受大家喜愛的人,都不是自私、自我的,他們能時刻照顧到朋友的感受,尊重、關心周圍的人。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得到大家的關心和回報。
下級與上級之間也是一樣。下級對上級領導的評價,除了他對下屬的關心外,可能還包括他作為領袖的責任承擔能力。一個敢作敢為、有擔當的領導,能讓下屬產生信任感和凝聚力,下屬也會積極承擔起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讓領導放心。領導把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會承擔一定的風險和損失,但卻能換來下屬更強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