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動機與行為
- 20幾歲要懂點心理學
- 黃薇編著
- 8425字
- 2019-08-23 16:29:14
情人眼里為什么會出西施
在物理學上,熱水快速凍結現象被稱為“姆潘巴現象”,也稱“姆佩巴效應”。姆潘巴現象是對我們大腦中的常識的顛覆,熱水怎么可能先結冰呢?然而不可靠的姆潘巴現象竟然被人們當作真理認同了40.多年。
姆潘巴現象是以埃拉斯托·姆潘巴的名字命名的。1963.年的一天,姆潘巴發現自己放在電冰箱冷凍室里的熱牛奶比其他同學的冷牛奶先結冰。這令他大為不解,于是,他立刻跑到老師那向老師請教。老師卻很輕易地說:“肯定是你搞錯了,姆潘巴?!蹦放税筒环?,又做了一次試驗,結果還是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
某天,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系主任奧斯玻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的學校訪問。姆潘巴就鼓足勇氣向博士提出了他的問題。奧斯玻恩博士回答說:“我不能馬上回答你的問題,不過我保證等我一回到達累斯薩拉姆就親自做這個實驗?!苯Y果,博士的實驗和姆潘巴說的一樣。于是,人們就把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的現象稱為“姆潘巴現象”。
2004.年,上海向明中學一女生庾順禧對這一現象提出了質疑。在科技名師黃曾新的指導下,庾順禧和另外兩名女生開始研究姆潘巴現象。她們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激凌等多種材料,采用先進的多點自動測溫記錄儀,在記錄了上萬個數據后進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在同質同量同外部溫度環境的情況下,熱液體比冷液體先結冰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引起誤解的三種可能。
為什么一個不存在的現象竟然被人們作為真理認同了40.多年,而沒有人對它提出質疑?這就是光環效應的作用。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事物的某種品性或特質有強烈的自我知覺,印象比較深刻、突出,這種感覺就像月暈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影響了對事物的其他品質或特點的認識和判斷。
人們之所以堅信姆潘巴現象存在,就是源于對專家的良好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姆潘巴現象的存在深信不疑——因為這個結論是物理學家給出的,他是物理學家,結論肯定就是正確的。
光環效應其實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我們可以把光環效應通俗地稱為“情人眼中出西施”。
在現實生活中,光環效應隨處可見。熱戀中的姑娘和小伙子,受光環效應的影響,雙方就會被理想化——姑娘變成了人間的仙女,小伙子變成了白馬王子;當老師對某個學生有好感時,會覺得這個學生什么都好;等等。
徐悲鴻為何在買畫時贊畫
“動機”一詞來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動的意思。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換句話說,動機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而不是心理活動的結果。對于這種內部過程,我們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任務選擇、努力程度、對活動的堅持性和言語表達等外部行為間接地推斷出來。通過任務選擇我們可以判斷個體行為動機的方向、對象或目標;通過努力程度和堅持性我們可以判斷個體動機強度的大小。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基礎。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三種功能:
1.激活的功能
動機能激發一個人產生某種行為,對行為起著始動作用。例如,為了消除饑餓而引起擇食活動,為了獲得優秀成績而努力學習,為了取得他人贊揚而勤奮工作,為了擺脫孤獨而結交朋友等。動機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的。一般認為,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徐悲鴻剛到北平時,便經常去琉璃廠的字畫店里瀏覽,搜集古今的優秀字畫。遇上他所喜愛的,就會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一張好畫!”“這是難得的精品!”等,直說得站在旁邊的畫商眉開眼笑,本來沒有打算要高價的,現在卻向徐悲鴻提出了高價。而徐悲鴻一旦看中,便不再計較價錢。有時為了買畫,家中的錢又不夠,他就再添上自己的畫。徐悲鴻當時的經濟條件并不富裕,他自己的生活過得十分儉樸,連雙皮鞋都要到舊貨攤上去買,他的妻子廖靜文有時埋怨他說:“你何必在畫商面前表示你那樣喜愛這張畫呢?你不會冷靜一些嗎?你總是讓人家看出你非買不可,結果你原可以少出一些錢就能買到的畫,也被人家要了高價?!毙毂櫆睾偷攸c頭笑了,承認她的話很有道理。但是,下一次再遇到畫商送來好畫時,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贊不絕口。
徐悲鴻為什么買畫時贊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就是他作為一個畫家,是賞畫而不是買畫,賞和買是不一樣的,再高的價格,他也要拿下,這正是他作為一個職業畫家的賞畫動機在起作用。徐悲鴻終生不知疲倦地收集我國古代傳統繪畫,使它們能得到自己的研究、整理和保護。當一幅好畫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激動、他興奮、他贊賞。假如他對一幅真正的好畫能裝出無動于衷的樣子,那他就不是畫家徐悲鴻了。
2.指向的功能
動機不僅能喚起行為,而且能使行為具有穩固和完整的內容,使人趨向一定的志向。動機是引導行為的指示器,使個體行為具有明顯的選擇性。例如,在學習動機的支配下,人們可能去圖書館或教室;在休息動機的支配下,人們可能去電影院、公園或娛樂場所;在成就動機的驅使下,人們會主動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等。由此可見,動機不一樣,個體活動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
沃特出身貧寒。他在讀小學時,曾在西雅圖濱水區靠賣報和擦皮鞋來養家糊口。后來,他成了阿拉斯加一艘貨船的船員。17歲高中畢業后,他就離開了家,加入了流動工人大軍中。
他的同伴都是些倔強的人。他賭博,同所謂“邊緣人物”混在一起,軍事冒險者、逃亡者、走私犯、盜竊犯等一類人都成了他的同伴。他參加了墨西哥潘瓊·維拉的武裝組織?!澳悴唤咏切┤?,你就不會參與那些非法活動,”沃特說,“我的錯誤就是同這些不良的伙伴搞在一起。我的主要罪惡就是同壞人糾纏在一起。”
他時常在賭博中贏得大量的錢,然后又輸得精光。最后,他因走私麻醉藥物而被捕,受到審判并被判了刑。
沃特進入了萊文沃斯監獄時34歲。以前盡管他和壞人在一起,但從未因此而入獄。他遭受到磨難,他聲稱任何監獄都無法牢牢地關住他,他尋找機會越獄。
但此時發生了一個轉變。這一轉變使沃特把消極的心態轉變為積極的心態。在他的內心中,有某種東西囑咐他,要停止敵對行動,變成這所監獄中最好的囚犯。從那一瞬間起,他整個的生命浪潮都流向對他最有利的方向。沃特的思想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使他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了。
他改變了好斗的性格,也不再憎恨給他判刑的法官。他決心避免將來重犯這種罪惡。他環視四周,尋找各種方法,以便在獄中盡可能地過得愉快些。
首先,他向自己提出了幾個問題,并在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此后,他開始認真地學習,并努力上進,等出獄后,他刻苦努力,開了自己的公司,他當上了董事長,實現了人生的蛻變。
沃特從囚犯到老板的蛻變過程,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動機的指向性功能,指導著沃特重新設計了新的目標,并最終實現。
3.維持和調整的功能
動機能使個體的行為維持一定的時間,對行為起著續動作用。當活動指向于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相應的動機便獲得強化,因而某種活動就會持續下去;相反,當活動背離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就會降低活動的積極性或使活動完全停止下來。需強調的是,將活動的結果與個體原定的目標進行對照,是實現動機的維持和調整功能的重要條件。
由于動機具有這些作用,而且它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一個人的活動動機的性質、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五個玩牌的小孩為何心思各異
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各種動機理論都認為,動機是構成人類大多數行為的基礎。
需要是人積極性的基礎和根源,動機是推動人們活動的直接原因。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在動機的作用下,向著某一目標進行的,而人的動機又是由于某種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人的動機來源于需要,需要激發人的動機。
葛禮夏、阿尼雁、阿遼夏、索尼雅和廚娘的兒子安德烈,一面等家長們回家,一面坐在飯廳里桌子四周玩“運氣”——孩子們在賭錢。賭注是一個戈比。
他們玩得正起勁。就數葛禮夏臉上的神情頂興奮——他打牌完全是為了錢。要是茶碟里沒有戈比,那他早就睡了——擔心贏不成的那份恐懼、嫉妒,他那剪短頭發的腦袋里裝滿的種種金錢上的顧慮,不容他安安靜靜地坐著。
他妹妹阿尼雁是一個8歲的姑娘——也怕別人會贏——錢不錢,她倒不放在心上。對她來說,賭贏了,是面子問題。
另一個妹妹索尼雅——她是為玩牌而玩牌——不管誰贏了,她總是笑,拍手。
阿遼夏——他既不貪心,也不好面子。只要人家不把他從桌子上趕走,不打發他上床睡覺,他就感激不盡了——他在那兒與其說是為了玩“運氣”,還不如說是為了看人家起糾紛,這在打牌時是免不了的。要是有人打人,或者罵人,他就十分高興。
第五個玩牌的人是廚娘的兒子安德烈——自己贏了也好,別人贏了也好,他都不關心,因為他全副精神注意著這種游戲的數字,注意著那不算復雜的原理,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不同的數字呢?它們怎么會算不錯?
葛禮夏、阿尼雁、阿遼夏、索尼雅與安德烈每個人的需要不同,導致他們玩牌的動機不一樣,所以不同的需要決定了不同的動機。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轉化為動機,需要轉化為動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需要必須有一定的強度。就是說,某種需要必須成為個體的強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滿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則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動以滿足這個需要。
第二,需要轉化為動機還要有適當的客觀條件,即誘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質的刺激也包括社會性的刺激。有了客觀的誘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滿足某種需要;相反,就無法轉化為動機。例如,人處荒島,很想與人交往,但荒島缺乏交往的對象(誘因),這種需要就無法轉化為動機。
按心理學所揭示的規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的情緒,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并驅使人選擇目標,并進行實現目標的活動,以滿足需要。需要滿足后,人的心理緊張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產生,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為何饑腸轆轆時難以自我實現
需要是人們對必需的客觀事物的一種情感傾向的取舍,它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動力。由于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不同,人對客觀事物存在著不同的情感傾向,且隨之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和外部表現。能滿足或者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產生肯定的情感,或褒獎,或喜愛,或積極地支持;反之,則會產生否定的情感,或貶斥,或厭惡,或消極地反對。根本的原因是看其是否符合需要。
當一個人饑餓難忍時,他一心所想的就是如何尋找食物,而不會顧及其他事情。在這個時候,其他需要無論是安全感也罷,愛欲也罷,或爭強好勝也罷,都顯得無關緊要。然而當他對食物和水的需要已經獲得滿足之后,該需要就不再位居中心地位,而其他方面的需要就可能變得更為重要。這些現象為一個關于人類動機的理論提供了部分事實依據,該理論就是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在心理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把人類所有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排列為階梯狀,如下頁圖。
(1)生理需要,即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等的需要。它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是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這是人在生理需要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之后,隨之而來的新的要求。這種需要主要是免于生命危險,避免基本的生理需要被剝奪。
(3)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的需要。在前兩個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后,歸屬關系和愛的需要遂成為強烈的動機,即希望歸屬或被賦予一定的社會團體,成為群體中一員。愛也是一種歸屬,包括愛與被愛兩個方面。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和社會尊重。這種需要若得到滿足,就會感受到自信、價值和能力,反之,則會產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5)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需要,是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才賦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種創造和自我價值得到實現的需要。所謂“自我實現”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實現。用馬斯洛的話來概括就是:音樂家必須演奏音樂,畫家必須繪畫,詩人必須寫詩,這樣才能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是什么樣的角色就應該干什么樣的事。我們把這種需要叫做自我實現。
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得到滿足以后,高級需要才有可能出現。例如,當一個人饑腸轆轆,或為自己的安全而感到恐懼時,他是不會追求歸屬或愛的需要的。因此,在從動物到人的進化中,高級需要出現得較晚。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與水分,但是只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看到了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的區別,認為要滿足高級需要,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但他并沒有把兩者絕對對立起來。他認識到在人的高級需要產生以前,低級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滿足就可以了。他還認識到,在人類歷史上,那些為實現理想和事業勝利,而不惜犧牲一切,甚至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慮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此外,個體對需要的追求也表現出不同的情況,有人對自尊的需要超過了對愛的需要和歸屬需要。他們只有在感到非常自信并覺得有價值時,才會追求愛與歸屬的需要。
搶得火把的山匪為何沒有走出山洞
動機與效果的關系也是十分復雜的,這里的效果是指社會效果。一般說來,良好的動機應該產生良好的行為效果;反之,不良的動機則會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果,這就是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動機與效果不統一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如一個孩子想幫父母收拾一下屋子,但是不小心打碎了窗戶上的玻璃或是撞碎了桌上的花瓶。從動機講無可非議,但是卻產生了不好的效果。因此,好的動機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效果。對此,我們要認真分析,具體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古時候,有個商人遇到了劫匪,劫匪把他趕到山洞里,并搶了他的錢,結果兩人都在山洞里迷了路。
之后,兩個人開始尋找洞的出口。在他們追逐時,并未細察,其實這個山洞極深極黑,且洞中有洞,縱橫交錯。兩個人置于洞內,宛如身處一個地下迷宮。這時,山匪又轉回身來,商人想:“這下完了,看來這個山匪還是要殺人滅口?!睕]想到,山匪只是拿走了商人準備在夜間照明用的火把。
山匪很慶幸,他點燃火把,就像點燃了生命之光。山匪借著火把的亮光在山洞里行走?;鸢呀o他的行走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他可以看清腳下的石頭,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而他不會碰壁,不會被腳下的石頭絆倒。但是,山匪走來走去,就是走不出這個山洞。為了避免在原路上重復,他把搶得的錢每隔一段路放一張,終于,所有的錢一張一張地都放完了,他多希望在他的路上再也不看到它們??墒?,他就是走不出這個山洞。最后,他終于絕望了,并因力竭而死在了洞里。
商人因為失去了火把,沒有了照明,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艱辛,他不時會碰壁,不時被石頭絆倒,鼻子被擦破了、臉被摔腫了。但是,正是因為他一直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眼睛能夠敏銳地感受到洞口折射進來的微弱的光亮。于是他迎著這一束微弱的光摸索著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數日后,這個商人帶了隨從及火把、路標,再次走進了這個山洞,發現了山匪的尸體,也看到了那一張張作為路標的錢。其中有的錢距離洞口并不遠。
山匪搶錢,目的在于過上不勞而獲的好日子。正是這錢,使他進入了虎口一般的山洞。山匪搶了錢財之后,返回身去搶火把,目的在于走出山洞,保全性命。可正是火把的光亮,使他無法走出山洞。山匪的動機總是和目的不一致,每一次想法總以相反的結果出現,這就是目的和動機的不一致。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例子,他無法看到洞口射來的微亮,永遠地留在了洞內。
上面我們講了,不良動機導致結果變化的動機效果不一致,下面我們再看一個善良動機導致美好結局的動機效果不一致情況。
很多年以前,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有一對老夫婦走進一家旅館的大廳要求訂房。
但客房已滿,服務生一臉無奈,但服務生看著兩個老人可憐的樣子,同情頓生,于是把自己的住房讓給了老人。
第二天一大早,當老先生下樓來付住宿費的時候,那位服務生婉言拒絕了老先生,說:“我的房間是免費給你們住的,我昨天晚上在這里已經取得了額外的鐘點費,房間的費用本來就包含在這里面了?!崩舷壬f:“你這樣的員工是每一個旅館老板夢寐以求的,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你蓋一座旅館?!蹦贻p的服務生聽了笑了笑。他明白這對老夫婦的好心,但他只當它是一個笑話。
又過了幾年,服務生突然接到老先生的來信,并要他去曼哈頓,給他一個旅館,服務生如約而至。老板果真給了他一個旅館,這家飯店就是美國著名的渥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前身,這個年輕的服務生就是該飯店的第一任總經理喬治·伯特。喬治·伯特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用一夜的真誠換來的竟是一生的輝煌回報。
小伙子留老夫婦住宿,當時的動機只有一個,即幫人于危難之中。而面對老先生要付住房費時,就會有兩個動機,一是收錢,獲得經濟上的回報;另一個是婉言拒收,塑造自己的人格。
小伙子用自己的善良動機打動了老夫婦,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伙子的動機與效果并不一致,但這樣的不一致卻帶來了極大的成功。
一心想考好成績卻偏偏發揮失常
動機除了具有激活和維持行為的功能以外,它與行為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同一種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即各種不同的動機通過同一種行為表現出來;不同的活動也可能有同一種或相似的動機。例如,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可能是各種各樣的。有的學生希望成為優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贊;有的學生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愿辜負父母、親友的期望;有的學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響下,希望學好本領,將來為建設祖國服務;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動機,上學只是為了混日子等。這些不同的動機都表現在同一種學習行為中。學習動機不同,學習效果也會不一樣。另外,同一種動機,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行為。例如幾個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劇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劃船等。
在同一個人身上,行為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些動機占主導地位,稱主導動機;有些動機處于從屬地位,稱從屬動機。例如,一個學生的主導學習動機是學到真才實學,長大后為人民服務,但是,同時他也有成為優等生、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愿望,這些動機則處于從屬的地位。主導動機和從屬動機的結合,組成個體的動機體系,推動個體的行為。所以,個體的活動往往不是受單一動機的驅使,而是由他的動機體系所推動的。
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的關系上,動機不足或動機過強都會影響工作效率。研究表明,成就動機強的學生比成就動機弱的學生更能堅持學習,學習成績也更好。
洛厄爾曾選擇兩組成就動機強弱不同、其他條件差不多的大學生作為被試者,通過實驗比較他們的學習效率。實驗任務是要求他們將一些打亂了的字母組成單詞,如將字母w、t、s和e組成單詞west等。結果表明,成就動機較強的學生在這種學習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進步較快;成就動機弱的學生則沒有明顯的進步。
學習成績的好壞有激發或削弱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習成績好,滿足了原有的學習需要,可以促進學習動機的增強;學習成績差,原有的學習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使學習動機受到削弱。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曲線關系。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如學習動機太強,急于求成,反而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干擾記憶和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使注意和知覺的范圍變得過于狹窄,學習效率降低。在考試時動機過強的學生,一心想考出好成績,但臨場發揮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過于擔心考不好,結果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出真正的水平,甚至不及格,這便是動機過強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典型例子。所以說,為了使行為效率提高,就應避免動機過強或過弱,而應使其處于最佳水平。當動機處于最佳狀態時,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況下,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為效率。
研究發現,各種活動都有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的最佳水平往往會因任務的性質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有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的趨勢;而在比較困難的任務中,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是葉克斯和多德森(Yerkes.&Dodson)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的。如上頁圖所示,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稱為葉克斯-多德森定律。
另外,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還會因人而異,表現出個別差異。進行同樣難度的學習活動,對有些人來說,動機強度的最佳點比較高,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動機強度的最佳點可能要低一些。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動機強度,使其達到最佳水平,這樣才能使工作效率最高,也更有利于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