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虛”與“實”究竟有多遠——意識和注意
- 20幾歲要懂點心理學
- 黃薇編著
- 14658字
- 2019-08-23 16:29:14
為什么不少女性都愛“灰太狼”
在不少女性眼里,“灰太狼”是當今難得的新好男人。
這只狼,愛老婆勝過愛自己,每次抓到羊總是送到老婆紅太狼面前,自己絕對不吃獨食,永遠把老婆放在第一位。灰太狼為老婆花錢從不心疼:紅太狼想用十只羊換件虎皮大衣,這對灰太狼來說是件難以完成的任務,但他眼睛都不眨就答應了。十只羊是筆不小的財富,灰太狼全拿來換大衣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灰太狼從不花心,對老婆從一而終;也從不藏私房錢,從不和老婆討論對錯,即使老婆錯了也是對的……
“嫁人就嫁灰太狼!”——這是當下女性間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但是,在這個追求“男性美”的時代,這個極其難看的“刀疤臉”“大反派”“氣管炎”,怎么就沒有影響他在女性眼中的地位呢?灰太狼型的男人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氣管炎”,從女性的角度來說,也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公唯唯諾諾,沒有男子漢氣概,俯首帖耳得像個沒長大的孩子。
女性鐘情于灰太狼式的男人,從女性角度來看,無疑是獲益的。不管是在戀愛中還是在婚姻生活中,他都能非常主動地把控男女關系,這種關系能給她帶來足夠的確定感和穩定感,這也正是現實中很多女性在乎和追求的東西。
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受女性自我成就意識的影響。所謂自我成就意識,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它屬于精神上的高級需求,通過內部心理認知對個體起到作用。女性喜歡“灰太狼”,追求“灰太狼”,是通過“灰太狼”的愛戀與呵護,來實現身為“女性”這一群體的性別認知。一般來說,提到“女性”,社會上普遍的認識就是要去疼愛,要去關心,身為男人要擔負起這一責任,讓女人得到幸福,使女人享受快樂。而“灰太狼”恰恰能做到這一點,從女性個體上來說,灰太狼可以成就她們自己的人生。
同時,這也與社會認同價值有關。所謂社會認同價值,是從女性渴求安全感的角度來說的,指通過男性帶給她的情感依托,突出自身的存在意義,是女性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這種價值觀主要受社會習慣影響,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
灰太狼型的男人并非一味討好女人,以實現自己的企圖,也并不是沒有自尊,在女人橫挑鼻子豎挑眼中低三下四地“茍活”。套用一句流行話,或許更能說明女性為什么都愛“灰太狼”——灰太狼懂得愛,懂得尊重,懂得給予。
為何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現在請你花一點時間來尋找你周圍環境中不在你知覺里的幾件東西,你是否注意到了墻上的一個點?你是否注意到了鬧鐘的嘀嗒聲?如果你開始仔細地觀察你的周圍,你會發現在你的周圍有很多東西可以成為你注意的焦點。
注意是和意識緊密相連的一個概念,但又不同于意識。簡單地說,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當一個人在學習或工作的時候,他們的心理活動或意識總是指向和集中在某一對象上。例如,上課時,你正在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盡管這時有一只小鳥落在了你身邊的窗臺上,你也沒有覺察到。這時你的心理活動集中在老師講課的內容上,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同時,注意的對象又是在變化的,而且在大多數時候,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控制這種變化。
注意有兩個特點:指向性與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個瞬間,他的心理活動或意識選擇了某個對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指向性不同,人們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當人的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們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精力來,即全神貫注起來,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一定方向上活動的強度或緊張度。心理活動或意識的強度越大,緊張度越高,注意力也就越集中。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時,注意指向的范圍就會縮小。這時,他就會對自己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注意可以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無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當我們正在開會的時候,突然有人從會議室外面闖了進來,這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把視線朝向他,并且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對他的注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要注意的東西沒有任何準備,也沒有明確的認識任務。注意的引起與維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決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質。在這個意義上,無意注意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注意。在這種注意活動中,人們的積極性水平較低。
有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當我們學習的時候,由于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我們便自覺、自動地將心理過程集中指向學習的內容,積極選擇學習內容提供的各種信息。當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者周圍環境有干擾時,我們會通過意志努力,使注意力放在要學習的東西上。這種注意就是有意注意。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從特征上講,它同時具有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某些特征。例如,它和自覺的目的、任務聯系在一起,在這方面,它類似于有意注意,但是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這方面,它又與無意注意類似。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意后注意既服從于當前活動的目的與任務,又能節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對完成長期、持續的任務特別有利。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會計,這是她所喜歡的工作,她一直想找個既穩定又有技術性的工作,會計無疑是佳選。通過朋友介紹,小王順利進入了一家水處理設備公司擔任會計職務,當老板交給她任務的時候,由于對會計工作充滿了熱情,所以她總是非常勤快。但時間一久,她對會計工作逐漸失去了興趣,整天與煩瑣的數字打交道,甚至一看到數字就惡心。小王不得不辭職,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
小王的困境就在于她犯了一個錯誤,她沒有利用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對于會計工作,她應該有一個長期的打算,而不是憑一時熱情,看自己究竟合不合適,如果覺得自己合適,就應該靠意志力堅持下去,運用有意注意。如果感到實在煩瑣難耐,就應該好好休息,調整心態,重新回到無意注意的心態中來,一般而言,無意注意維持的時間較短,而有意注意維持的時間較長。
范偉為什么被“忽悠”殘疾了
200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范偉、高秀敏演出的小品《賣拐》令人捧腹不已,其寓意主要是諷刺那些坑人的奸商。而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范偉飾演的那位買拐者,他在賣拐者逐步的心理暗示下,產生錯覺,認為自己的腿真有毛病,最后買下了那副拐。人們笑他愚得可悲、愚得可憐,就像人們常說的:“讓人賣了,還替人家點錢呢!”但這樣的愚者,是否“純屬虛構”呢?事實上,在商家的虛假宣傳中,上當受騙者甚多。上當者是不是都很愚蠢、智商都很低呢?也不盡然,不少人在各方面還是蠻精明的,但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也常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心理暗示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比如,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道新菜上來,嘗一嘗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特殊滋味,等主人詳細介紹之后,你才漸漸體會到菜的新奇和特殊來。
暗示指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己使某種觀念影響自己,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例如,有人早上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自己的臉色不太好看,并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就產生不快的感覺,頓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于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在起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黑時,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并且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屬于積極的自我暗示。
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別人對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如東漢末年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于天氣炎熱,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那么,人為什么會不自覺地接受各種暗示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一個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后做出的。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其為“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因而“自我”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并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
我們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與暗示。這種對于自主判斷的部分放棄,是有一定適應意義的,這可以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積極暗示對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畫龍點睛。比如,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已經非常接近世界紀錄了,這時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師在旁邊輕輕暗示:“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這一暗示,激發了他全部的潛能,使他在比賽中真的得了第一。這樣的積極暗示,起到的就是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極的方面。例如,有一天同事突然說:“你的臉色不太好,是不是病了?”這句不經意的話你起初還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覺地,你真的會覺得頭重腳輕,渾身隱隱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最后,因為太擔心,你到醫院做了一番檢查,當權威的醫生向你宣布“沒病”之后,你頓時覺得渾身輕松、充滿活力,病態一掃而光。
深不可測的海底冰山——潛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潛意識這個詞語,那么什么是潛意識呢?“潛意識”這個詞是和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這個名字分不開的。正是這位人類心靈奧秘的偉大探索者首先發現了人類精神最隱蔽的角落——潛意識,也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潛意識逐漸成為心理學、現代哲學長期爭論不休的對象。
潛意識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有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的心靈即意識組成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絕大部分,則是潛意識。人的言行舉止,只有少部分由意識掌握,其他大部分都由潛意識主宰。潛意識主動運作,影響著意識與占水面下一小部分的前意識。
當一個人處于正常的狀態下,比較難以窺見潛意識的運作,這時,夢是最好的觀察潛意識活動的管道。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潛意識的作用非常地尖銳,例如,無法解釋的焦慮、違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懼、無法控制的強迫性沖動,此時意識的力量如此微弱,而潛意識的力量像臺風一般橫掃一切。
潛意識也稱無意識,是心理結構的深層領域和最原始的基礎,是心理系統最根本的動力。潛意識的存在范圍遠遠超過了意識,除了在特定條件下進入意識領域之外,大部分潛意識的東西便以各種改裝的形式,在意識的舞臺上露面。
潛意識活動中最主要的是本能沖動,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沖動來自機體內部的刺激,凡與本能沖動有關的欲望、情感、意向都是組成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始終處在與潛意識的沖突之中,意識在人的精神生活中雖然有家長的地位,但這種地位是脆弱的、不穩固的,自我意識的統一性和確立性會由于潛意識的作用而發生分裂。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是由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這三個層次構成的,潛意識處于深層,意識處于表層,前意識是表層的儲存庫,這三個層次組成一個動態心理結構,它們始終處在相互滲透、流動變化之中。如果三者處在協調平衡狀態,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結構,具有常態的性質。如果三者處在不平衡的紊亂狀態,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結構,具有變態的性質——變態的極端表現就是歇斯底里的癥狀,就是弗洛伊德描述的心理結構的圖式。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包含人出生后所有的心理成分以及諸種本能,認為在潛意識中存在著各種被壓抑的成分,如本能、欲望、情感、意念等。在一定條件下,潛意識中的成分,一部分可進入意識域,另外一部分則永遠不能被人自己知道。潛意識域的成分對人們的行為和思想表現起決定作用。他的這種認識曾被歐美許多學者運用和發展,成為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概念。
前意識能夠轉化成為意識,生活中我們會經歷很多事情,這些特定的經歷和事實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處于被意識到的狀態,但是當我們一旦需要時就能突然回憶起來。
意識與前意識在功能上十分接近,目前被加以注意的心理活動,意識到它的存在的時候,它便是意識,而當我們不再注意,意識到的內容就會潛入前意識層面,就不是意識了。因此,意識和前意識在功能上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前意識處于意識層和潛意識層之間,當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本能和欲望想要滲透到意識之中時,前意識擔負著“稽查人員”的任務,嚴密防守,把住關口,不許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隨便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稽查人員”失職時,潛意識就會悄悄潛入意識之中。
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多水平、多層次、多測度的反映系統。康德認為,潛意識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個世界”。其實,潛意識與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兩個方面對立統一的整體。
一些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或者違背個人理智的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悄悄地潛伏在我們的意識當中,這就是潛意識。潛意識由各種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個體的行為的,卻沒有被感覺到的思想、觀念、欲望等心理活動組成。
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潛意識也就沒有意識,因為意識是在同潛意識的比較、區別與對立中存在的,意識是以潛意識的存在為前提、基礎和條件的。當然,潛意識又是以意識為主導、制約的。總之,潛意識和意識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潛意識和意識的辯證統一構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幅豐富多彩的圖畫。
意識受到客觀存在、外部世界的影響,潛意識同樣也來源于客觀現實,個體從一出生就有一些本能反應存在,更多的意識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在人腦與客觀世界長期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受到一定強度外來信息的刺激,并存儲在大腦中成為記憶。因此,外部刺激和人腦的發展是潛意識產生的基礎。
當人受到第一次刺激時,只能做出非條件反射,并在腦中形成一個興奮灶。由于大腦先前沒有任何信息的存儲,即使目前有一個興奮灶,而沒有第二個也不能發生暫時性聯系。如半夜走路突遇白骨發生一時驚恐的現象,這種現象只能發生在曾感受過死人、鬼神恐怖影響的人身上,而從未感受過類似經驗的幼兒,大腦中就沒有對白骨恐懼的記憶,就不可能發生這種由白骨引起的恐懼現象。也就是說,一定量的信息貯備是產生聯想、產生潛意識的重要條件。
通常,一旦接收到某個信息或信號,立即會由形象聯想從種種記憶中調出與其相關的內容。意識把不合事理的內容剔除掉,以符合邏輯的形式牽制住奔放的空想。意識活動根據需要來調動潛意識中的記憶,但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是意識不到調動潛意識活動的。
夢是妻子,睡眠是丈夫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夢是一個要談話的妻子,而睡眠是一個默默忍受的丈夫。”
這不正是對夢與睡眠關系的最恰當的比喻嗎?如果人們生命中不存在睡眠,那么夢也成了無源之水,我們也就無從談起夢與睡眠的密切聯系。夢來源于睡眠,這是一個世人皆知的道理,正如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說:“一切夢的共同特性,第一就是睡眠。”
我們要了解、認識、科學地解夢,那么首先要了解認識睡眠,因為夢是發生在睡眠之中的。
在有人類存在以來的漫長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時間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是生理必需的,睡眠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的,是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并且大多數人一生中睡眠時間超過生命的1/3。
生理學家與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睡眠是一種普遍現象,無論人類還是動物,在其每天24小時的生活周期中都會睡眠。其不同只是在睡眠的形式、時間、地點等方面有所差異而已。動物學家曾觀察研究170種不同動物的睡眠時間,結果發現,馬、牛、大象的睡眠時間甚短,每天僅需2~4小時;犰狳與蝙蝠的睡眠,每天多達19~20小時。在睡眠時間分配上,各種動物也不相同。有些動物晝伏夜出,多數動物的睡眠是在家里;有些動物睡眠時間集中,每天只睡一次;有些動物的睡眠,每天分為多個時段進行。家畜中貓與狗的睡眠則是隨時睡隨時醒的。
近年來腦電波和眼動的研究,發現人的睡眠不是單一的過程,具有兩種不同的時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中腦電波呈現同步化慢波。夜間睡眠多數時間處在這種睡眠狀態。成年人慢波睡眠可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打盹淺睡;第二階段為中度睡眠;第三階段為中度至深度睡眠;第四階段為深度睡眠。兒童睡眠的分期比較困難。
快波睡眠中腦電波呈現同步化快波。人的一生中,快波睡眠的時間在整個睡眠時間中所占的比例隨年齡增加而減少。新生兒的快波睡眠占整個睡眠時間的50%,2歲以內的嬰兒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時間的30%~40%,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時間的20%~25%,而老年人的快波睡眠占睡眠時間不到5%。
慢波睡眠時眼球沒有或只有少量緩慢的運動,故又稱非快速眼動睡眠;快波睡眠時眼球有快速運動(50~60次/分),故又稱快速眼動睡眠。
成年人的睡眠中,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相互交替,先進入慢波睡眠狀態,持續約90分鐘,然后進入快波睡眠,約持續20~30分鐘,接著又進入慢波睡眠。兩種睡眠狀態都可以直接進入覺醒狀態,但從覺醒狀態進入快波睡眠必須先進入慢波睡眠。一夜整個睡眠期間這種反復交替約3~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續時間越長。
由于快波睡眠期是人們做夢的時期,我們由睡眠過程的腦電圖波形可以推測,一個人每夜一般會做4~6個夢,前半夜的夢較短,后半夜的夢較長。根據研究結果證實,一個人整夜大約有1~2小時的時間都是在做夢。由于每個人正常睡眠時間都超過一個循環的時間,由此可知,每個人每夜都要做夢。雖然有些人認為自己沒有做夢或從來不做夢,這是因為他醒來后忘記了,或是他在正相睡眠中醒來把夜里的夢忘記了。在早期的研究者們都認為,只有在異相睡眠中才會做夢,但是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正相睡眠(非眼球運動期)中也有做夢的現象,不過正相睡眠期的夢不像異相睡眠中的夢那樣由形象構成,也不像一般的夢那么生動且富有象征性。
有人早晨醒來之后說一夜總是在做夢,那是因為他醒來時剛好是在快波睡眠狀態或剛剛進入慢波睡眠狀態。還有人說自己總是在做噩夢,那是由于跟白天的精神狀態有關,如果白天焦慮不安、恐懼憂郁,則往往做噩夢,反之亦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要想睡得好,白天勿煩惱”。由此可見,把白天的萎靡不振和不快歸于夜間做夢是不對的。
弗洛伊德幫你解夢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刺激是夢的重要成因,許多心理學家指出,夢是對刺激干擾的反應。弗洛伊德在他的《夢的解析》中指出夢的刺激有四種:一是外部感覺刺激;二是內部(主觀的)感覺刺激;三是內部(機體的)身體刺激;四是純粹精神來源的刺激。但是,夢境形成的因素是極為復雜的,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1.軀體的外在刺激
外部刺激可以構成夢的材料來源,引人入夢。大家可能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如睡眠時頭部、胸部衣被過重或手放在胸口,則可能在夢中會感到呼吸困難,易發生夢魘;若紅光照射在睡眠者的臉上,則會夢到電閃雷鳴、森林失火等。弗洛伊德認為外界的事物,只要能夠“目見”,就有可能引起做夢。但是,這并非是唯一的,而在身體以外的多種刺激,都有可能進入夢境。在外界的刺激中,聲音是軀體外在刺激引起做夢的重要原因之一,聲音刺激進入夢境的現象,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夢例:
有人在夢中夢見了吹號聲,急忙穿衣起床,卻原來是鬧鐘在響。
有個人住在一棟建筑對面,有一天夜里,有輛救護車響著警鈴呼嘯而過,在這個時候,他的夢在那一瞬間轉了個方向,把他聽到的警鈴聲也編入了夢中的情節:他有個親屬正在生病,于是他便夢見自己正在家里等著救護車的到來。
2.身體的內部刺激
來自身體內部的刺激被編入夢境,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許多人都有過膀胱過度充盈后夢中到處找廁所的經歷,特別是兒童,夢中常常著急解小便,又沒有合適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地方解完小便,醒后才知道自己尿床了。有的兒童在做過多次這樣的夢后,在睡眠中都能知道不能在夢中解小便。曾經有的兒童在夢中解小便,當他了解了這一點以后,突然想到這是遺尿,會從夢中驚醒。有人在夢中總也找不到廁所,于是會從想排小便的夢中醒來,但有人卻懶得起來,再次入睡后,尋找廁所的夢會繼續。
3.過去記憶的重現
在我們的夢中,常會出現過去的事情、地方,尤其是兒時的好多事情,對于這些過去的事,有的我們可以回憶起,或者聽人說起過,有的卻確實回憶不起而認為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因此,常常會感到很奇怪。事實上,這些往事是確實的,它們只是被隱藏在了我們記憶中的某個角落,并且常常再現,只不過因為我們的疏忽不留意或因無對證、難以證實,才覺得這些夢莫名其妙。其實這些獲得性行為的保存和再現,就是記憶,夢中有些事物、情節是隱藏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往事,只是我們已經遺忘了。但是這些被我們遺忘的材料卻成了夢的來源之一。
4.白天心理活動的繼續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反映了白天生活的內容,不少人都可能經歷過類似的事。如臨近考試的學生,常夢見自己在考場上遍找鋼筆而不得,或對發下來的考卷一籌莫展,因為自己連考題都看不懂,在焦急中醒來仍心有余悸。有人因頭天晚上熬夜,早上就貪睡不想起床,但一想到還要上班,于是在鬧鐘響之后會夢見自己起床梳洗,準備上班,這樣在心理上有了交代,于是就繼續睡下去。
5.潛意識的反應
弗洛伊德認為:夢既不是什么“神諭”,也不是毫無意義的精神廢料,而是被壓抑在心靈深處的潛意識活動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表現。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領域中的愿望、情緒并不是靜止不動的,總是要想方設法尋找表現的機會。人在睡眠中,有意識的活動減弱了,對潛意識的壓抑也就減弱了,于是潛意識的愿望就會乘機出來,表現為夢境中的種種活動,所以弗洛伊德說:“夢是愿望的滿足。”俗話說“貓夢魚蝦,雞夢谷”就是這種夢的典型代表。但在我們人類,兒童的這種夢比較直觀,而到成人的階段,則顯得就極為復雜,常常是變形并且有顯意與隱意之分,而我們只有充分地了解夢的真正意義,才能知道滿足了什么樣的愿望。有一位學者,近期總是夢到反復打人甚至殺人的夢境,他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他這個夢的愿望是顯而易見的:原來,在他做夢的前一段時間,他愛人因一次醫療事故死亡,愛人的家人認為與他有關,多次尋釁鬧事并且揍了他,而這位學者生性懦弱膽小又無力反抗,只能聽之任之。但在夢中,他卻奮起反抗而打了或殺了別人,這正滿足了他反抗的愿望。
做夢會影響休息嗎
我們天天做夢,夜夜做夢,夢究竟對我們預示了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做夢呢?有時候,我們起床后會把晚上的夢忘得干干凈凈。我們夜夜做夢,夢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研究認為,夢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多方面的調節作用。
1.守護人的睡眠
人們普遍認為,人在睡眠時夢多會影響大腦的休息,不利于睡眠。但近些年有人對此看法提出了異議,認為多夢也不會影響睡眠與健康。日本山梨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最近的研究成果提出,多夢有益于延年益壽。他們發現,人腦中存在著兩類相反的促眠肽,一類是促無夢睡眠,另一類是促有夢睡眠。研究人員成功地分離出促有夢睡眠肽,將它施之于動物,使其睡眠的有夢期延長,結果受試驗的動物大多壽命延長,這就說明夢能保護睡眠,只有睡眠質量提高,才能保證身體健康長壽。假設人在睡眠時往往受到一些刺激,比如說口渴想喝水,冷了想穿衣服,肚子餓了找食物等。這些刺激如果在夢境中得以實現,那么人的睡眠就會持續下去。如果在夢中這些刺激需要沒有得到回應和滿足,或沒有做夢,人往往就會從睡眠中醒來。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的夢是利用夢境來化解外界的刺激,保證我們的睡眠不被干擾。所以,我們可以將夢稱為“睡眠的守護神”。
2.調節人的心理
夢的心理調節作用在宏觀方面,主要是維護精神系統本身一張一弛的節律。在微觀方面,夢對精神生活的調節,主要是促進精神系統各種心理因素的平衡。也就是說,夢在兩個方面對心理活動進行著調節,一方面是覺醒時緊張的心理活動,經過夢中的松弛,可以使其在夢中得到恢復,保證了第二天重新開始的緊張心理活動。如果這種緊張的心理活動不經過夢的修復,持續進行下去,堅持不了多久,就會導致崩潰。另一方面是覺醒時的某些欲望不能得到滿足,人們會因此而苦悶、煩惱,夢有時能使這些欲望在夢中實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欲望的要求程度,促進了心理的平衡。所以,尼采說:“夢是白天失去的快樂與美感的補償。”這種補償也就是一種調節。
3.啟迪靈感,促進發明創造
古今中外,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文藝創作等都是受夢的啟迪或是在夢中直接得到的。研究表明,做夢是將新獲得的情報信息與遺傳下來的本能結合起來,把豐富的經驗留存在記憶當中。要說人們在夢中也會有發明創造,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可事實上卻有不少這種實例,幫助很多科學家解決了懸而未決的難題。這要歸功于右腦的功能,因為現代研究發現,右腦是祖先腦,它不僅將我們祖輩們的智慧傳給后代,而且右腦是無意識腦,同時它還是節能腦與行動腦,更為神奇的是右腦還是創造之魂,因為右腦的祖傳因子、10萬倍于左腦的信息以及迅速高效的信息處理方式,使它具備了卓絕的創造天性。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在夢中解決化學元素周期表已眾所周知。他對此研究了很長時間,但各種元素總是得不到完全合理的排列,忽然在夢中清楚地看見了這張周期表,各種元素都已排列在正確的位置上,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凱德洛夫哲學院士在《偉大發現的一天》中,考察了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經過,他確實是在夢中得到啟發,但這是經過多年的努力而最后在夢中得到啟發而解決的。
為什么夢能啟迪靈感,促進發明創造呢?當人們對某一問題百思不解,可能與其思維方式受到某種局限有關,而夢打破了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從而起到了啟迪靈感和促進發明創造的作用。
4.一定程度上預示未來
古人認為,夢能預示兇吉,能在事情發生前給人們暗示,我國古代已有大量的文字記載夢的預示作用。
至今也有很多人相信,夢會給我們帶來某種暗示,事后還會經常得到驗證。我們必須會解釋這些暗示的意義,才可以知道夢報的是什么消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用夢卜吉兇的記載。歷代史書中,都有夢預言吉兇的記錄。例如,《晉書》載,曹操曾夢見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曹操認為這預示著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馬)父子將篡曹(槽)氏天下,所以警告曹丕留意“三馬”。
曾經有一個年輕學生,許多晚上連續做噩夢,夢見自己被一條大蟒蛇纏住了,不能動彈。后來,他病倒了,便去找醫生診斷,但是那位醫生怎么也看不出這位年輕的學生究竟有什么毛病。不過,大約一年以后,這個年輕人真的在椎骨部分,長了一個惡性瘤,幾乎弄得他全身癱瘓。還有一個例子是,一個婦人一再夢見自己被埋在泥土里,呼吸困難。兩個月后經過診斷,證明她患上了結核病。由此可見,夢還能預示疾病。
這是因為人在生病的時候,出于生命的本能,往往有一些征兆給人以暗示,但是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因為這些預兆不明顯,有時是在夢里。
有科學家指出,如果連續不斷地做同一個噩夢,就有可能是一種預告,要引起人們的注意。
你能一手畫方一手畫圓嗎
小時候老師就同我們講過,做事需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但不少人卻喜歡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
“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行嗎?一腦真的可以兩用?不是有高超的棋手可以同時和幾個對手下棋嗎?一腦怎么不能兩用,甚至幾用都可以!確實有人認為,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效果也不錯,至少并無大礙。
但也有相反的例子。南北朝時劉勰曾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實驗,他讓一個人左手握筆畫一個正方形,右手畫一個圓形,結果那人圓沒有畫成,方也沒有畫成。畫圓形和畫正方形對常人而言并不困難,但是讓你左右手同時進行,就立刻腦鈍手拙。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一個人同時完成兩種活動,同時思考兩件事,同時注意兩個事物的細節部分,或同時進行兩種比較復雜的勞動,是非常困難的。比如,我們不能又看書又看電視;在解數學題時不能同時寫作文;司機開車時不能回頭與乘客聊天;士兵在瞄靶射擊時不能觀賞四周的景致……
嚴格地說,一個人同時思考兩件事,同時注意兩個事物的細節部分,同時進行兩種較復雜的動作,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硬要嘗試的話,那么他必定得放慢速度,甚至可能出錯。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要求被試觀察天平,判斷天平一端物體的重量,同時又要看顯示器上出現的3~6條短線,判別有幾條。這兩項工作,分開進行的成績全對者100%;兩項同時進行時,都做對的只有12%,做對一項的占60%,兩項都錯的為28%。可見,注意分配并不是輕易做得到的。但是,生活中也確有“一心多用”的事例。
《三國演義》里的龐統,曾擔任一個縣的縣令,他嫌官職太小,整天喝酒睡覺,不辦公事。一次,張飛來視察,怒斥他為官不出力。龐統立刻喚差人把所有原告和被告帶到堂下,眼看堂下,耳聽原被告的申訴、辯解,手寫判文,口中發落,不到半日即將百余日累積的案子斷得一清二楚,令張飛目瞪口呆。龐統這種驚人的本領就屬“一心多用”。高超的棋手可以同時與幾個對手下棋也是如此。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皇帝拿破侖在草擬《法典》時,口述民法、刑法、商法等法律條文,必須要有十二三個速記員才可記錄下他的口述內容。
上述這些事例都涉及了心理學上關于注意分配的問題。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活動要求人們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司機開車時既要駕駛車輛,又需要留意車前的行人;教師在課堂講課,既要講授,又要板書,還要觀察學生聽課的情況,等等。就是在我們平日騎自行車的時候,眼睛始終要注視前方及左右兩邊的情況,腳要蹬踏板,手還要控制車閘,這也是一個典型的注意分配的例子。
注意的分配對人的實踐活動是十分重要的。復雜的工作都要求人們的注意分配,尤其是操作工人、司機、球類運動員、飛行員、教師、樂隊指揮等,他們工作時注意的分配都十分重要。
注意的分配之所以可能,從生理上來看,是因為大腦皮質上占主導地位的區域興奮時,某些其他區域只有局部的抑制。因此,這些區域就能夠控制一些同時進行的動作。如果動作是習慣的和自動化的,那么,當同它相應的大腦皮質區域處于局部抑制狀態的時候,進行這些動作的可能性就大些。由此可知,注意的分配是有條件的,它是人們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經過長期鍛煉形成的。
首先,同時并進的兩種活動必須有一種是熟練的。由于人們對熟練的活動不需要更多的注意,因此,可以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比較生疏的活動上,即同時達到的信號不能超出人腦的加工容量。這樣,人就能對兩者都做出反應,使注意的分配成為可能。
其次,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之間的關系也很重要。如果它們之間毫無聯系,則同時進行就很困難。學生一邊坐著聽課,一邊拿彈弓打鳥雀就根本無法做到。但如果它們之間已經形成了某種反應系統,同時進行這些活動就比較容易。例如,一邊彈吉他一邊唱歌,載歌載舞,把彈和唱、歌和舞形成系統,就有利于注意的分配。
有些人不善于分配注意,習慣于把自己的注意固定在一個方面,如有的人一邊走路一邊看書常常會撞到樹或電線桿什么的。而另一些人則不能穩定自己的有意注意,總是不斷地轉移。如有的學生上課時不專心,容易分神,人坐在教室中聽課,眼睛卻老是被課堂外的景物吸引,以至于影響了聽課效率。
因此,注意的分配是因人而異的,同時也與他對活動的熟練度有關。我們在做一些重要的工作時,最好不要分散注意力,只有高度集中、穩定的注意,才能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德國間諜現形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都十分重視間諜機構的活動,都希望在情報方面戰勝對手,以利于在整個戰爭中獲取主動。同時,反間諜機構也都在積極活動。一次,盟軍反間諜機關收審了一位自稱是來自比利時北部的“流浪漢”。他的言談舉止使人懷疑,眼神也不像是農民特有的。因此,法國反間諜軍官奧克多認定他是德國間諜,可是沒有更有力的證據。奧克多決定打開這個缺口。
審訊開始了。奧克多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會數數嗎?”這個問題很簡單。“流浪漢”用法語流利地數數,沒有露出一絲破綻,甚至在說德語的人最容易說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說得很熟練。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
過了一會兒,哨兵用德語大聲喊:“著火了!”“流浪漢”仍然無動于衷,似乎真的聽不懂德語,照樣睡他的覺。
后來,奧克多又找來一位農民,和“流浪漢”談論起莊稼的事,他談的居然也并不外行,有的地方甚至比這位農民更懂行。看來奧克多憑外觀判斷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的了。于是奧克多又想出了一個新的辦法。
第二天,“流浪漢”在被押進審訊室的時候,顯得更加沉著、平靜。奧克多非常認真地審閱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簽字之后,抬起頭突然用德語說:“好啦,我滿意了,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流浪漢”一聽到這話,長長地松了口氣,像放下一個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臉,愉快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流浪漢”露出的欣慰的表情,雖然是一剎那間發生的,但這個表情卻透露出他懂德語這一信息,使他露出了馬腳。經過進一步的審訊,“流浪漢”最終承認了自己是一個德國間諜。
這是一場典型的心理戰。法國軍官奧克多利用人的潛意識心理,轉移德國間諜的有意注意,忽然用德語說釋放他,從而使他的無意注意讓他在不經意間露出得意忘形之色,暴露了自己。
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意識的警覺性和選擇性的表現。一切心理活動都必須有注意的參加,否則,就不能順利有效地發生、發展。注意包括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一種有目的、有準備、必要時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準備的、自然發生的,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種注意。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往往是交互進行的,因為任何單一的注意都不可能維持長久。
一般來說,突然發生變化的刺激會引起人們的無意注意。比如平常下班回家看見自己的孩子活蹦亂跳地玩,一般家長不會引起注意,因為孩子一貫如此。可如果有一天回家,發現孩子無精打采,一個人在家里發呆,家長就會引起注意。
在背景中特別突出的人或事物能夠引起人的注意,比如人群中的大高個子。不斷變化的刺激,也讓人注意,比如電影中不斷變化的鏡頭。
對于自己需要的東西,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就像故事中的“釋放”的命令對于那個德國間諜,使他無意地注意到,從而也在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情緒。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集中,沒有注意的參與,任何心理過程、活動都不能正常進行。注意具有兩個特點,即指向性和集中性。除了指向性和集中性以外,注意還具有廣度、分配和轉移等特性。因為思維特點的不同,不同的人所注意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注意都有他自己的選擇性。
由于注意是一種穩固的個性心理特征,在學習和工作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那么,怎樣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呢?
1.明確目的任務
當我們對學習和工作的目的、任務有清晰的了解時,我們就會提高自覺性,加強責任感,集中注意力。即使注意力有時渙散,也會立刻引起自我警覺,把分散的注意力收攏回來。
2.培養間接興趣
注意與興趣是孿生姐妹。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大腦皮質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3.克服內外干擾
外部干擾,主要是指無關的聲音,分散注意的視覺刺激物,以及人們感興趣的事物等。
內部干擾,主要是指疲勞、疾病、與學習無關的思想情緒等。克服內部干擾,除了要培養正確的思想、情感外,還要避免用腦過度,保持充足的睡眠,防止過度的身心疲勞;要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完善,增強對各種外界刺激的適應能力,例如工作和學習時把桌子上的報紙雜志收掉,還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培養“鬧中求靜”的本領,使注意能高度集中而具有韌性。
4.變換學習活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單調的刺激最易使注意渙散,或降低注意效率,使人易感疲勞,甚至昏昏欲睡;反之,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最能保持注意的穩定性,或提高注意效率,使人精力充沛,不易感到厭倦。因而在學習時,同學們不要單純地看,或單純地讀、單純地寫,這都有礙于注意的保持。要把看、讀、寫結合起來,交替進行,才能在大腦皮質上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從而有效地維持自己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