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沖動是魔鬼”——情緒和情感
- 20幾歲要懂點心理學
- 黃薇編著
- 10040字
- 2019-08-23 16:29:14
喜怒哀樂是怎么一回事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遇到喜慶的事情就會喜上眉梢,遇到生氣的事情就會憤怒無比,遇到傷心的事情就會悲哀憐憐,遇到高興的事情就會開心快樂……其實,這一切都要歸屬于我們的情緒。
情緒是人類最熟悉、體會最深的一種心理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反應,而喜怒哀樂是最基本的情緒狀態,每個人都在反復體驗著這些情緒,那么情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般認為,情緒是個體感受并認識到刺激事件后而產生的身心激動反應。
何謂刺激事件?此處所說的刺激事件不僅指來自外部環境的某種刺激(諸如,看見一只色彩斑斕的蜘蛛、聽到一句滑稽的話、一聲嬰兒的啼哭,等等),而且還包括來自個體內部環境的生理上的以及心理上的刺激。具體而言,胃痛或牙痛、饑餓干渴、氣喘心跳等屬于身體內部的生理刺激,而想到度假、想到考試、想到戀人、想到去世的朋友等則屬于來自內心的刺激,它們都會引起你的情緒反應。
個體對刺激事件的認識,比如,一種氣味,淡淡的,你嗅到后并無異樣感受,如果傳來一陣水果的味道,那是你喜歡吃的水果,這種香味讓你感到愉悅。但是,另一種你不喜歡吃的水果散發陣陣氣味,你聞到后感到很難受,這些都是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情緒。
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表達自己的情緒,“今天我高興”“我現在很懊惱”“昨天那事讓我感到很難過”“嚇死我了”“真惡心”“我喜歡你”……也會描述他人的情緒,“他太緊張了”“這人怎么這么開心”“我父親對我很生氣”“昨晚圣誕節舞會上,大家都很興奮”。情緒是我們每個人不可缺少的生活體驗,情緒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的屬性,“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我們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們的信念、思考問題的方式。如果是因為身體的原因而使自己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則可借助藥物來改變身體狀況。但我們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就像我們的壞習慣一樣,都具有自我損害的特性,而又難以改變。這正是情緒不易控制的真正原因。
情緒的好和壞事實上與我們自己的心態和想法有關,與刺激關系并不大。一件事,在別人眼中看著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許就是喜樂的,看自己怎么想了。
情緒無所謂對錯,常常是短暫的,會推動行為,易夸大其詞,可以累積,也可以經疏導而加速消散。
人類擁有數百種情緒,它們或涇渭分明,如愛恨對立;或相互滲透,如悲憤、悲痛中有憤恨;或大同小異的情緒彼此混雜,十分微妙,往往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紛繁復雜、波譎云詭的情緒面前,語言實在是有點蒼白無力。
人的基本情緒有以下幾種:
(1)快樂是一種愉快的情緒,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產生的喜悅體驗。
(2)憤怒與快樂是相對的兩極,怒是由于事與愿違,期望不僅未能如愿,反而出現根本不愿意見到的東西,從而使原有的緊張不僅未能解除,反而有更加嚴重的心理的壓力體驗,或突然遭到意外,瞬間引起的心理感受。
(3)悲哀產生于所熱愛和所盼望的事物突然消失或泯滅,是心理感受到的失落、空虛、渺茫、不知所措,是心理上另一種刺痛的體驗。
(4)恐懼是一種極度緊張的心理狀態,極端嚴重時可有瀕死感、失控感、大禍臨頭感,伴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如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小便失禁、冒虛汗等。
情緒的力量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興高采烈的時候,看什么都順眼,做什么都順手;情緒一落千丈的時候,覺得自己什么事都不順心,什么都做得不好。其實,這就是情緒的強大影響力。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人,往往人際關系也會處理得很好,相反人際關系則處理得不好。
事實上,情緒的好與壞和我們自己的心態及想法密不可分。一件事,在別人眼中看來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許就是喜樂的,關鍵是你自己怎么想了。下面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個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觸霉頭,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這個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那個“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揮之不去,結果,文思枯竭,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這個棺材,一開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轉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財”嗎?好,好兆頭,看來今天我要紅運當頭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興奮,情緒高漲,走進考場,文思如泉涌,果然一舉高中。
面對同一口棺材,兩個秀才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情緒,進而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情緒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
情緒就像一把雙刃劍,消極不良時可以像敵人一樣襲擊我們,積極健康時可以像朋友一樣幫助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做情緒的主人,經常保持積極的情緒。正如卡耐基所言“沒有一種勝利比戰勝自己及自己的沖動情緒更偉大,因為這是一種意志的勝利”。
保持積極情緒狀態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寬容別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能接納自己的情緒變化,善于及時調整自己的不良心態,掌握有效的自我調節的方法等。
如果你不慎掉進了河溝里,不妨想想也許有一條魚會游進你的口袋;當遭遇困難和逆境時,想想“失敗乃成功之母”,振作精神,那么,下一步就會走向成功。如果你經常保持著這樣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你也就不容易因為自己的壞情緒而與他人產生誤會爭端。
“情緒”是“需要”能否滿足的晴雨表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獲得滿足與否的反映。它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形式,但不同于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人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緒則是反映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需要之間的關系。需要是人的情緒產生的根源和基礎。當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人的需要時,就會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如考試取得好成績會興高采烈,得到夢寐以求的愛情會激動不已;反之,當客觀事物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時,就會使人產生消極的情緒,如失去親人會悲痛欲絕,遇到危險會緊張恐懼,戀愛受挫會失望悲傷等。人類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社會需要,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涉及方方面面,因而就會產生復雜多樣的情緒。
可以說,情緒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晴雨表。
1.當需要得到滿足時情緒表現為喜
喜是一種愉快、高興的情緒,由于需要的滿足有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可不再為之操勞、奔波和煩心,因而安寧、愉快、喜悅的心情便自然流露出來。此外,人的情緒還明顯受到個性傾向的制約。凡與人的需要、興趣、理想、信念相符合的事物都會產生愉快、滿足和喜悅的情緒和情感,表現出歡迎、接納的態度;反之,則會產生失望、不安、厭惡等不良情緒并拒絕、抵制與此相關的事物。人為了生存除了必須得到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外,還需要精神生活條件,如學習、勞動、文化娛樂、貢獻等。因此,凡“需要”能夠得到滿足時,人就會表現出喜悅的情緒。
2.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情緒表現為愁、憂、怒
如果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無法得到,就必然會影響生存和生活,也就會引起心理的波動而產生愁、憂、怒以及失望、不安、懼怕等情緒反應。因為人是社會性的高級生物,所以社會性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將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
《紅樓夢》中,林黛玉雖寄人籬下,免不了敏感多疑,但她對寶玉癡心一片,期望得到寶玉的愛,希望能與寶玉成親。一天,她無意中聽到丫頭雪雁在與紫鵑說悄悄話,雪雁輕輕告訴紫鵑“寶玉定親了”。聽罷,黛玉便感到頭暈目眩,臉色蒼白,好像被誰擲在大海里一般,跌跌撞撞回到了瀟湘館,從此一病不起,一日重似一日,太醫治療,全無效果。又一天,黛玉在昏睡中又聽得雪雁與侍書在門外閑聊,說的又是寶玉的親事,她倆說,寶玉沒有定親,老太太心里已經有了人了,這個人是“親上加親,就在園中住著”。黛玉心里尋思,這個“親上加親,就在園中住著”的人,莫不是自己吧,頓時心神覺得清爽了許多,病竟漸漸地好了。黛玉這一前一后截然不同的狀態,正是情感需要滿足與否的情緒反應。
由此可見,情緒由人的需要而定,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反之,人的需要一旦無法得到滿足,便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
情緒的“風情萬種”:心境、激情、應激
情緒狀態是指在某種事件或情境的影響下,在一定時間內所產生的某種情緒,其中較典型的情緒狀態有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
1.心境
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它具有彌漫性的特點,往往影響著人的整個精神狀態,并且在一段時間內,使周圍的事物染上同樣的情緒色彩。例如,喜悅的心情往往會使人感到心情舒暢,萬事如意,辦任何事情都順利;而悲傷心情則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乏味,悲涼憂傷。所謂“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就是指人的心境。一般來說,心境持續的時間較長,從幾個小時到幾周、幾個月或者更長時間,主要是取決于心境的各種刺激的特點與每個人的個性差異。例如親人去世,往往會使人處于較長時間的郁悶心境,而且個性差異對這種心境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抑郁質的人會助長這種郁悶的心境,而膽汁質的人可能會縮短或減緩這種心境。心境對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以及健康都有很大影響。積極、良好的心境會使人振奮、提高效率、有益于健康;而消極、不良的心境會使人頹喪、降低活動效率、有損健康。
有一天,卡特來到一家裝潢講究的珠寶店,走近柜臺,順手把一個手提包放在柜臺上。他挑了一件掛件,覺得不理想,又挑了一件。
“請問這一掛件是哪里產的?”卡特問道。
“香港。”營業員熱情地回答說。
應該說,這一掛件是很合他的心意的。但是,這時,一個衣著講究、儀表堂堂的男士推門走進珠寶店,也過來選珠寶。卡特禮貌地把自己的包移開,但是這人卻憤怒地瞪他一眼。他的眼神告訴卡特,他是個正人君子,絕對無意碰卡特的手提包。他覺得他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門關上,走出珠寶店:“哼!神經病。”
莫明其妙地被人這么嚷了一通,卡特非常生氣,再也沒有心思買珠寶了,隨手放下已經看中的掛件,出門開車回家。
馬路上的車像一條巨大而蠢笨的毛毛蟲,緩慢地蠕動著,看著前后左右、密密麻麻的車,卡特愈來愈生氣!心情極為煩躁,真想狠狠地破壞一些什么東西。
不久,卡特的車與一輛大型卡車同時到達一個交叉路口。他心想,這家伙仗著他的車大,一定會沖過去的。當他下意識準備減速讓行時,卡車卻先慢了下來,司機將頭伸出窗向卡特招招手,示意讓他先過去,臉上掛著一個開朗愉快的微笑。
“嘟——嘟——”卡特按了兩聲喇叭,表示對他的謝意,然后一踩油門,迅速將車子開過路口。這時,卡特突然發現滿腔的不愉快一下子全沒了。
珠寶店中的男士不知從哪兒接受了憤怒,又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卡特,帶上這種情緒,卡特眼中的世界都充滿了敵意。
每件事、每個人好像都在和他作對。直到看到卡車司機燦爛的笑容,他用好心情消除了卡特的敵意。
2.激情
激情是一種迅速強烈地爆發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如狂喜、絕望、暴怒等。在激情爆發時,常常會伴有明顯的外部表現,如咬牙切齒、面紅耳赤、頓足捶胸、拍案叫罵等。有時候甚至會出現痙攣性的動作或者言語混亂。激情的發生主要是由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引起的。此外,過度地抑制和興奮,或者相互對立的意向或愿望的沖突也容易引起激情的狀態。激情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的激情合成為激發人正確行動的巨大動力;而消極的激情常常對機體活動具有抑制的作用,或者引起過分的沖動,做出不適當的行為。
伯牙和成連學琴,學了幾年,可彈出的聲音卻和成連不一樣,他不明白,于是問成連。
成連微笑著說:“我且問你,你演奏的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感到你在彈琴?”
“那當然了。”伯牙更迷惑了。
成連哈哈大笑起來:“常言道:‘師可教其法,不可教其心。’你學會了我的技巧,但修行還不到家,所以不能與樂曲融為一體、合二為一,時時還在想著自己該如何撥動琴弦。”
伯牙若有所悟,問道:“那么您在想什么呢?”
“曲子不同,感覺也就不一樣。”成連看著伯牙,一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態。
“那為何我在彈每一首曲子的時候,感情都是一樣的呢?”伯牙誠懇地問。
“一樣的感情,說明你沒有感情。無感情地彈奏,聽者不會動情,你缺少的正是這個。”
“那么您教我如何有感情吧!”伯牙央求道。
“哦……”成連沉吟片刻,“我只會教你彈琴,不會教你如何有感情。不過,我有一個法子,就是你乘船到東海去體驗一番,在東海上彈琴試試。”
于是伯牙抱著琴來到東海,在海上風起浪涌,波濤洶涌的海水拍打著兩岸的山石,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伯牙的小船隨海浪時高時低,海水從四面沖向船舷,仿佛要把小船吞沒。他抓住船幫,遙望蓬萊山,只見山上樹木蔥蘢,山林杳冥,野獸出沒,群鳥悲號。伯牙忽然感到悲情頓生,便彈起琴來。伯牙緊閉雙眼,感情如海水一樣在胸中涌動,呼吸與琴聲一起時快時慢,伯牙漸漸地感到自己隨琴聲在海浪與山間穿梭。就在這種激情之下,他彈出了名曲《水仙操》。
伯牙被偉大的自然力所震撼,恐懼崇高的激情達到情景交融之境,終于創作出了不朽的名作。
3.應激
應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所引起的情緒狀態。例如,人們遇到突然發生的火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剎那間人的身心都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之中。此時的情緒體驗,就是應激狀態。
在應激狀態中,要求人們迅速地判斷情況,瞬間做出選擇,同時還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明顯的生理變化。比如心跳、血壓、呼吸、腺體活動以及緊張度等都會發生變化。適當的應激狀態,使人處于警覺狀態之中,并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使內臟器官、肌肉、骨骼系統的生理、生化過程加強,并促使機體能量的釋放,提高活動效能。而過度地或者長期地處于應激狀態之中,會過多地消耗掉身體的能量,以致引起疾病和導致死亡。人在應激狀態時,一般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表現:一種是情急生智,沉著鎮定;另一種是手足無措,呆若木雞。有些人甚至會發生臨時性的休克等癥狀。在應激狀態下人們會出現何種行為反應是與每個人的個性特征、知識經驗以及意志品質等密切相關的。
有一次,拿破侖騎著馬正穿越一片樹林,忽然聽到一陣呼救聲,情況很緊急,他揚鞭策馬,朝著發出喊聲的地方騎去。來到湖邊,拿破侖看見一個士兵跌入湖里,一邊掙扎,一邊卻向深水中漂去。岸邊的幾個士兵慌成一團,因為水性都不好,只能無可奈何地呼喊著。
拿破侖見此情景,便朝那幾個士兵問道:“他會游泳嗎?”“他只能撲騰幾下,現在恐怕不行了。”一個士兵回答道。拿破侖立刻從侍衛手中拿過一支槍,朝落水的士兵大聲地喊道:“你還往湖中爬什么,還不趕快游回來!”說完,朝那人的前方開了兩槍。落水人聽出是拿破侖的聲音,也看到子彈射入水中,似乎增添了許多力量,只見他猛地轉身,撲通撲通地向岸邊游來,不一會兒就游到了岸邊。落水的士兵被大家七手八腳救上岸來,小伙子驚魂初定,連忙向拿破侖致敬:“陛下,我是不小心落入水中的,您為什么在我快要淹死時還要槍斃我呢?”拿破侖笑著說:“傻瓜,我那只不過是嚇你一下,要不然,你真的要淹死了!”經他這樣一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打心底更加佩服拿破侖的足智多謀。
拿破侖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士兵在這種應激時刻,已經喪失理智,手足失措,陷入慌亂之中,不能自救。對他開一槍,就能使他鎮定,使其行為保持一種高度激活的狀態。
短暫的情緒vs持久的情感
情緒和情感是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既是在有機體的種族發生的基礎上產生的,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西方心理學著作常常把無限紛繁的情感和情緒概稱為感情。這樣,感情的概念就包括了心理學中使用的情感和情緒兩個方面。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情緒與情感并不作嚴格的區別,但在心理學中,情緒與情感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
情緒和情感二者的區別表現在:
第一,情緒通常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體驗。例如,由于飲食的需求而引起滿意或不滿意的情緒,由于危險情景引起的恐懼,和搏斗相聯系的憤怒等。因此,情緒為人和動物所共有。但是,人的情緒在本質上與動物的情緒有所不同。即使人類最簡單的情緒,在它產生和起作用的時候,都受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習俗和文化教養的影響和制約。由于這個原因,人在滿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動中,那些直接或間接地與人的這些需要相聯系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帶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色彩。例如,難聞的氣味能引起厭惡的情緒,素雅整潔的房間使人產生恬靜舒適的心情。
第二,情緒具有情境性、沖動性和短暫性。它往往由某種情境引起,一旦發生,沖動性較強,不容易控制,外顯成分比較突出,表現形式帶有較多的原始動力特征。時過境遷,情緒就會隨之減弱或消失。情感具有穩定性、深刻性、持久性,是對人對事穩定的態度體驗,它始終處于意識的控制之下,且多以內隱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來。例如,孩子的頑皮可能引起母親的憤怒,但這具有情境性,每一個做母親的絕不會因為孩子引起她的一次生氣,而失掉親子之愛的情感。
除了區別,二者的聯系也是非常緊密的,這主要體現在:
一方面,情感依賴于情緒。人先有情緒后有情感,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情感總是通過各種不斷變化的情緒得以表現,離開具體情緒,人的情感就難以表現和存在。例如,當人們看到小偷行竊時,憤恨的情緒使人產生正義感;看到自己的祖國遭到外敵入侵時,就會產生無比憤怒和激動的情緒,由此而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
另一方面,情緒也有賴于情感。情緒的不同變化,一般都受個人已經形成的社會情感的影響。例如,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人們受高尚情感的支配,可以克服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讓自己的情緒服從于情感。
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情緒與情感是難以彼此分離的兩種心理現象。就大腦的活動而言,情緒與情感是同一物質過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或兩個著眼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時甚至可以互相通用。
兇手為何被“法液”嚇死
情緒與健康有關嗎?回答是肯定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良好的情緒可以有益于健康。不良情緒可以致病,甚至可以致死,損害健康。
從前,有一個人以為自己誤吞了一枚縫衣針,就覺得特別不舒服,甚至感到喉嚨已經腫了。后來,他發現了那枚遺失的針,才明白自己并沒有吞針,滿腔的疑慮解除,所有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消失了。
有個島上生活著一個未開化的民族村落。有一天,村里發生了一樁殺人案。村里的人相信巫師,為了查清罪犯,就請來了一名巫師。巫師心里嘀咕,如果查不出兇手,誰還會相信自己的魔法呢?于是,他讓所有的嫌疑分子都喝了“法液”——一種有一定毒性但并不致毒死人的液體,并告訴他們,這種“法液”只對殺人兇手起作用,無辜的人不會有事。清白的人,堅信“法液”不會傷害自己,大膽地喝下去,都安然無恙。但真正的兇手卻陷于絕望之中,由于心存恐懼,“法液”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沒有多久就死去了。
通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動物或人的抵抗力,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會對身體構成傷害。我國古代就有“內傷七情”之說,認為當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過度時,就會使人產生生理疾病。當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會使人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憤怒、憎恨、悲愁、焦慮、恐懼、苦悶、不安、沮喪、憂傷、嫉妒、恥辱、痛苦、不滿等。任何事物都有好、壞兩個方面的特征,消極情緒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是機體為適應環境而做出的必要反應,能動員機體的潛在能力,努力使自己適應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消極情緒是一種人體心理的不良緊張狀態,會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的機能失調,過分地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內分泌腺,使人體失去身心平衡,從而對機體的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現代心理學、生理學和醫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緒對人的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說情緒主宰著健康。
1.良好的情緒能促進身心健康
歡樂、愉快、高興、喜悅等,都是積極良好的情緒體驗。這些情緒的出現,能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有助于充分發揮整個機體的潛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
我們看到報紙、電視報道過很多抗病“明星”的動人故事,他們大都以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創造了戰勝死神的奇跡。
良好情緒能增強機體活力,從而提高免疫力。許多臨床實踐表明,積極開朗的情緒對治愈疾病大有好處。長壽者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心情愉快、樂觀豁達、心平氣和、笑口常開。心情愉快還會改變一個人的青春容貌,使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
2.不良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不良情緒主要有兩種:一是過度的情緒反應;二是持久性的消極情緒。
過度的情緒反應是指情緒反應過分強烈,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絕、激動不已等。持久性的消極情緒是指在引起悲、憂、恐、驚、怒等消極情緒的因素消失后,仍數日、數周,甚至數月沉浸在消極狀態中不能自拔。
目前,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都已證明:不良情緒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這種情緒的出現可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另一方面會造成生理機制的紊亂,從而導致各種軀體疾病。
在過度的情緒反應或持久性的消極情緒的作用下,神經系統的功能會受到影響,突然而強烈的緊張情緒的沖擊會抑制大腦皮層的高級心智活動,打破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之間的平衡,使人的意識范圍變得狹窄,正常判斷力減弱,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錯亂、神志不清、行為失常。許多反應性精神病就是這樣引發的。持久性的消極情緒,常常會使人的大腦機能嚴重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神經癥和精神病。據調查,大學生中常見的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大多與不良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
不良情緒不僅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危害,而且會損害人的生理健康。我們周圍有許多人,一面臨重大抉擇或工作挑戰,就會出現各種程度的身體不適。如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偏頭痛、皮炎、瘙癢、腰酸等,這些都是緊張、焦慮所致。林黛玉就是因長期憂郁患了肺結核而斷送了年輕的性命。此外,消極情緒還會造成心血管機能紊亂、影響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由此可見,不良情緒會對人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危害,我們要學會控制壞情緒,保持好情緒。
表情是情緒的指南針
情緒和情感是人的一種內部主觀體驗,但是這種內部體驗又伴隨著一些外部表現,即表情。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姿態表情、語音表情來推知他的情緒體驗。
面部表情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嘴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
人的眼睛是最善于傳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達人的各種不同的情緒和情感。例如,高興和興奮時“眉開眼笑”,氣憤時“怒目而視”,恐懼時“目瞪口呆”,悲傷時“兩眼無光”,驚奇時“雙目凝視”等等。眼睛不僅能傳達感情,而且可以交流思想。人們之間往往有許多事情只能意會,不能或不便言傳,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觀察人的眼神可以了解他(她)的內心思想和愿望,推知他們的態度:贊成還是反對、接受還是拒絕、喜歡還是不喜歡、真誠還是虛假等。可見,眼神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非言語交往手段。藝術家在描寫人物特征、刻畫人物性格時,都十分重視通過描述眼神來表現人的內心的情緒和情感,栩栩如生地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嘴部肌肉的變化也是表現情緒和情感的重要線索。例如,憎恨時“咬牙切齒”,緊張時“張口結舌”等,都是通過嘴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某種情緒的。
心理學家艾克曼通過實驗發現,人臉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例如,眼睛對表達憂傷最重要,嘴部對表達快樂與厭惡最重要,而前額能提供驚奇的信號,眼睛、嘴和前額等對表達憤怒情緒很重要。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的實驗研究也證明:嘴部肌肉對表達喜悅、怨恨等少數情緒比眼部肌肉重要;而眼部肌肉對表達其他的情緒,如憂愁、驚駭等,則比嘴部肌肉重要。
姿態表情可分成身體表情和手勢表情兩種。身體表情是表達情緒的方式之一。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身體姿態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如高興時“捧腹大笑”,恐懼時“緊縮雙肩”,緊張時“坐立不安”等等。舉手投足、兩手叉腰等身體姿勢都可表達個人的某種情緒。
手勢常常是表達情緒的一種重要形式。手勢通常和言語一起使用,表達贊成還是反對、接納還是拒絕、喜歡還是厭惡等態度和思想。手勢也可以單獨用來表達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無法用言語溝通的條件下,單憑手勢就可表達開始或停止、前進或后退、同意或反對等意思。“振臂高呼”“雙手一攤”“手舞足蹈”等手勢,分別表達了個人的激憤、無可奈何、高興等情緒。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手勢表情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它不僅有個別差異,而且存在民族或團體的差異。同一種手勢在不同的民族中用來表達不同的情緒。
除面部表情、姿態表情以外,語音、語調表情也是表達情緒的重要形式。我們都知道,朗朗笑聲表達了愉快的情緒,而呻吟表達了痛苦的情緒。言語是人們溝通思想的工具,同時,語音的高低、強弱、抑揚頓挫等,也是表達說話者情緒的手段。例如,當播音員轉播乒乓球的比賽實況時,他的聲音尖銳、急促、聲嘶力竭,表達了一種緊張而興奮的情緒;而當他播出某位領導人逝世的訃告時,語調緩慢而深沉,表達了一種悲痛而惋惜的情緒。
總之,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表情等,構成了人類的非言語交往形式,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稱之為“體態語”。人們之間除了使用語言溝通達到互相了解之外,還可以通過由面部、身體姿勢、手勢以及語調等構成的體語,來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態度。在許多場合下,人們無需使用語言,只要看看臉色、手勢、動作,聽聽語調,就能知道對方的意圖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