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任務一 什么是職業

一、職業和職位的概念及其分類

1.職業、職位的概念

(1)什么是職業?簡言之,就是人們長期從事的工作。更確切地講,職業是指人們為了謀生和發展而長期從事相對穩定的、有經濟收入的、分門別類的社會勞動。從職業的定義可看出,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是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稱為職業,某項工作只有變得足夠豐富、足夠重要,以至能夠吸引勞動者長期穩定地投入其中,才能稱為職業;二是職業的經濟性,即人們從事某項工作,必須取得一定的報酬,以維護本人和家庭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三是表明了職業種類的多樣性,社會是由各種各樣、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種職業組成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四是表明職業是一種社會勞動,需要人們付出一定的體力和腦力,如果不付出一定的勞動,職業也就不稱其為職業。

(2)職位的概念。職位是指行政領導者在行政組織中所處的法律地位和工作職務,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體,是履行領導職權和責任的基礎。從職位的概念可看出,它包括如下幾層含義:一是,職位就是工作崗位,是因為工作需要而設立的;二是表明,職位是責任、權力、利益三者的有機統一體,這是職位的本質內容,既沒有無責任的職位,也沒有無利益的職位;三是表明,職位有高低之分,從社會需要角度來看,職業無層次之分、貴賤之別,但職位則有高低之分,如“中專教師”這一職業,按職位的高低劃分為高級講師、講師、助理講師和教員。

2.職業分類與社會職業的構成

對于職業類院校學生而言,要作出正確的擇業決策,必須了解職業的種類及其分類依據,以及不同職業對勞動者素質的不同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1)職業的具體分類。

(A)據所花時間多少和常規性與否,社會職業分為第一職業和第二職業。所謂第一職業,又稱之為首要或主要職業,它是勞動者必須無條件按質按量按具體規定首先完成的工作;所謂第二職業,也可稱之為輔助職業或次要職業,是勞動者在完成第一職業的基礎上,利用業余時間所從事的非常規性、季節性的工作。

(B)依據對專門知識及技術所需要的程度,社會職業分專門職業和非專門職業。所謂專門職業,是指這種職業需要較多較廣較深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從事電視機修理,這一職業必然要求從業者掌握電視機的制造原理、零部件的用途和功能,修理的技巧等。所謂非專門性職業,又可稱之為一般性職業,它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程度較低,或者說它不需要較多廣較深的專業知識,這種職業,絕大多數人均能勝任。例如,擦皮鞋這種職業,對勞動者的知識多少、文化程度高低等無專門的規定和要求。

(C)依據就業者主要付出的勞動的性質來分類,社會職業分為體力勞動職業和腦力勞動職業。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屬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即任何一種勞動都需要勞動者既付出一定的體力,又要付出一部分的腦力。世界上既沒有純粹的腦力勞動職業,也沒有純粹的體力勞動職業。因此,所謂體力勞動職業是指以付出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腦力勞動職業是指以付出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

(D)據經費來源分類,職業分為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經費來源主要靠國家財政、地方財政撥款的是行政事業單位。比如各級政府機關、黨群組織、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通信、體育部門等屬于事業單位。因為這些部門從事的是非生產性活動,在它們業務活動中不會創造出可供人們消費的物質財富,也不會向社會提供生產性勞動。經費來源主要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銀行借貸的是企業單位,比如,商業、工業、鐵路等單位,就屬于企業單位。它們主要從事生產性活動,可為人們提供消費的物質財富。

(E)依照職業橫向分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和代碼》中,將社會職業分成8個大類,63個中類,303個小類。其中8大類是指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國家機關、黨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辦事人員及有關人員;商業工作人員;服務性工作人員;農、林、牧、漁業勞動者;生產工人、運輸工人和有關人員;不便分類的其他勞動者。

(F)從行業上劃分,職業可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是指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等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第二產業是指工業、交通業、建筑業等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行業;第三產業是指商業、服務業、旅游業、信息業等行業。

(G)從工作特點上劃分,社會職業可分為實務、社會服務、文教、科研、藝術及創造、計算及數學、自然界、戶外、管理、一般服務性職業等十多種類型的職業。實務性職業主要指工作任務很實際的職業,包括使用機器、工具和其他種類設備的工種,也包括使用各種書寫儀器的職業,如打字員等。社會服務性職業主要指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或問題的職業,如醫療衛生保健、民事調解、婚姻介紹、心理咨詢、職業介紹等。文教性職業主要是指使用文字或其他媒介,把信息和知識傳授給別人的職業,如教師、記者、圖書、檔案工作人員等。科學研究性質的職業是指從事科學研究實驗方面的職業,如技術人員、化驗員、藥劑師等。藝術及創造性職業,是指用語言、動作、音響、色彩等來創造藝術作品的職業,如攝影師、作家、畫家、音樂家、設計師、舞蹈家等。計算及數學性的職業,是指錢財管理、資料統計、分類等,如銀行職員、會計、統計員等。自然界性職業是指戶外料理牲畜、植物的職業,如農、林、牧、漁業等。戶外性職業是指大部分工作時間在戶外,且有一定艱苦性的職業,如交通警察、鐵路施工、地質、勘測及其他野外作業人員等。一般服務性職業是指向別人提供所需各項服務的職業。如招待員、導游員等。管理性職業是憑說服力和影響力進行工作的職業,包括管理、指派他人做事,運用說服力和影響力達到目的,如國家公務員、廠長、經理、律師、政工人員等。

(2)職業的宏觀分類。

職業的宏觀分類,即指社會職業構成,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各類專業技術職業。其中有:a.社會科學研究職業;b.自然科學研究職業;c.工程技術職業;d.輕工、紡織和農林技術職業;e.科學技術管理和輔助工作職業;f.飛機和船舶技術職業;g.衛生技術職業;h.經濟業務職業;i.文藝和體育職業;j.文化教育職業;k.宗教職業。

(B)產業、制造業工人職業。它包括:a.采掘、冶金工人職業;b.化工、橡膠、塑料、油漆工人職業;c.紡織、皮革、裁剪、縫紉工人職業;d.造紙、制紙品、印刷工人職業;e.木材、原料加工職業;f.食品、飲料、制煙工人職業;g.機械、電器、電子、電力工人職業;h.玻璃、陶瓷工人職業;i.建筑、裝卸、運輸工人職業;j.綜合技術工人職業;k.其他生產工人職業。

(C)農、林、牧、漁商業及服務人員職業。它包括:a.農林牧漁民職業;b.商業工作人員職業;c.服務性職業工作人員。

(D)國家公職人員職業。它包括:a.國家機關、黨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職業;b.公務人員職業;c.法律工作人員職業。

3.職位分類與職位系統

(1)職位分類:①科學研究職位。可劃分為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職位。②工程技術職業。可劃分為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助理工程師、技術員職位。③農藝技術職位。可分為高級農藝師、助理農藝師、農業技術人員職位。④獸醫技術職位。可分為高級、中級、助理獸醫和獸醫技術人員職位。⑤衛生技術職業。可分為:主任、副主任、主治醫師、醫師和醫生職位。⑥護理衛生技術職業。可分為主任、副主任、主管、護師和護士職位。⑦經濟業務職業。可劃分為高級、中級、助理經濟師和助理經濟員職位。⑧會計職位可分為高級、中級、助理會計師和會計職位。⑨統計職業。可分為高級、中級、助理統計師和助理統計員職位。⑩高校教師職業。可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與普通教師職位。中等專業學校教師職業。可分為高級講師、講師、助理講師、教員職位。中學教師職業。可分為中學高級教師、一級、二級、三級教師職位。政工人員職業。可分為高級政工師、政工師、助理政工師、政工人員等。

(2)我國政府機構和職位劃分。機構職位主要通過不同的級別來實現,我國政府機構的級別表現主要有以下六個層次:

①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設總理1人,領導國務院工作;設副總理若干人,協助總理工作;設國務委員若干人,協助總理工作,受總理委托,負責某些方面或專項工作。

②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國務院各部設部長1人,副部長若干人。各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省長(或市長、主席)1人,副省長(或副市長、副主席)若干人。

③直屬局級(相當于副部級)。這里的直屬局指國務院下轄的直屬機構,如國家統計局、海洋局等。這些直屬機構在級別上,稍低于各部、委員會,高于各部、委的下設司局,相當于副部級,各局設局長1人。

④司、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廳、局)級。國務院各部、各委下設司、廳、局或委員會設司長(廳長、局長、主任)一人,副司長(副廳長、副局長、副主任)若干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實行首長負責制。各廳長、局長、委員會主任由各級政府首長提名,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報上級人民政府批準任命。

⑤處(縣)級。省、自治區所屬縣(市)和市轄區的人民政府設縣(市、區)長一名,副縣長、副市長、副區長若干人。其級別分別相當于處級、副處級。

⑥科(縣的局)級。縣、市、直轄區人民政府工作部門一般稱局、委、科、辦,各部門的負責人分別稱局長、主任。在局、委、辦內部,一般設有股或科。

另外,我國縣以下還設有基層行政區域單一鄉鎮,鄉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基層行政建制。鎮是非農業人口占相當比例的小城市型的基層行政建制,分設鄉長1人,副鄉長若干人;鎮設鎮長1人,副鎮長若干人,其級別相當于縣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的局、科級。

二、職業的發展與職業類院校學生的關系

1.現代職業的發展趨勢

職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產品的運用,新工藝的推廣,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綜合與協調發展,社會職業的發展變遷也出現了不斷加快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分工的發展在加速,使社會職業的種類大量增加,新興行業不斷涌現。

當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從畜牧業中分離出來以后,才出現了最初的職業劃分。產生一種新職業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職業的發展十分緩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出現了第二次分工,職業種類才逐漸增加。到了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生產工具的大量運用和改進,以及生產過程的高度社會化,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形成了龐大的社會職業體系。新職業種類的產生顯得十分頻繁。新的行業,如宇航工業、微電子工業、機器人工業等不斷涌現,遠遠地超過了人們常說的“三百六十行”。據有關資料介紹,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全世界職業的種類已超過42000種。目前則更多。

(2)經濟發展的加快,使社會職業結構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

經濟領域是集中職業種類和職位數量最多的社會生活領域。經濟活動對職業的變遷、發展有著十分直接而又特別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社會里,由于分工不發達,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因而社會職業結構很簡單,變遷也十分緩慢。工業革命后,人類開始重視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速度。特別是當代社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經濟增長和發展放到優先的位置,從而促使產業結構變遷的速度加快。特別是進入20世紀后,職業結構或行業變遷更是十分驚人,如電子行業從產生、發展到成為一個主要行業,只用了幾十年時間。

(3)產業結構的變化,使第三產業的職位數大幅度增加。

所謂第三產業是指所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總稱。包括公用事業、商業、運輸業、金融保險和服務性行業等。現代社會職業或職位的變化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從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來看,農業與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農業與工業以外的就業人數的比重在不斷上升。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比重越來越大,是現代社會不同制度的國家發展的共同趨勢。據資料介紹,美國從事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1950年分別為11%、34.5%、55%;1960年分別為8.3%、31.7%、60%;1970年分別為4.3%、29.9%、65.8%;1978年分別為3.5%、27.6%、68.9%。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已超過了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總和。我國與之相比,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所占比重顯然要小得多,但增長的幅度非常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86年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只占16.8%,1995年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上升到24.8%。大大高于第一、二產業就業人數增長的幅度。我國的第三產業已逐漸成為容納新增就業人員最多的部門。

(4)腦力勞動職位在社會職位總額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從歷史上看,腦力勞動者遠比體力勞動者少。隨著教育、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腦力勞動者逐漸多了起來。進入20世紀后,腦力勞動職位在社會職位總額中所占比重愈來愈大的趨勢,就更明顯了。據資料介紹,1960年美國的腦力勞動者占就業總數的43.3%,1997年上升為50.1%。腦力勞動職位的比重不斷增大,在我國也表現得比較明顯,比如,《天津日報》1992年2月7日登載的一條消息說,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天津市腦力勞動者共有1031111人,占在業人口的20.64%,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3.76個百分點,即由每六個在業人口中有一個腦力勞動者,上升為每五個中有一個。

(5)職業或職位的流動性增大。

職業流動包括社會職業流動和個人職業流動。社會職業流動即職業結構的變動。個人職業流動是指勞動者從一個工作崗位轉移到另一個工作崗位的過程。從歷史上看,由于生產力水平低,職業或職位種類少,可供選擇的職業或職位不多,因而職業或職位相對穩定。而現代社會職業或職位的流動性逐漸增大。其原因:一是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舊的職業或職位不斷地消失,新的職業或職位不斷地產生。如馬里蘭大學教授、《就業機會的創造與消失》一書的作者之一約翰·霍爾蒂旺格估計,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創造了4000萬個就業機會,同時也使大約3000萬個就業機會歸于消失。二是新技術的運用,新工藝的推廣,同一職業或職位對就業者的要求發生了變化,迫使就業者不斷地參加培訓,以提高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或放棄已有的卻不能勝任的職位。據資料介紹,現在很多就業者,一般在一個崗位很少超過5年,隨后不是去進修,就是找其他仍需要他們的專業知識的職位,很少像傳統產業工人那樣長期固定一個工廠或一個崗位,甚至退休后由子女接替其工作。三是就業者個人或因人際關系緊張,或因勞動內容不適合、勞動強度大,或因經濟收入少、福利待遇低、社會聲望不高等原因而放棄已有的就業崗位,主動提出職業流動。因此,職業結構的變化,新舊職業此消彼長,職業或職位隨社會發展而對就業者的要求發生變化,以及就業者個人的種種原因,使職業或職位的流動大大增加。

(6)同一職業或職位對就業者的要求也不時發生變化。

人們在就業崗位上,或因新技術的運用、新工藝的推廣,或因設備更新,或因其任務、職責有一定變故,同一職業或職位對就業者的要求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建筑設計師職位,不但要求能用傳統的方法手工繪圖,還必須要求用電腦設計;高級文秘人員不但要求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要求懂外語,會做公關工作等。

(7)新出現的職業或職位對就業者的要求以“知識型”為主。

現代社會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社會。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新技術、新工藝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和推廣。這些新技術、新工藝在應用中產生的就業職位多是以知識為基礎的行業。如這幾年來,北美新創造的就業機會40%以上都是軟件、計算機、電信、醫療保健和醫學等行業。這就要求就業者必須是“知識型”勞動者。所謂知識型勞動者,是指掌握一定科技、專業知識,又能實際動手操作的勞動者。他們受過相當程度的正規教育或同等教育,擁有一定理論知識、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不僅會動手,而且會動腦,是體力、腦力集合的勞動者。在當代社會中,真正的而且數量越來越多的失業者是只有或者低于中學學歷者。無論在工廠,還是在辦公室,用人單位比以往更注重知識層次較高的人才。20世紀90年代末,發達國家從事知識型工作的人占了勞動力總數的33.3%,并且超過工人成為最大的工作群體。美國勞工統計局經濟學家克里斯蒂那·謝利估計,在未來社會中,在技術領域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將增加75%。我們國家的一些職業或職位對就業者的要求也不例外,特別是通才式、復合型的“知識型”人才更是備受青睞。

2.現代職業的發展對職業類院校學生擇業的影響

現代社會職業的迅速發展,無疑對職業類院校畢業生就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職業類院校畢業生在求職擇業和進行就業準備時,要充分考慮職業發展的趨勢。

(1)現代職業種類的大量出現和對就業者要求多以“知識型”為主,擴大了大中專畢業生擇業范圍,增加了就業的機會。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職業的分化,職業種類也日益增多。因此,職業類院校畢業生擇業時,一方面要放寬眼界,無須拘泥于以往傳統的職業種類的狹小范圍就業;另一方面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說,面對復雜而種類繁多的職業和職位,在擇業時,既要考慮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對口”,又要考慮自己的學歷層次和實際能力。要對自己進行客觀正確的分析,對自己適合于哪種職業作出正確的判斷。不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味盲目追求那些環境舒適,收入豐厚“高人一等”的所謂“熱門職業”,以至于失去某些本可得到的就業機會。

(2)職業的流動性,要求職業類院校畢業生要轉變就業觀念,不能“從一而終”。

根據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要求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的實際,就業崗位的設定不可能像計劃經濟體制那樣具有相當大的穩固性,而是要求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及時對有關崗位進行調整。這決定了就業者不太可能“一次就業就定終身”。因此,在擇業時,要及時轉變觀念,不能期望值過高。在現代社會,實際上職業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屬初次就業,不是所有人初次就業就可定終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人事勞動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動和再就業是一種普通現象,即使初次就業不理想,以后還可能有第二次,乃至多次擇業、就業機會。因此,職業類院校畢業生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初次就業。

(3)同一職業或職位對就業者的要求不時發生變化,要求職業類院校畢業生必須練好“內功”。

過去一些傳統的職業或職位只注重學歷文憑,擇業者的知識結構也很單一。當今社會則不同了,同一職業或職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對擇業者的要求有顯著的提高。職業類院校雙證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例。雙證是指學歷文憑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是反映了勞動者具備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證明,反映了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標準和規范,以及勞動者從事這種職業所達到的實際能力水平,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質量的標志。對職業類院校學生來說,僅有學歷文憑還不具備就業的資格,還必須要有職業資格證書。因此,畢業生除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綜合素質外,還必須獲得有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練好“內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化县| 阳春市| 昭觉县| 巢湖市| 柳林县| 金门县| 温州市| 承德县| 恭城| 夏河县| 凤台县| 二连浩特市| 姜堰市| 武清区| 盈江县| 新郑市| 黎城县| 恩施市| 丘北县| 沈丘县| 印江| 宁乡县| 涿州市| 泸溪县| 汕尾市| 万州区| 资中县| 临夏县| 穆棱市| 临高县| 汉沽区| 阜阳市| 揭阳市| 福鼎市| 克什克腾旗| 淮安市| 鄱阳县| 永福县| 临高县| 庐江县|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