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北京故事③:傳說篇
  • 《時刻關注》編委會
  • 4字
  • 2019-10-24 14:11:10

紫禁城內

揭開古都北京之名的奧秘

北京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一座城市的名字更改往往牽連著許多故事,它通常表示一座城市的歷史地位發生了變化。北京城在歷史上的各種名字加起來大約有60多個,可能是世界上名字最多的城市。那么,“北京”這個名字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最終確定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北京的名字為何“變化無窮”

世界上很難再找到一個城市像北京這樣,數千年來名字不斷地改變。其實,引起北京名字不斷變化的主要是政治因素。

北京城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當時北京地區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成為燕國的都城,所以改稱燕京。就這樣,北京城一直在改朝換代中不斷地更改名字,名稱先后有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等等。

直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并將元朝都城大都改名為“北平府”。這樣北平就成了明朝君民對北京的稱呼,當然,這里面也透露出明朝對北方邊境安寧的期望。

后來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北京是朱棣的龍飛之地,朱棣即位七年后長期住在北京,讓太子留在南京監國。遷都北京最初的目地是鞏固皇位,防止朝內反對派再起,朱棣即位之初天下不穩,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要鞏固根據地,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另外,朱棣遷都北京也有心理因素,他的王位是從他侄子那里搶來的,朱允炆是朱元璋確立的合法繼承人,南京是朱元璋和朱允炆做皇帝的地方,所以南京給朱棣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朱棣也不愿意死后葬在朱元璋身邊。

紫禁城全景

之后,北平府更名順天府后又升格為京師,即北京。這是“北京”這個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后來,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北京與北平都是被交替用來稱呼北京城的。

這就是北京在歷史上大體的名稱變遷,其實北京城的名字遠遠不止這些,如北京還有春陽、京門、長安、京華等稱謂。

歷史上北京為何數次被改名為“北平”

歷史上,北京多次被改名為“北平”,這源于它政治地位的改變。自古以來,中國都城一般多取“京”。因為“京”的原意是“大”與“高”的意思。同時,“京”還是一個計數單位。古代數位序列是:萬、億、兆、京,京是最大的計數單位。古代皇帝為了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往往將都城所在地取名為“京”。歷史上,除了北京、南京之外,還有東京、西京、中京、福京等眾多帶“京”的國都名。

“北京”最早指的也不是今天的北京,晉代江南人稱洛陽為北京;南朝時稱江蘇鎮江為北京;唐和五代時稱山西太原為北京;北宋時以河北大名府為北京;直到明成祖朱棣時的北京才是今天的北京。

由于“京”歷來都是都城的專稱,所以北京的名字隨著歷史的變遷,多次被改為“北平”。

“北平”此名,最早源于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唐朝時,北平郡改平州,公元714年至公元743年,北京為幽州治所(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轄管大約今京津兩市。這是“北平”之名第一次消失。

明朝建立后,北京第二次稱“北平”,“北平”再次出現。朱棣遷都前改“北平”為“北京”,實行兩京制,遷都后亦稱京師。“北京”第一次出現,“北平”再度消失。

孫中山北伐,北洋政府倒臺后,國民政府駐南京,北京第三次改稱“北平”。這次改名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的。

國民政府駐南京后,陳立夫在南京創辦《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十分暢銷,銷量比《中央日報》還大。一天,陳立夫突然想到首都既然定在南京,北京的名字就應該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勢力在那里再次興起。于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采納了陳立夫的建議,將北京更名為“北平”。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在這里成立了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再次將北京更名為“北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都北京,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北平”從此消失不復存在。

北京的標志——天安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泰安市| 哈尔滨市| 广灵县| 专栏| 周宁县| 雷波县| 沈丘县| 孟连| 长宁区| 仁化县| 桐梓县| 乌拉特后旗| 昌黎县| 剑河县| 易门县| 得荣县| 姚安县| 桦南县| 广汉市| 西昌市| 璧山县| 北碚区| 丹寨县| 永川市| 名山县| 汉寿县| 藁城市| 富川| 乐清市| 治县。| 鄂托克旗| 黑山县| 金乡县| 安溪县| 杂多县| 玉环县| 漠河县| 吴堡县| 黄大仙区|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