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斯的鉛筆
因為篇幅的關系,短篇小說里的人物通常都沒有充分的時間來做一番自我介紹,他們一出場就忙著干活,根本沒有機會躺到心理醫(yī)師的長沙發(fā)上去。
短篇小說的讀者可能比較像一個出國旅游的觀光客,我們在短篇小說集里看到的人物,就像我們在異國街道上巧遇的人們,這些人形形色色,既不是我們的朋友,也很少交淺言深,甚至,連名字也沒有。盡管如此,這些面貌模糊、線條簡單、初具輪廓的鉛筆肖像畫還是深深打動了我們,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無法抹滅的形象。因為他們并不是以“個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小說里。他們代表了某些人、一群人,甚至所有的人。
馬奎斯有一篇只有兩千多字的短篇小說《這些日子中的一天》
(Un día de éstos,楊耐冬譯,志文版),寫一個牙醫(yī)師為獨裁而暴力的市長拔牙的經(jīng)過,很明顯地,在這里,地球人被分為兩種: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予取予求的市長是壓迫者,平民百姓的牙醫(yī)生自然就是政治上的被壓迫者了,不過,在這篇故事里好心的馬奎斯要讓年輕而富正義感的牙醫(yī)師過過戲癮,當一次壓迫者。
在這個平凡日子里的某一天大清早,市長來到牙醫(yī)師的診所要求拔牙,他因為牙痛的折磨,“右邊的胡子已經(jīng)五天沒刮了”。市長的大腫臉枕在拔牙椅的頭墊上,牙醫(yī)師調(diào)整了一下光束開始檢查了。
“一定不能用麻醉劑喲?!彼f。
“為什么?”
“因為你有膿腫?!?/p>
市長瞪著他?!昂冒?。”他說,并佯裝微笑。牙醫(yī)師沒有報以微笑。他把消毒過的工具盤端到工作桌上來,用冰冷的鑷子從水中把它們夾出來。而后,他用腳指頭推動痰盂,再在洗手盆中洗手。他做這些動作時沒有瞧市長一眼,但是,市長的視線卻一直沒有離開過他。
馬奎斯的這一幕壓迫者/被壓迫者的場景真是選料極精??!平日耀武揚威、濫殺無辜的市長,因為一連五個晚上牙痛而躺到了拔牙椅上,這會兒,壓迫者切換成了滿臉驚恐的受刑人,我們冷漠的牙醫(yī)師慢條斯理地整理著他那一大盤冰涼的刑具,動作優(yōu)雅,心情愉快。(一定不能用麻醉劑喲……)
可惜好景不長,角色互換的游戲很快結(jié)束了,拔牙后,市長覺得“前五個晚上那無以名之的疼痛現(xiàn)在全消失了”。牙醫(yī)師收起他的快樂刑具,問市長拔牙的賬單要給他還是給市政府,市長說:“這種狗屁事給誰都一樣?!边B正眼瞧一下牙醫(yī)師都沒有,便揚長而去了。
然而,我們卻忘不了這個可愛的牙醫(yī)師,雖然我們對他的了解很少,因為他是我們心中的無名英雄。
事實上,我們的英雄是有名字的,他叫作艾斯科伐,是個習慣早起的人。
但是,誰在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