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形成機理、效應及預警機制研究
- 代中強
- 2091字
- 2021-04-01 16:50:52
第三節 研究內容、具體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內容與具體思路
本研究旨在以貿易保護政治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將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內生化,研究影響知識產權調查頻數及案件判決的主要因素,多角度系統分析知識產權調查效應,并在總結成功應訴企業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規避知識產權調查的預警及應對機制。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部分從美國頻繁發起知識產權調查這一背景出發,發現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訴訟雙方地位不對等,打著維護公平貿易旗號的知識產權調查已經異化為一種新型的貿易壁壘。許多企業打知識產權訴訟官司是假,而通過啟動知識產權調查達到貿易遏制效應以及被訴方被動和解的“敲竹杠”效應可能是其真實目的。據此,本書以“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為主題,系統研究其形成機理、產生的效應及預警應對機制。并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給出總結性評論,引出研究主題。
第二章,利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不公平進口調查信息系統的數據,從案件總量、涉案來源地、調查類型、涉案產業和判決結果五個方面對知識產權調查做一個全面考察。意在厘清如下問題: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遭遇調查的主要來源地如何分布?針對不同的調查對象,其判決結果分布是否存在差異?
第三章,實證考察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的真實動因。在追求所謂的“公平貿易”目標下,美國越來越多地對貿易伙伴采取知識產權調查措施,這種調查背后的動機真的是公平貿易嗎?還是以公平貿易為名行保護貿易之實?本章在考慮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案件數據特點的基礎上,使用面板托賓回歸模型來研究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背后的真實動因。具體而言,引入美國貿易赤字、貿易伙伴在美國專利申請量、美國特殊“301報告”、貿易伙伴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是否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對貿易伙伴的出口依賴程度等因素來綜合判斷其調查的動機。并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為我國廠商如何應對美國愈演愈烈的知識產權調查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參考依據。
第四章,全面考察我國企業遭遇知識產權調查的情況。在分析我國企業遭遇知識產權調查的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上,從四個方面分析我國企業頻遭知識產權調查的原因,最后從內外兩方面討論我國企業應訴容易失敗的原因。
第五章,利用2000年到2015年美國同48個貿易伙伴的數據量化知識產權調查產生的貿易抑制效應。通過在經典的貿易引力模型中加入美國知識產權調查因素,使用反事實模擬方法,從基于調查總量的“貿易缺口”和基于原告勝訴的“貿易缺口”兩方面定量分析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對貿易伙伴向美出口的影響程度。
第六章,利用2005~2015年42個遭遇知識產權調查的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美國知識產權調查侵權率判定的影響因素。本章從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美國國內經濟狀況、美國來自貿易伙伴的貿易壓力、貿易伙伴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等宏觀角度分析侵權率的影響機理,并通過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識別出影響知識產權案件判決的關鍵影響因素。
第七章,以廈門金達威公司為例,分析其應對知識產權調查時的經驗和啟示。我國企業儼然成為美國知識產權調查的“重災區”,美國頻頻對我國企業發起知識產權調查,調查所涉行業也不斷擴大,這對我國企業出口貿易產生嚴重影響。本章在回溯廈門金達威公司應訴歷程的基礎上,通過其公開財務報表分析知識產權調查對公司出口貿易、研究開發的影響,并總結其應訴知識產權調查的經驗和啟示。
第八章,以華為公司為例,分析其應對知識產權調查時的經驗和啟示。始于2003年與思科的知識產權訴訟案件是一場標志性事件,案件對華為公司產生了深刻影響。本章詳細分析華為公司從被動應訴到主動訴訟的轉變歷程,并從知識產權訴訟策略和知識產權戰略管理兩個維度總結華為公司應訴經驗,為我國相關企業應對美國知識產權調查時提供參考和借鑒。
第九章,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研究我國跨越知識產權壁壘的預警及應對機制。我們知道,一旦啟動知識產權調查,不管最后裁定結果如何,對于被訴企業的出口都將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如何建立預警機制,早期防范知識產權調查,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出口風險是本書的重要任務。
本書的思路框架,如圖1-3所示。

圖1-3 研究框架結構
二、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相結合。本書涉及制度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國際貿易學、法律經濟學、政治學等多門學科。具體是根據貿易保護政治經濟學方法將知識產權調查內生化,通過數量分析和實證檢驗分析相結合的范式,全面深入探討影響知識產權調查啟動、案件判決及調查產生的貿易抑制效應。
宏觀分析和微觀視角相結合。本書第二章在分析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的統計特征時,調查總量和涉案來源地采用的是宏觀分析,而涉案產業、判決結果分析則采用的是微觀分析。本書第三章在考察美國知識產權調查動因時,分別從微觀和宏觀角度分析其影響因素,并利用托賓面板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在美國發起知識產權調查的動因分析以及案件判決的影響因素分析中,本書都從理論上詳細分析兩者背后的影響機制。同時,本書在第七章和第八章分析如何應對知識產權調查時,通過選取華為和金達威公司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供其他企業應對調查時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