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知識產權調查引致的貿易壁壘:形成機理、效應及預警機制研究作者名: 代中強本章字數: 1271字更新時間: 2021-04-01 16:50:53
第二節 涉案來源地分析
1972~2017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共對外發起1093起知識產權調查,總共涉及68個國家和地區,這些美國的貿易伙伴平均遭受調查16起。
從涉案的國家和地區看,中國臺灣地區、日本和中國大陸是知識產權調查的最大受害方。表2-2的數據資料顯示,1972~2017年,被調查較多的經濟體有日本、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大陸、德國等。其中,中國臺灣地區有18年位居第一,日本有13年排在第一,中國大陸有13年位居第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德國分別有1年位居第一。日本位居調查榜首的時間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國臺灣地區則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20世紀末,而中國位居榜首的時間則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2002~2017年,短短的16年間,中國大陸位居調查榜首達13次之多。即使我們將考察范圍放松到前三來看,中國臺灣地區、日本和中國仍然是主要的被調查方。如果被訴企業真的侵權,知識產權調查無可厚非。但根據表2-2的信息,我們難免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是在2001年以來針對中國大陸的知識產權調查案件急速攀升?這恰恰表明美國知識產權調查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歧視性。實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不管是從立法還是從執法層面都顯現出越來越嚴的趨勢。
表2-2 涉案來源地匯總表

續表

續表

注:第6列數據為當年涉案國家和地區涉案數量累加而得,其他數據計算基于不公平進口調查信息系統庫。
從涉案國家和地區的地理集中度看,知識產權調查的集中度總體呈現下降趨勢。此處借用產業經濟學中測度市場集中度的方法來計算知識產權調查的地理集中度。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si表示針對某國或地區遭遇知識產權調查數量占當年知識產權調查總量的比例。HH指數取值范圍在0~1之間,指數越接近1,表明知識產權調查集中度越高;反之,當HH指數接近0時,表明市場集中度低,說明涉案對象有增加的趨勢。根據本章數據的特點,我們將計算排名前三的集中度指數。表2-2測算結果顯示,HH指數從1972年的0.333下降至2017年的0.143,雖然其中也有一定的起伏,但總體趨勢向下。這說明美國知識產權調查增加的大背景下,涉案的國家和地區也不斷在增加,知識產權調查的打擊面也不斷在擴展。
從原告來源地來看,雖然美國本土企業占據絕對主流地位,但由于知識產權調查對起訴對象的資格規定較松,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也可以在美國本土起訴,以保障自己作為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在知識產權調查中,無論美國企業(自然人)還是非美國企業(自然人),只要其認為進口產品侵犯了其在美國登記或注冊的專利權、商標權、版權或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并能夠證明美國國內已經存在或正在形成相應的產業,都可以依法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知識產權調查申請。表2-3的統計顯示,除美國外,日本、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和德國是使用知識產權調查最多的國家和地區。說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較其他企業而言,可能更熟悉美國知識產權調查的規則。同時,這樣做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其他起訴方可能會擔心這些國家和地區企業的報復能力而降低起訴的概率。
表2-3 原告來源地分布表(除美國外)

資料來源: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不公平進口調查信息系統庫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