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教師專業(yè)素質發(fā)展研究
- 王飛宇
- 5310字
- 2020-04-22 12:48:31
第三節(jié) 教材分析與使用
新課改后,上課更為靈活多樣,教學內容的選擇更為寬泛,教材的使用更為自主。全國各地的音樂教學,由于各地的人文風情不同,學生情況不同,一個班的學生音樂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要充分領會教科書的編寫意圖。200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頒布,根據(jù)這份課標編寫出版的教科書也在兩個月之后于全國個別地區(qū)進行了試驗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和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就是當時經(jīng)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第一批審查通過的三套音樂教材,在之后的一兩年里,“沿海版”“桂版”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批新教材也在廣東、廣西等地陸續(xù)出版并投入使用。
由于三版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人音、湘藝)都是新生的教材,有一些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但實際從綜合來說,它們都是趨于完美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導向鮮明、追求音樂審美性。我國地域廣闊,如果想用一套教材適用于所有地區(qū),適應各種文化差異,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教材作為一種教學資源是教師上課不可或缺的輔助材料。但是,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是學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載體。教材并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學習最新的理論成果來組織課堂,充實教學內容。因此,在新的學生觀、學習觀的影響下,教師要確立新的教材觀,從自己的現(xiàn)實需要來決定如何使用教材。
一、三版小學音樂教材的分析
人民音樂出版社的音樂教材是一些擬人的音樂小像封面,形象夸張的造型,使人物立體感強、生動有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教材的封面則是一到兩個天真可愛的孩子與小動物組成的美景,符合孩子們的審美,讓他們一拿到書就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里,不能自拔。

湖南文藝出版社教材的封面是由人—民族—音樂合成的圖畫,人文色彩鮮明,主題明確。

(一)教材的呈現(xiàn)結構不同
人民音樂出版社的音樂教材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音樂教材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都是用“單元/課時”并設有標題的方式來進行構建,在教材的呈現(xiàn)結構上,人文性較強。改變原有以知識結構為主的編寫模式。湘藝版小學低年級音樂教材則是以“課”為結構單位,不設課題;每一課都隱含著一個主題,由演唱、聽賞、音樂游戲、集體舞、音樂知識、音樂游戲等其中的三四個部分組合而成。設計靈活,結構寬松,便于師生的運用。
下面我們就三版小學一年級上冊音樂教材單元內容的對比進行具體分析。人音版教材“唱歌姿勢”“木魚、碰鐘”“音的強弱”;人教版中“響板與碰鈴”“堂鼓與鈸”“聲音的長短”;湘藝版的“音高音名手勢”“節(jié)奏記號”“休止符”等內容,將這些基本知識相對淡化、相對隱藏起來,結合樂曲試聽逐步滲透到孩子們的學習中來。人音版和人教版的教材結構框架非常相像,以“單元”的形式呈現(xiàn),并且設有“課題”,人音版八個單元,人教版六個單元,一個單元一個人文主題,在這個主題下安排五首左右的曲目,教師可根據(jù)課時安排靈活運用教材,分配教學。每個單元都體現(xiàn)了特色,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貼近孩子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以人文性帶動音樂與人、自然、民族、社會的關系。
湘藝版的課時設計沒有標題,相對靈活,教師可根據(jù)理解,用不同的方式駕馭教材。但從整體來看,教材還是引導老師從音樂本體出發(fā),用感受音樂、體驗音樂、表現(xiàn)音樂的方式,直接進入音樂教學。無課題名的形式能避免與其他教材主題雷同的問題,它希望師生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音樂本體,而不要被課題名稱限制了教學思路,以音樂反映主題,而不是用主題講解音樂。
(二)選曲側重點不同
曲目的選擇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展現(xiàn)了“面向全體學生”與“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在這些相似點之下,三版教材又有各自的側重點:
1.人音版音樂教材側重“音樂與人”
人音版的選曲偏向那些與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相關的作品。例如,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好朋友》,是以學生由幼兒園升小學這種特定的情況而定,在內容設計上,首先欣賞《玩具兵進行曲》,從孩子們最喜愛的玩具入手,調動孩子學習熱情,讓音樂聯(lián)系生活,把孩子對玩具的熱愛轉移到音樂當中來,巧妙又新穎。緊接著是《你的名字叫什么?》和《拉勾勾》兩首歌曲,先透過音樂介紹自己,認識新朋友,再與朋友們唱歌做游戲,團結、愉快地開始自己的小學時代。
2.人教版音樂教材側重“音樂與自然生活”
人教版的選曲與自然中的音樂有著更深層次的聯(lián)系。如一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春天來了”這個主題,首先是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旋律流暢,風格別致,深受學生的喜愛。眾多裝飾音使樂曲表達的形象更加生動,給人感覺一片春意盎然,大自然的這份美給孩子們帶來了愉快的心情。緊接著是一首活潑的唱歌曲目《小雨沙沙沙》,孩子們在演唱中保持活潑情緒,感受春雨潤物細無聲的景象。第三首《柳樹姑娘》歌詞形象生動,文字簡練,用擬人的手法美化柳樹,生動地描繪出萬物一新,生機盎然的歡樂景象。最后是一首欣賞曲目童聲齊唱《春天音樂會》,學生可以邊欣賞音樂邊跟著輕聲哼唱,感受春天的美、感受自然的美。
3.湘藝版音樂教材側重“音樂與民族文化”
湘藝版的新教材在原來版本的基礎上,加重了民族音樂的分量,將我國的眾多優(yōu)秀民族音樂滲透到教材當中去,例如一年級下冊前兩個單元六首作品中就有鄂倫春族民歌《勇敢的鄂倫春》、藏族民歌《小鹿,小鹿》、哈尼族童謠《跳呀,快來跳舞》、彝族民歌《彝家娃娃真幸福》、云南童謠《猜調》五首民族作品,大力強調了民族性,讓孩子們通過大量的民族音樂的學習、了解,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湘藝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分析
湘版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教材常規(guī)的結構劃分方法,力圖在結構編排上有所創(chuàng)新。該教材釆用了音樂體裁、音樂發(fā)展歷史、音樂地域差異、音樂聽覺形態(tài)相結合的編排方法,兼顧音樂鑒賞教材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接受性。現(xiàn)將湘版教材具體單元結構列表如下:

續(xù)表

續(xù)表

在單元的劃分上,湘版教材按照音樂與欣賞、美、民族、時代、體裁的不同關系劃分為五個單元,顯示出對音樂學科本體知識規(guī)律的重視。主題式的單元結構,突破了以往以課時結構、知識結構為編寫框架的模式,具有鮮明的特色。一方面可以簡單快速地向學生傳達教材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師針對主題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說明。而單元的主題內容,以人文結構代替知識結構,關注音樂與欣賞者、音樂與美的形態(tài)、音樂與民族、音樂與時代、音樂與體裁的關系,體現(xiàn)出了深刻的人文內涵。在章節(jié)的安排上,以引導和啟發(fā)鑒賞者感受、認識、理解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為目標,設計了較多的章節(jié)內容,各個單元的章節(jié)劃分較為細致,有效地對單元進行了展開。如第二單元音樂的美、第三單元音樂與民族均有四個章節(jié),第四單元音樂與時代有六個章節(jié),而第五單元音樂與體裁達到了七個章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章節(jié)做出課時規(guī)劃,能夠把握單元的整體結構,使教學設計更具有整體性和規(guī)劃性。值得一提的是,湘版在單元、章節(jié)的一般結構基礎上,還增加了版塊的結構,這是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教材所不曾有的。在每一單元、章節(jié)的下面分設了版塊,將章節(jié)下的內容細分為聽賞與體驗、互動地帶、感受與發(fā)展、聽賞與比較、自我測試、活動與探究等多個版塊。
三、有效使用教材的方式
(一)領會教材意圖
新教材的編寫都打破了原來以知識、課時結構進行編寫的模式,改成了人文性、主體性的編寫。顯性資源很明顯,包括教材中的圖片、譜例、音像等,而隱性資源卻蘊藏在教材中,需要教師自己來理解把握。深入探究出這些隱性資源就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教材的方向。
例如,小學音樂教材人音版和人教版的隱性資源主要靠兩條線索來引導:一條是單元主題線,還有一條是知識技能線。一個單元主題下帶出幾個音樂作品,共同展現(xiàn)一個文化主題。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春天來了》,下設的內容是欣賞鋼琴獨奏《春之歌》(門德爾松),朗誦《春天在哪里》(陳伯吹),唱歌《小雨沙沙沙》,唱歌《柳樹姑娘》,欣賞童聲齊唱《春天音樂會》。通過單元主題,教師可以明確本單元的方向就是“春天”的主題,要結合編寫者在知識技能學習方面的要求,如果是要求體驗作曲家是如何運用音樂要素來表現(xiàn)春天的,那么在教學中就要著重分析音樂元素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xiàn)作用。如果是要求配樂詩朗誦,那則要側重于講一下音樂藝術與其他姊妹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及有機的結合。由此可見,教材中安排的內容還是需要教師深入挖掘,領會意圖,而不是停留在教材表面。
湘藝版小學教材,沒有單元主題,則要按照其他線索對課標的理解,引導教學。比如歌唱教學,對于小學低年級的要求是:“參與各種演唱活動,知道唱歌的正確姿勢;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做出反應;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節(jié)奏有表情地演唱;能夠用不同速度、力度表現(xiàn)歌曲情緒。”根據(jù)課標的這些要求,在低年級的唱歌教學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等解讀了課標精神,了解了課標的通俗含義,再帶入教學,才能使教材得以有效運用。
(二)解讀教材細節(jié)
新版音樂教材的版面設計不僅有圖譜,還有一些具有音樂特色的特殊譜例、節(jié)奏圖形等,充滿了音樂性。教師要在備課期間,解讀圖譜細節(jié),了解編者意圖,充分挖掘教材的有效信息。如人音版小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的《星光恰恰恰》,編者把旋律用一條穿滿不同顏色鈴鐺的線條來表示,不同顏色的鈴鐺代表不同音高,不同形狀的線條代表不同走向,中間的長方形方框提醒孩子們歌曲到這里要用拍手來感受節(jié)奏。再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第五單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乃呦乃》,給出了音樂水杯與水碗的圖片,用來提示教師可以用這種方法先引起孩子興趣,唱準1、3、5三個音,再學習歌曲;也提醒孩子們,這首歌曲只有三個音,只要通過這個小游戲把這三個音符唱準,就可以很輕松地學會這首歌曲了。
(三)調整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卻不能成為教學的枷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課時的總體安排以及學習場地、設備的實際情況,在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基礎上,適當調換教學順序,增減教學內容。如湘藝版小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八課《少先隊鼓號曲》中,教材要求用大鼓和小軍鼓為歌曲加伴奏,當學校的設備缺乏或教學場地不允許的情況下就可以換用其他常用伴奏樂器,甚至拍手跺腳等方法來代替。只要讓孩子們認識了這兩種樂器,并且能跟上樂曲節(jié)奏進行伴奏,教學目的就達到了,不用非糾結于學校設施不完善、學校領導不重視等問題。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紅燈停綠燈行》中,教材中只要求孩子們做看到紅燈就停,看到綠燈就往前走的游戲,但因為實際生活中還包括黃燈,所以我們可以將看到黃燈就原地踏步的規(guī)則加入進去,真正讓音樂聯(lián)系生活,通過音樂來反映生活。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材難易度,對教材進行跨單元跨冊的調整,提高實用度,如《小螺號》《種太陽》這種有難度的歌曲在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可以調整到中學段中進行教學;一些旋律不流暢、極別扭的歌曲可以刪掉,加入一些思想健康、優(yōu)美上口的經(jīng)典曲目或者流行音樂。
湘藝版高中鑒賞教材選曲有一百五十多首,要在三十六個學時中都鑒賞完是較難實現(xiàn)的,而這些作品中有許多是可以用另外的更加新的作品進行替換的。因此,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根據(jù)現(xiàn)實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取舍。而教材的實現(xiàn)方式也是要靈活變通的,如在鑒賞第二單元“音樂的美”中《月光奏鳴曲》時,舊教材觀必然會依照教材要求,找到該作品的視頻或者音頻放給學生聽,這樣的教學方式無可厚非,但重復利用學生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樂器專業(yè)的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演奏來進行。不但使鑒賞變得更加生動,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威信,讓學習過樂器,并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來表演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四)重組教材版本
當今信息社會,如何獲取信息,如何快速、創(chuàng)新、合作地運用知識,對獲取豐富的教學體驗起關鍵作用。對于音樂教材,我們與其費力講解那些不符合孩子認知規(guī)律的內容,還不如開拓思路,講各版本的精彩教學內容,甚至將教材之外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拿到我們的課堂上,省時省力又可以被學生接受,何樂而不為?因此教師應該開拓信息通道,多翻閱學校規(guī)定教材以外的教材或相關書籍,多做積累,及時在教學出現(xiàn)“故障”的時候拿出另一套解決方案。例如《勇敢的鄂倫春》這首歌曲,在湘藝版及人教版中同時出現(xiàn)了這首鄂倫春族民歌,從譜例上來看,很明顯本課的一個重點是關于“一音多字”或者是“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型的學習。湘藝版的教材僅僅給出了曲譜,在教學中有的老師尤其是新教師不知道如何講解這一知識點,更有的老師直接把這些內容一帶而過,這時你就可以翻開人教版的教材,用伴奏樂器將馬蹄聲模仿跟讀出來,難點一下子解決了。再比如《其多列》這首小童謠,也是同時出現(xiàn)在兩本教材上,如果你翻看過這兩本教材,那么如果遇到學生的音準問題時就可以借鑒人音版的圖譜教學,用上下跑動的小人代表音高的走向;如果是節(jié)奏問題,則拿出湘藝版的方案,用拍手、跺腳、拍腿的方式感受節(jié)奏,通過動作力度的大小還可以強調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還有上文中所提到的《星光恰恰恰》《乃呦乃》等,大到作品的替換,小到知識點的講解,只要是有利于教學都可以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去,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