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法治建設情況及法律意識現狀調查分析指導老師:周穎副教授(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

——以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永德縣為例

楊方舉 李靜嫻 王晨作者分別為2015級文秘與法律系法律事務專業、2015級藝術系平面設計專業、2015級文秘與法律系法律事務專業。

一、調研背景及意義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再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明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布局和方向,始終堅持“依法治國”,法治理念一脈相承地貫穿國家總體布局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暴露了出來。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為確保各民族平等,以及每位公民的權利不受到侵害,我們國家一直堅持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國共識和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國,復興中華之文明。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也證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籬,攻克深層復雜之難題,確保改革有序進行,通過良法善政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全體人民最大福祉。可以說,以法治作為執政之根本遵循,樹立法治思維,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實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

云南省臨滄市地處中緬邊界,民族分布較廣,包含了漢、彝、佤、布朗、傣、拉祜等22個民族,少數民族居住較為集中。本組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等多種調研方式采集樣本,盡可能地對當地法治建設進行多層次的了解和分析,確保調研結果的精準性,進而提出邊遠地區法治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給出對策及建議。

二、調研過程

此次調研中,我們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為主,資料收集和書籍查閱為輔。其中問卷一共發放了200份,回收率是97%。幸運的是,在當地政府和基層組織的幫助下,我們小組把訪談作為重點,盡可能多的去訪談各行各業和不同年齡段的人。訪談人員涉及農民、村委會主任、佤族族長、中小學老師、司機、學生、超市員工及其他行業工作人員等。可以說,訪談到的人數范圍和層次之廣,為我們最后得出的結果提供了很多的細節數據和其他意外收獲,讓我們能更好地完成此次調研。下面,我們將得到的有關信息進行說明和分析。

(一)調查問卷結構性分析

在調查問卷設計中,我們對年齡和文化水平都做了細致的分層,實地調研中,男女比例分配也較為合理,但從得到的數據上來看,女性較多,占總人口的59%。在訪問中得知,當地男性大部分選擇外出打工,留下婦女、老人和兒童在家,婦女和老人大多都會手藝,做些手工活進行變賣或者自用,兒童基本上都在上學讀書。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非常高。問卷調查中,年齡在0~18歲和19~40歲人口居多,各占總人數的38%和32%,這個范圍內學生較多,受到的教育程度較高,基本能了解且完成問卷,對法律也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占41%,初中占35%,高中占15%,大學及以上占9%(圖1),這是因為當地實行的是十二年義務教育(試行),但由于思想觀念和經濟原因,初中以后選擇讀高中和大學的人數在逐漸減少。

圖1 受教育程度占比

調查對象主要以佤族、傣族、布朗族和彝族居多,占了94%,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認知法治的程度比較低,原因是少數民族多居住在較為原始的部落,環境閉塞,與外界的聯系甚少。而漢族人口多生活在縣城周圍,生活環境相對而言較好,接觸的法治觀念、法治精神和法制教育要多一些。所以,要制定一套適合少數民族的合理的法治教育體系,加強少數民族的法治教育,在青少年中實現義務普法。

(二)訪談內容

訪談人:陳女士28歲 佤族 教育局員工、老師

陳女士是當地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大學畢業生,現在勐角中學當老師。陳女士告訴我們,國家對滄源的教育政策是十二年義務教育(試點),且其他國家的學生在此就讀享受一樣的教育政策。滄源地處中緬邊境,距離邊境線只有7公里,所以她的學生中,不僅有佤族、傣族、漢族,緬甸籍的學生也占有一定比例。當問到關于法律知識普及和教育的時候,陳女士說在她讀書的時候已經每年都會有法律工作者和當地公安來學校進行政策宣傳和法律知識講座,且由于地處邊境,所以關于毒品和禁毒的知識會相對重視一點,宣傳力度也較大,這點我們從學校的展示欄中不難看出。陳女士隨后還帶我們參觀了勐角中學、勐角中心完小、大山中學與滄源民族中學等多所中、小學,雖然學校處于放假期間,但大多學校宣傳欄中依舊粘貼著關于禁毒的法制宣傳報。

訪談人:烏木龍鄉村民53歲 彝族 俐侎人 農民

烏木龍鄉保留著原始的村落,是彝族一個分支俐侎人的居住地,受訪人是一個53歲的大娘,由于很少與外界接觸,所以在語言交流上我們遇到了一些障礙,好在后來在村主任的幫助和錄音的反復回放下我們大概了解到了當地法治建設的進程及當地居民法律意識的逐步提高。訪談人告訴我們,俐侎人自古就有定娃娃親的習俗,家里人為了祖父母在去世前能看見孫子定下婚姻大事,因此在男孩兩三歲的時候就會為孩子定親,而被定親的女孩家,從這時開始就為女兒準備嫁衣,從紡織、染布到縫紉,母親都會親手制作。大約在半個世紀前,由這種結婚習俗導致俐侎人結婚年齡偏早,大約在16歲、17歲。隨著教育及法律觀念的普及,人口結婚年齡逐漸往后推移,最后達到法律規定年齡。

訪談人:吳先生39歲 布朗族 客車司機

在大雪山鄉進行調研的時候,我們的客車司機接受了訪談。他告訴我們,自己有一個哥哥,他們兄弟倆的妻子都是漢族。由于漢人較多,當地很多民族都與漢族通婚,漢化加強。雖然他們是布朗族,但基本上沒有什么太多少數民族的觀念了,而且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他做客車司機經常外出,漢語說得也很好,對于法律知識基本上都是在外面跑長途的時候接觸到和通過一些電視劇、新聞或多或少知道的,沒有受過系統的法律教育。他自己的妻子是外嫁來的漢族,了解的法律知識也比自己多,有時候自己不懂的地方會向妻子請教。

(三)調研結果及分析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受訪的人群中,青少年學生作為主體,接受的法律教育比較系統且全面,但他們的法律意識卻不是很強。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只“聽說過法律,沒見過法律”,并且大多數人并不認為在校園里打架傷人是犯法的,也不會想到出了意外第一反應是選擇報警。關于毒品,他們也表示聽過沒見過,具體怎么樣算是違法犯罪,概念比較模糊。相反,年長者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律知識教育,但大多都表示自己有法律意識,因為外出打工的需要和電視的普及,他們或多或少會關注有關法律內容的節目、新聞,從而逐漸有了權益意識。調研中,彝族老族長曾說,他們這里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與外界交流較少,對國家的政策方針沒有深入的了解,不過,他希望后代子孫能夠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由此可知,他們有著學習法律知識的愿望,只是因缺乏相應的軟、硬件設施和好的宣傳引導,無法接受全面、系統的法治教育。與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翁丁部落的族長和族人們交談中,我們得知這里的刑事犯罪率非常低,一般發生糾紛、矛盾,都是由村子里或者族里有威望、有知識的人來進行調解,很少用到法律。在永德的烏木龍彝族鄉,我們也從村委會主任的口中得知,在他們村經常會發生一些喝酒駕車的現象,在當地人的眼里,喝酒駕車不過就是普通罰款而已。可見,當地的民眾較以前法律意識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比較封閉,很少能接觸到外面的信息,這也是他們在經濟、法制、文化上匱乏的原因之一。盡管法治建設在這一區域宣傳力度很大,但真正意識上的法律普及很不到位,只有觸及自身利益的時候人們才會訴諸法律,依靠法律,相信法律,主動學習法律。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第一,缺少法制宣傳的力度和深度,未建立全面系統的教育體制,當地人法制觀念淡薄。因此,要創新宣傳體制和改變教育模式,擴大宣傳覆蓋面,提高宣傳實效性;教學要融入新型方式,切實讓學生感受到法治建設帶來的好處。

第二,資金缺乏,國家和社會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尤其要向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傾斜。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加強對法治資金的合理利用,完善有關監督體系,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盤活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建設的主題。

第三,法律專業人才缺乏,民族語言交流困難。偏遠地區物資匱乏,因此,要提高優秀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物質水平;設立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教育機構,定向培養雙語人才,并給予補貼。

第四,宣傳教育過于簡單、抽象。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開設相關的法律課程,編輯出版有關法制教育的書籍,讓民眾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增進對法制精神的理解。

四、結論

法治是以“法”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子系統,因而它必然得符合“形式正義”的要求,即法律之治。如果要建立一個完備的法律體系,即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就必須要統籌各方,全面并進。

中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法治建設進程相對緩慢。因此,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背景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大力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當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推廣還存一些困境: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物質基礎薄弱,廣大農民自主經營性增強,流動速度加快,對集中宣傳教育帶來困難;經濟欠發達的鄉鎮和偏遠山寨,交通、通訊不便,法制宣傳教育“進村入戶”困難;偏遠行政村貧窮落后,欠發達鄉鎮財政轉移支付無力支撐普法經費,宣傳設備落后,普法人員難做“無米之炊”,力不從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法制宣傳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從法制宣傳方面來看,要發散思維,運用各種媒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堅持在各級黨校和中小學進行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在學校開設民族理論、民族政策課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制,促進法治信息的交流。針對近年來留守老人越來越多,部分少數民族鄉村百姓普通話交流存在障礙的情況,可以將民族語言與當地山歌民調相結合,進行巡演。

第二,從法治人才培養方面來看,要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組建專業人才隊伍,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和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結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我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滿足法治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第三,從法治教育方面來看,要加強文化學習與普法學習、文化活動與普法活動等有機結合、同步推進。擴大法制教育的范圍,把法治精神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客觀有效地推行法治教育專題活動,豐富、深化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實有效地為法治教育增添亮點,打造新穎的法制教學模式。同時,要尤其關注未成年人的教育。針對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有關部門要做好相關工作,防患于未然。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對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普及,以及教育不能一面概全,要根據各個民族不同的情況、地理位置,以及風土人情,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建立健全有關未成年人的各項法律工作。

最后,我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要同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擴大法治的影響力,大力推動法治進程。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法治建設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公丕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法治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2] 陶清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法治”解讀[N].甘肅日報,2014-03-31.

[3] 馬培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研究[EB/OL].[2010-4-10(] 2016-09-20).找法網,http://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15386.html.

[4] 王先林.建設法治中國該如何培養法律人才[N].解放日報,2014-11-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梨树县| 达拉特旗| 封丘县| 上杭县| 化隆| 清流县| 调兵山市| 虞城县| 宣威市| 灌云县| 梁河县| 海林市| 新营市| 和林格尔县| 六盘水市| 阿拉善右旗| 罗江县| 得荣县| 永靖县| 清苑县| 泗阳县| 江都市| 白山市| 南涧| 宁蒗| 安西县| 永胜县| 陆河县| 阳高县| 达拉特旗| 阜城县| 汉沽区| 扶风县| 澜沧| 德保县| 德兴市| 会理县| 夏邑县| 车险|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