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謀局者:打造從戰略到成果的執行企業操盤手
- 蔡余杰
- 3934字
- 2019-08-20 17:38:31
1.2 企業操盤手的角色之一:所有的老板都是企業操盤手
【知識看點】
所有的老板都是企業操盤手,這一點,毋庸置疑。
關于馬云,網上有很多關于他的說法,有人說他是個狂人,有個說他是個夢想家,有人說他是個智者……個種說法,褒貶不一。而我,今天要賦予他一個全新的的說法——企業操盤手,一個卓越的企業操盤手。因為他是一個善于謀局的老板,像棋手一樣精心對待自己走出的每一招,他在籌劃自己的每一次“大手筆”前,都是虛實結合,正反交錯,以變應變,步步為營,從而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商業競爭態勢。
縱觀馬云的創業史,從創業初期的“十八羅漢”,到現在的阿里巴巴、支付寶、淘寶、雅虎、口碑網、阿里軟件等等,這其中的每一個拿出來說都是一部宏大的壯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B2B、B2C、C2C領域,馬云幾乎占據了整個江山。
我們先來看看創業初期的馬云,當時的他作為老板,開始做中國黃頁。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馬云具有前瞻性的操盤思維。要知道,當時的中國還沒有進入互聯網時代,而馬云卻堅定地瞧準了互聯網的商機。雖然馬云在做黃頁時遭受了失敗,在與杭州電信進行戰略合作時,馬云果斷地選擇放棄。從這一點看來,馬云絕對稱得上是有堅定夢想的人,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放棄。

從這時起馬云開始正式創建阿里巴巴,他將之前的18個人召集在一起,說了三個選擇:“第一,選擇去雅虎,我幫你們推薦;第二,去新浪搜狐,我推薦;第三,跟著我,什么都沒有。”結果這18個人無一例外地全部選擇跟著馬云。從這三個選擇中,我們不難看出,馬云是一個有魄力的領導者。一個領導者的魄力,決定了一個企業的遠見。馬云作為老板,自始至終都非常看重自己的團隊,這讓他的團隊凝聚力很強,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云的阿里巴巴,首先已經擁有了一個有魄力、有前瞻性操盤思維的領導者;其次擁有了一支忠誠、凝聚力強的團隊。接下來,馬云開始正式為阿里巴巴謀局。此時,國外市場的很多商業模式在中國并沒有形成,此時歐美式的電子商務以像eBay的C2C,亞馬遜的B2C模式為典型。而馬云卻把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制定為“為中國中小型企業定身打造的B2B模式。”
正是由于馬云的B2B模式,使得阿里巴巴迅速崛起,獲得孫正義的融資,讓阿里巴巴的市值迅速上升。接下來,馬云開始為阿里巴巴設置愿景,他的那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由此傳遍全世界,而阿里巴巴也開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企業。
縱觀馬云的奮斗歷程,關于他的謀局手段,我想我用這一本書去講,也是講不盡的。而他所謀局的一切,都是企業操盤手應該去做也必須去做的。所以,我說馬云是卓越的企業操盤手。這一點,毋庸置疑。
馬云謀局的成功之處,在于他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善于謀算者,總能先得天下,不善于謀算者,一定是輸家。馬云在這方面可謂精深,他在謀劃自己的每一次“大手筆”前,都是虛實結合、步步為營、以變應變,從而制造有利于自己的企業競爭態勢。
對于老板的定位,馬云曾經在一次演講里吐露真經:“作為老板,要善于謀局,用戰略家的眼光來分析和思考問題,并把握時機。所以,身為老板的定位就是‘謀局者’。”
不管是馬云謀劃阿里巴巴的過程,還是馬云對老板的定位,我們都可以清晰地提煉出企業操盤手的角色——老板。
其實不管是馬云、王石、任正非,還是正在發展中的中小企業的老板,在企業的運作過程中,老板擔任的都是企業操盤手的角色。作為老板,是企業的頂層設計師,是企業發展的總謀劃師,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老板都是企業操盤手。
【操盤參考】
老板需要從“見、識、謀、斷、行這五個方面培養自己的操盤力,才能帶領企業不斷走向成功。
老板的操盤行為決定著企業的成敗。老板的操盤行為,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決策過程來說就是“知”與“行”的解決問題過程。宋代的大理學家朱熹強調“先知后行”,而明代的王陽明則強調“知行合一”。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從邏輯上講,應該是先知后行,知后能行,最后在行動上要達到“知行合一”。對所有企業經營問題,只有“知”才能“行”,如果不知那么絕對行不了,即使“行”了,也是瞎干、蠻干,變成了瞎指揮,那么貽害也將成倍地放大。
朱熹提出“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朱熹的為學之序也是老板問題解決的基本程序。臺灣交通大學著名的決策學教授毛治國先生把決策分為見、謀、識、斷的過程,這四部分其實就是對問題進行“知”的完整過程,加上“行”,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老板進行問題解決的完整過程。也就是說,老板操盤企業應從“見、識、謀、斷、行”這五個方面進行操盤力的提升。

◆ 見:懂得不斷去“見”到問題
所謂的“見”是要求老板一方面具備操盤企業專業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要有危機感。在強烈的問題意識下,在給自己定下高遠目標的同時,懂得不斷去“見”到問題,也就是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就是尋找差異。老板要懂得通過尋找與原定目標的差異,與正常水平的差異,與先進水平的差異,與競爭對手的差異,與變化趨勢的差異來幫助自己發現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強烈的問題意識要求老板一方面要站在未來的角度來觀察、思考現在的狀態,另一方面也要求他時刻關注日常工作中蛛絲馬跡的變化以幫助進行思考、發現企業問題。對老板來說,就是要實施“走動式管理”。走動式管理是老板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經常到企業的各個現場,例如生產車間、各個部門的辦公室、市場經銷商處等,通過觀察生產車間現場的機器運轉、工人操作以及與部門員工的親切互動等來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從中發現經營管理中的問題。
親臨現場調查是老板發現問題的第一原則,只有親臨現場,才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事情的真相。成功的老板都是現場調查的最大實踐者和擁護者。
娃哈哈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這跟娃哈哈的當家人宗慶后所堅持的現場調查有直接的關系。宗慶后是一個非常強勢的領導,從45歲開始創業一直到現在,所有的決策審批都基本上是一支筆,是一種高度集權的領導方式,即使是現在娃哈哈已經幾百億元的銷售額也基本如此。為什么高度集權的決策模式下娃哈哈還能快速發展?因為宗慶后了解現場,知道市場需要什么。而其背后的原因,是因為宗慶后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市場跑。宗慶后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曾經說,他從不做那種程式化的市場調查,而是憑自己的雙腳去走訪市場,憑自己對市場的感覺進行決策,而且一旦確定決策就要快速。
◆ 識:掌握全局,把握關鍵
所謂的“識”是要求老板懂得辨識企業的真正問題所在,要掌握全局,把握關鍵。老板要懂得趨勢思考、全局思考和關鍵思考,就是要達到“掌握全局,把握關鍵”的目的。老板的“識”是在正確思考的前提下為企業找到確定的方向和目標以及實施的路徑選擇。
著名的管理大師德魯克指出管理者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而才是“把事做正確”。對擁有自行定義問題權責的決策者,在他自己進行(或要求部屬進行)任何謀斷之前,都應該先做上述理解問題的檢驗。唯有這樣,他才能確認自己的決策是“為所當為”;也唯有確認為所當為之后,后續的謀斷決策工作才有意義,企業中才能避免發生“將相有誤,累死三軍”的資源浪費。有的范特西板因為缺乏系統性,在“識”的工作上做得不充分,導致在“斷”這個環節上反復不定,對“謀”的成果把握不定,變得易變和多變,搞得下屬做事情無所適從,除了浪費資源外,還把事情或者是企業搞得一團糟。
◆ 謀:為問題找對策
所謂的“謀”,從決策角度說是為決策問題研究、擬訂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也就是說“謀”主要進行以下兩項工作:

由于“謀”是在為問題找對策,所以對策與問題之間必須具有因果關系——也就是“對策”必須具有“解決問題”的效力。
要做好這兩項工作,需老板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領域知識。所謂的專業領域知識,就是有關某領域系統演化機理的知識,因此,要確認對策與問題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老板必須能夠預測對策付諸實施之后,相關的運作究竟會發生什么變化,包括變化的方向以及變化的幅度。因為唯有老板對備選方案的后果能夠做出專業的預測與判斷,才能在后續“斷”的階段,針對各個備選方案進行優劣評估。
“謀”的階段講究創意,這一創意通常來自老板對系統變化機理的深刻洞察。重大決策的“謀”也講究對問題情境的全面預演,也就是充分預測到決策后可能產生的變化。這就好比下棋,棋手不能只考慮當下的一步,他還必須預想接下來可能的發展,甚至往往還須有一套通盤的棋譜才行。
◆ 斷:有謀即有斷
有選擇才需要決策,所以最簡單的決策是從選擇性當中做出抉擇。這種抉擇行為就是我們所稱的“斷”。也就是說,“斷”是在備選方案中選出解決問題的最佳對策。有謀即有斷,謀與斷就像一對兄弟。
所謂的“斷”是指,當問題解決方案提出后,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老板在決定采取哪一種對策方案方面的膽識。
◆ 行:體現了老板的人格魅力
所謂的“行”,對老板來說,更多是要求有一種韌性,也就是在確定了方向、方法后的執行落實與堅持。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那種能夠克服自己情緒沖動的忍耐力和克制力,那種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沉著冷靜,那種在收獲階段性成功后的不驕不躁。韌性是老板操盤企業成功的保障,它體現了老板的人格魅力。
總體來說,“見、識、謀、斷、行”這五種老板操盤力,“謀與斷”的性質只是一種“把事情做好”的技術層次工作;要真正確保謀、斷的功夫不會白做,必須進一步做好它的上游作業——也就是“做正確的事”這一原則層次的工作,也就是“見”與“識”。作為老板,尤其需要不斷地給自己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以推動公司的管理進步與經營發展。這時候,老板運用到的就不再只是謀、斷兩種認知作用,而首先要“見”、“識”,“見”、“識”在工作中要居于主導地位。
老板需要從這五個方面培養自己的操盤力,才能帶領企業不斷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