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廣西:中國馳名商標卷
- 本書編寫組
- 3182字
- 2019-08-15 18:35:32
柳工:“出海”工業領袖

柳工集團│圖片來自企業官網
柳工坐落在美麗的柳江西岸,表面看來頗有南國雨水一樣不事張揚的風范,但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它創造了無數的“中國第一”:第一臺輪式裝載機、第一臺鉸接式裝載機、第一臺高原裝載機、第一臺井下裝載機、第一臺大功率裝載機……柳工在它長達半個世紀的發展歷史中,一直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中流砥柱。
我一直默默仰慕著它的榮耀,未曾想過有一天能如此近距離接觸它,甚至能更進一步地深入考察其企業價值。
一
性格決定命運,人是這樣,企業也是如此。走近它的歷史,了解它的起源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觸:柳工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不平凡的氣質。
柳工的前身是上海華東鋼鐵建筑廠,1958年11月由上海遷至柳州。我難以想象第一代柳工人,是懷著怎樣的理想,離開了故土,離開那繁華美麗的黃浦江畔,告別富足舒適的大都市,來到當時還很偏僻落后的南部邊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面對祖國建設的需要,第一代柳工人毅然選擇了奉獻,他們來到了柳江畔開荒建廠,用自己的雙手在這片荒原上建造家園、開創夢想。
剛遷至柳州的時候,工廠只完成了當地的土地征用工作,是一片既無廠房,又無住房,更沒有生活設施的荒地,舉目望去盡是比人還高的野草。那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沒有廠房沒關系,柳工人在哪里,柳工便在哪里。“廠到、家到,人到、心到”,從這句口號中仍能感覺到當時柳工創業者們的萬丈豪情。我眼前一幅幅黑白照片記錄了柳工創業期間的輝煌瞬間:1966年10月1日,柳工試制成功了Z435裝載機,開創了裝載機的生產歷史,這是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臺中型輪式裝載機;1971年7月1日,柳工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220大馬力裝載機Z450裝載機。它們填補了國內輪式裝載機生產的兩項空白。
盡管柳工有著漫長而傳統的歷史,但柳工卻并不守舊。2003年,柳工史上最年輕的總裁曾光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瞄準國際市場,這一年也成為柳工正式啟動國際化戰略的關鍵時間節點。
柳工走出國際化戰略的第一步是去拜訪各國的代理商。“我出國拜訪的第一個代理商是一位摩洛哥老人,這位老人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曾光安說。當時,那位摩洛哥代理商已屆80歲高齡,他與曾光安見面時,不乘坐電梯,一口氣跑步上樓梯。業務溝通完后,曾光安按中國傳統禮節的習慣,囑咐老先生應該多休息。沒想到老先生一聽這話,立馬就不高興了。老先生說:“小伙子,我現在已經80歲了,總有一天我要去天堂,那時我將長久地休息。所以我在人世時,必須每天都努力地工作,這是我的人生信念。”曾經歷過敘利亞內戰的老先生還特別叮囑曾光安:“雖然世界并不太平,但是我看好中國。未來中國一定會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平衡世界政治與經濟。小伙子,回去要好好干!”這是一次美好的際遇,然而這其實是曾光安第一次與國外代理商接洽。當時他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只能硬著頭皮去嘗試,但這位老人的話以及他拼搏進取的精神對曾光安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激勵,也堅定了他帶領柳工走向國際的決心。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柳工海外市場以每年新增20多個國家的速度在持續發展。曾光安說:“目前,我們已經覆蓋了140多個海外國家,但是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還要繼續深化。”自國際化發展戰略提出后,短短幾年,柳工從年出口幾十臺設備到年出口1萬多臺設備,實現了出口銷售額達37億元的目標。曾光安一直很感激當初遇到的摩洛哥老人,更慶幸自己當時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曾光安直言,這位叫他“小伙子”的代理商給他帶來了非常大的觸動:“如果我們不相信未來,那么我們就沒有未來;如果我們不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實現未來,那我們也就沒有了未來,未來也就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摩洛哥老先生就是柳工歷史上第一家國外代理商,他的公司如今已成為摩洛哥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
二
國際化的柳工需要國際化的人才,尤其是懂技術與營銷的國際化人才。
在提出國際化戰略的同時,柳工的人才戰略也開始啟動。實施國際化人才戰略以來,柳工陸續招聘了大量的外部人才。目前柳工的經理人員,有四分之一是從外部招聘的。這一人才戰略為柳工研發、采購、制造、營銷等部門架構了頗具分量的人才系統。
在這樣的架構中,完全按照中國企業管理的辦法是行不通的。所以,柳工在招聘人才時,也引進了國際的一流管理技術。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柳工整整花了三個億去和全球的頂級咨詢和服務公司進行合作。通過這些項目,將柳工不論是外聘的還是內部的管理人員,都培養成了具有國際管理視野水平的人才。曾光安說:“一個公司真正做到全球化,不是把中國的思維、中國的營銷管理模式搬到國外就夠了,而是要改變戰略思維、人才隊伍、管理方法,然后才能真正做到全球化。”
閉同葆這個“洋老總”就是典型的既懂技術又知營銷的國際化人才,這也是柳工向他拋出繡球并直接將其任命為柳工副總裁的重要原因。閉同葆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負責柳工的產品研發。一開始,柳工總部的技術人員對他的到來喜憂參半,喜的是柳工將迎來一位技術上的“大咖”,而憂的則是閉同葆不會講中文。即便是現在,對已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的閉同葆來說,語言障礙仍是橫亙在他與中國研發團隊中間的一道鴻溝。
但是,閉同葆另有絕招。
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們正在開會。會議的時間并不長,我們只在門外等待了一會兒。不過我們發現了柳工總部的辦公室里的秘密——會議室三面墻上各掛著一面白板。不僅如此,柳工的每一個會議室里,也都掛著白板。閉同葆后來告訴我們,他常常通過在白板上畫圖,或者在白板上寫上會議相關數據,來更便捷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個辦法除了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之外,“在白板上寫下關鍵內容,或畫出圖式,不僅可以加深溝通,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閉同葆認為,一場30分鐘的會議,也許到最后,會議最初所講的內容會有些模糊,但是通過白板上的記錄,我們就能夠很清楚地回憶起來,簡單明了。

柳工外籍副總

滑移裝載機│圖片來自企業官網
這位“洋老總”確實不按常理出牌。“在柳工,我不想成為一位技術專家或者工程設計者,我想做的是給柳工培養更多的年輕工程師。”閉同葆笑著對我們說道,“我想教他們如何成為一位專家。”技術有價,理念無價。閉同葆入主柳工研發的第一件事,不是提供立竿見影的技術創新,而是從思想上改變柳工研發人員對于研發的態度與方式。在閉同葆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培養工程師方面,其理論教育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卻沒有教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在西方的工程學院,畢業生在最后一學期都會面臨學校給予的幾個非常棘手的難題。”畢業于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的閉同葆表示,“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想出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辦法,例如一臺出了故障的設備,它的故障是什么,出現這些故障的原因又是什么。而這就是我想讓大家明白的‘問題根源分析法’的魔力。”“問題根源分析法”對于柳工的工程師而言,知其然,更加要知其所以然。環環相扣地追溯事情發生的原因,即“問題根源分析法”的精髓。閉同葆懷著非常長遠的眼光來做這件事。雖然處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起步階段的員工,其工作效率會比同行要低,但其對企業的影響卻很長遠。
現在,這一人才培養機制初見成效。柳工自行研發制造的滑移裝載機、挖掘裝載機等小型工程機械產品,極大地拓展了柳工的產品范圍,填補了柳工甚至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空白。
50多年過去了,世界在改變,柳工也在改變,但總有一些信念得到傳承發揚。曾光安將柳工文化歸結成三個詞:融合、激情、奉獻。我想,這正是第一代柳工人的創業精神,雖然時隔半個世紀,但卻從未改變,它已經深深地融進了每一代柳工人的血液,形成了柳工這一民族品牌的深厚底蘊。企業如人,是一個生命體。擁有優秀文化基因的企業,才能與時俱進、永葆青春,才能豐富多彩、生命恒久。很顯然,致力于國際化的柳工不會就此放慢狂奔的腳步,因為追求卓越,永無止境。柳工人志存高遠,劍指全球。而柳工的傳奇,也就沒有終止的尾聲。

挖掘裝載機│圖片來自企業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