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彈性
  • (美)列納德·蒙洛迪諾
  • 6944字
  • 2019-08-12 10:05:39

引言

變革的需求

2016年7月6日,Niantic公司推出一款名為《精靈寶可夢Go》的“增強現實”游戲。玩家可以利用手機上的攝像頭在現實世界中捕捉小精靈,他們在手機屏幕上看見的精靈會出現在各種可能的地方。而Niantic是一家40人組成的初創公司,他們都是谷歌公司“Geo”團隊的前雇員。兩天之內,美國國內的安卓用戶就有超過10%的人下載安裝了這款游戲,而兩周之后,用戶飆升到了3 000萬。不久,蘋果手機用戶每天花在《精靈寶可夢Go》上的時間就超過了花在臉書、色拉布、照片墻和推特網上的時間。更加夸張的是,這款游戲上線的那段日子,人們在谷歌搜索引擎上對《精靈寶可夢Go》這個關鍵詞的搜索量竟然超過了“色情”一詞。

如果你不玩游戲,那么你可能覺得我說的這些沒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商業圈里,這款現象級的游戲不可小覷:這款游戲每天僅從美國國內的蘋果用戶那里就能獲取高達160萬美元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幾乎在一夜之間,Niantic公司的市值就增加了75億美元,并且在一個月內,任天堂公司(Nintendo)的股價就翻了一番,Pokémon(擁有精靈寶可夢商標的公司)也聲名鵲起。

在游戲剛推出的那半年里,有超過6億用戶下載了《精靈寶可夢Go》這款游戲。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剛進入21世紀時出現的那些最成功的案例。臉書2004年就有了,可是直到2007年它的用戶才突破3 000萬大關。風靡全球的《魔獸世界》同樣在2004年問世,6年之后,玩家數量才達到巔峰的1 200萬。或許10年之后,這種狂飆式的增長會落回正常的速度。盡管沒有人能預計下一個爆點是什么,但是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仍舊期望在可預見的未來,社會能夠持續發生更快的變革。

不過,如果只盯著《精靈寶可夢Go》的用戶增長速度,就會讓我們忽略更重要的東西。這款游戲的巨大成功或許沒人能預測,但它的成功并非偶然。Niantic公司在攻克游戲的技術關時,做出了一系列創新的前沿決策,比如將游戲架構在GPS(全球定位系統)上,應用手機上的攝像裝置,借助云計算來提升性能,這些技術提供了一個內置架構,并且這款游戲可以不斷升級。《精靈寶可夢Go》還史無前例地利用了蘋果商店的商業便捷條件,這在《魔獸世界》上市的時候可沒有,而今人們已經對在網絡商店獲取應用非常熟悉了。這樣,玩家就能免費獲取游戲,而發行方則通過銷售附加項目和升級版本來獲益,不過維系這類收益著實不易。在互動娛樂業,一個游戲即使在剛推出時大受歡迎,也依然面臨可能很快就無人問津的命運。Niantic公司為了免遭此劫,野心勃勃地研發出了令業界驚艷的可以長期升級的游戲,玩家可以不斷補充有價值的新功能和新內容。在游戲推出一年之后,Niantic公司的游戲每個月依然能吸引6 500萬玩家,而收益也達到了12億美元。

在《精靈寶可夢Go》問世之前,業界認為人們并不想玩那種需要全身動起來的、在現實世界中互動的游戲。在此種氛圍下,即使是硅谷這種充盈著奇思妙想的地方,《精靈寶可夢Go》的研發團隊也常常被提醒,玩家只想“靜靜地坐在那里玩游戲”。不過,研發團隊頂住了傳統觀念的打壓,創造性地借助現有技術,改變了游戲研發者的思維方式。而《精靈寶可夢Go》這個成功例子的反面則是,如果你的想法還不夠成熟,那么公司可能很快就會觸礁沉底,只要看看黑莓公司、百事達公司、鮑德斯公司、戴爾公司、伊士曼柯達公司、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西爾斯公司(Sears)和雅虎公司就明白了。而這些知名公司的衰敗也只是冰山一角,據1958年的統計,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平均壽命是61年。時至今日,這個時間縮短至20年左右。

在商業世界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面臨著類似的知識挑戰。現在,我們每天都從五花八門的媒體上獲取海量信息,日均接觸的信息量達到10萬單詞之巨,這相當于一本300頁圖書包含的內容。而就在幾十年前,這個量不過2.8萬。新產品和新技術不斷涌現,信息泛濫成災,曾經簡單易做的任務要完成起來已不復當年,做成一件事的復雜性堪比穿越一片險象環生的叢林。

不久之前,如果我們要去旅行,會選擇查閱一兩本旅行指南,買一份3A級地圖,打電話預訂機票和酒店;或者去聯系國內1.8萬個旅行社中的任意一個。如今,人們要規劃一次出游平均要打開26個網站,還要反復權衡大量的折扣信息和替代方案,價格不僅會隨著你希望旅行的時間而變化,還會隨著你尋找的時間在變化。僅僅是確定吃住行這些事,就已經讓商家和消費者在不斷博弈,各方都從利己的一面出發,尋求最佳收益。如果你在開始制訂假期計劃的時候還覺得蠻輕松的,那么當你完成這一系列頭疼的事情之后可能就真需要一個假期了。

今時今日,我們每個人在自己觸手可及的領域都能游刃有余地解決問題,但是我們每天還必須去解決那些一二十年前不必面對的問題。曾經有一次,我和太太出國辦事,我們15歲的女兒奧利維亞給保姆放了一晚上的假。她發信息問我們,能不能邀請“一些”朋友來家里玩。這個“一些”竟然是363人,這還真是托了照片墻的福,邀請瞬間就被發了出去。當然了,她也不應當受什么責備,這只是個熱情過分的孩子發出了自己的邀請函而已——但是要是早幾年,她哥哥像她這么大的時候,這樣的行為簡直就是災難。

在這個基本功能不斷轉型的社會中,任何挑戰都可能令人畏懼。我們中的許多人必須為個人生活設計出新的應對方法,這是因為數據技術讓我們時時刻刻都得面對自己的雇主。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躲避那些套路日益加深的網絡犯罪和盜取身份信息之事。我們不得不去管理日益減少的“自由”時間,這樣才能和家人朋友互動、閱讀、鍛煉,或者僅僅是放松一會兒。我們必須學著解決家用軟件、手機和計算機的故障問題。無論走到哪里,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那些一二十年前完全不存在的生存環境和問題。

技術創新發展迅疾,加速了全球化變革,人們已經就此展開大量討論。本書另辟蹊徑,試圖探尋我們該如何思考才能在這個波譎云詭的時代茁壯成長,因為迅猛的變化改變著我們的商業模式、專業領域、政治生態和個人生存環境,我們的成功和幸福取決于我們如何去適應這個時代。

有些特定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比如思維的品質是長期有效的,而且在今天所起的作用越發關鍵。例如,離開舒適區、習慣不確定性和矛盾狀態的能力,超越傳統思維模式、重建提問方式的能力,放棄根深蒂固的定式、廣納新思維范式的能力,讓想象力和邏輯齊飛、創造與整合各類信息的能力,勇于嘗試、接納失敗的能力。這是一種多元化的能力,但是正如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指出的那樣,人類大腦的信息處理過程是落后于這種思維的,這種思維的多元整合能力不同于那種條分縷析、一以貫之的認知方式。我將其稱為“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能賦予我們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還能幫助我們打破神經和心理方面的條條框框,跳出定式思維來看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成果,卓越的科學家是如何破解彈性思維的,彈性思維如何產生,又該如何培養?

科學家從大量的研究中發現了“彈性思維”與眾不同的特質,它體現為一種“自下而上”的思維過程,不同于分析性的推理方式。大腦可以像計算機那樣進行思維運算,大腦較高層級的組織會發出指令,由上而下執行命令。不過,生物體的大腦也有著特殊的結構,它還能“自下而上”地工作。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即使大腦中的神經元沒有接收到從“中樞”發來的指示,也會被大腦情感中心的有價值信息觸發,從而產生復雜的活動(我們接下來會詳細討論)。這種思維過程是非線性的,它能夠促生一些超常規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分析性思維是不可能有這種效果的。

計算機和大多數動物都不具有彈性思維,這種能力是人類大腦固有的。這便是為什么《精靈寶可夢Go》游戲的研發者能夠擺脫由大腦發出指令去執行的思維方式,跳出“顯而易見”的框架,探索出全新的道路。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彈性思維和“自下而上”的思維機制,我們對它們了解得越深,就越能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戰。打開這本書,你會看到對這些思維過程的解讀,以及一些心理層面的因素會如何影響它們,最重要的是,你將學到許多實用策略,真正掌握思維的力量。

超越“線蟲”

每一種動物都有自身的一套適應生存環境的方法,都磨煉出各種能力來適應環境變化。以低等的線蟲類生物為例,比如蛔蟲(線蟲動物門,線蟲綱),據我們所知,它就有一種最原始的生物信息處理系統。線蟲要么利用自己僅有的302個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網來應對兇險的環境,而連接神經元的突觸也只有5 000個,要么只能殞命。

或許,線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是,它在棲身地找不到可以填飽肚子的微生物。一旦意識到這個危機,它會做何反應?它會爬進一條鼻涕蟲的內臟,等待著隔日被當作糞便排泄到另外一個地方。真是不怎么光彩的生活。我們可能會覺得這種計劃聽著真是不可思議,并且惡心至極,不過在蛔蟲的世界里,這不算什么。它們那由少得可憐的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系統找不到復雜的方法,它們沒有人類那樣豐富細膩的情感。搭上鼻涕蟲糞便這趟便車并不是線蟲思考出的一種無奈之舉。這是生物體在應對“被剝奪狀態”時的一種與生俱來的進化反應,因為食物的匱乏是這類生物經常碰到的難題。

即使是一些更高等的動物,它們表現出的大多數行為也是“被規定好的”,換言之,就是提前預設的,或是自動發生的,其生存環境中的某些因素會觸發這些行為。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只正在孵蛋的鵝趴在窩里,它有著更為復雜的大腦。當它發現有一顆蛋滾到窩外時,它會全神貫注地盯著那顆蛋,直起身子,伸出脖子,輕柔地用嘴把蛋滾回窩里。表面上看,這一系列舉動是一位關愛孩子的媽媽深思熟慮之后的行動,但是就如線蟲一樣,鵝媽媽的行為也是按照腳本來的。

預設(腳本)行為是生物天性中的一條捷徑,這種可靠的應對機制往往能成功地化解麻煩。它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長期培養出來的習慣,通常與求偶、筑巢和捕食等行為相關。但是最重要的是,雖然在一些常規情景中預設行為總能解決問題,但是它會造成一種固化的反應,在新情況出現時就失效了。

比如,剛才那只鵝開始伸脖子,而掉出來的蛋卻被拿走了。它會適應這種狀況放棄原先的計劃嗎?不,它仍舊會按照預設行為行動,就好像蛋還在那里。好似啞劇表演一樣,它會推著那顆假想中的蛋返回窩里。甚至,它還會表現得似乎那顆蛋在某個圓形的物體上滾動,比如在一個啤酒罐或是一個籃球上。從有利于進化的角度看,給鵝媽媽賦予一種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適宜的自發行為顯然是更有效的,這比那種讓鵝媽媽在保護蛋的時候經歷復雜而微妙的思維過程要好。

人類的行為其實也是有腳本的。我相信比起鵝媽媽們,我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更多思考(盡管一些了解我的人可能并不同意)。不過,我仍然發現,每當我經過零食柜時,都會不假思索地抓上一把杏仁,無論那一刻我是否真的想來點兒零食。當我的女兒問我她是否可以不去上學,因為她感到自己“快要”感冒了的時候,“不行”可能會脫口而出,而我并沒有認真去想她的要求,也不會問具體原因。當我開車去一個熟悉的地方時,我會不自覺地選一條自己熟悉的路。

腳本的確是有用的捷徑,但是對大多數動物而言,僅僅依靠預設腳本去生存仍會十分艱難。比如,當一頭捕獵中的雌獅子在一定距離發現目標后,它會悄悄靠近獵物。而環境、具體的條件,以及獵物的行為卻可能千差萬別。因此,它的神經系統不可能生發出一套固定的腳本去完成所有的捕食任務。相反,獅子必須有能力去評估每一個具體的捕獵情景,最后制訂行動計劃完成目標。

因為環境總在變化,預設腳本的信息處理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個體的需求,因此,生物便進化出兩種信息處理方式。一種是理性/邏輯/分析性思維,簡單起見,我稱其為“分析性思維”——一種按部就班的方法,生物體能基于事實或理論從相關的想法推斷出另外的想法。另一種則是彈性思維。不同物種對這種思維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不過一般而言,這種思維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發展得更為成熟,尤其是靈長類動物,人類更甚。

現代社會中,分析性思維是最受人們推崇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能較為完美地幫助我們分析生活中那些更直觀的事物,也是我們在學校受教育時被教導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們通過智商測試和大學入學考試來證明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我們雇用員工時也很看重這一點。不過,雖然分析性思維效用極大,但它仍和預設行為過程一樣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在意識的支配下,借助分析性思維,會條分縷析地展開想法,從A到B,再到C,每一個想法的出現都遵循固定的規則——邏輯原則,就像電腦程序一樣。最終的結果則是,分析性推理就像按腳本行事一樣,一遇到新挑戰就會敗下陣來。

在遇到新挑戰時,彈性思維更勝一籌。彈性思維無法以從A到B再到C的過程來跟進。相反,彈性思維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的,這種非線性思維過程可能是多條思路并行的。結論是自下而上通過數以億計的神經元之間的細微互動得出的,這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是不可能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實現的。彈性思維不像分析性思維那樣有自上而下的直接指令,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驅動,它將多元信息整合起來,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方法。它還會接納一些非常規的,甚至是奇特的新想法,讓我們釋放更大的創造力(這一過程也需要分析性思維,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和探索這些新想法)。

彈性思維已經在我們的大腦里進化了幾十萬年,因此我們能成功地應對野外生存的各類難題。我們需要這種技能,因為我們靈長類動物并非自然界最孔武有力的生物。我們的近親倭黑猩猩的跳躍高度是我們的兩倍。和我們同樣體重的黑猩猩,臂長是我們的兩倍。一只大猩猩可以找到帶有銳利棱角的石塊(做工具),坐下來,觀察周圍的環境;人類會坐在時髦的椅子上,戴上眼鏡。如果那椅子不舒服,我們會抱怨背疼。我們的祖先無疑比我們更加身強體壯,不過我們還是依靠彈性思維讓自己生存下來,它讓我們學會了群體協作和創新,借助這些能力我們戰勝了各種困難。

在過去的1萬年里,人類群體形成了穩定的社會形態,這有效地幫助我們抵御了野外的危險。而數千年來,我們充分發揮了彈性思維的作用,提高了日常生活的水準。知更鳥的巢里可不會有浴室,松鼠們也不會把收集的橡樹果實鎖在保險箱里,而人類生活的環境幾乎是完全從想象中創建出來的。我們居住的屋子不僅僅是個能避風擋雨的小棚子,那些被我們稱為“家”和“公寓”的地方有著各式各樣的設計和尺寸,屋里還裝飾著各類藝術品。我們不光能走會跑,還發明了各種交通工具,自行車、汽車、輪船,還有飛機帶我們飛上藍天(更不必說那些可以讓我們飛馳在路上的輪滑鞋、平衡車和滑板車了)。這些工具誕生之前,都是沒有任何雛形的。人們對它們沒什么概念,完全無法預知會有這么一種東西能用來解決問題。你書桌上的橡皮擦和回形針、腳上的鞋子和浴室里的牙刷,無一不是如此。

無論走到哪里,我們周圍都充滿了彈性思維的產物。盡管彈性思維并不是我們的一種新能力,但是它在人類歷史的一些關鍵節點上扮演的角色讓它從幕后走到了臺前,而它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技能。彈性思維不再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它現在也是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探究無止境

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現在才展開對彈性思維的研究。他們已經發現大腦在“自下而上”的彈性思維和“自上而下”的分析性思維中表現得截然不同。這些基于最新腦科學研究進展的解釋讓我們對于彈性思維中的許多獨特的神經網絡有了新的認識。比如,在201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展了人腦連接組計劃,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和尖端計算機技術展現出的大腦中海量的亞結構遠超我們的想象。人腦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實際上就包含了12個獨特的微小元素。根據結構和功能上的不同,該計劃一共識別出97個全新的大腦區域。這次研究計劃的成果為我們開創了新的前景,其意義不亞于物理學界當年發現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在下面的章節,我會借助前沿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來探究大腦中的彈性思維是如何產生的。一旦我們理解了這些自下而上的思維過程,我們就能學會使用、操控、把握和培養它們。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要講述,如何讓我們的思維適應變化,以及我們的大腦為什么擅長改變。在第二部分,我會探究人類(以及其他動物)如何吸納信息并進行處理,而后不斷創新,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第三部分將闡述大腦是如何攻克難題、找到新的觀點和解決辦法的。第四部分講述的是應用彈性思維時會遇到什么障礙,以及我們如何克服這些障礙。

與此同時,我會探究彈性思維里那些至關重要的心理學因素,以及它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其中包含了一些個人特質,比如新奇感(對新事物的好奇程度)和精神分裂(比如會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臆想)。另外,還有模式識別、形成觀點、多元思維(能夠想出許多不同的主意)、敏捷流暢性(能夠迅速產生想法)、想象力(能構想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綜合性思維(能將多方觀點甚至相反的觀點加以記憶、平衡、整合)。近些年,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探究大腦在這些人格特質中扮演的角色已成為一個極其熱門的研究方向。

我們的大腦如何應對新奇和變化的需求?我們如何創造出新的概念和范式,以及如何培養這種能力?是什么讓我們墨守成規?我們如何在設立議題時更加靈活?今天,我們很幸運,可以利用海量的有關自下而上思維的科學知識來回答上述問題。當揭開彈性思維背后自下而上思維機制的科學面紗時,我希望能改變你看待自己思維過程的方式,讓你深入了解我們是如何思考的,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思考,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急需適應技能的世界取得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城市| 乐亭县| 米脂县| 永吉县| 兴城市| 伊金霍洛旗| 西和县| 石林| 和硕县| 红桥区| 宜兰县| 永平县| 垫江县| 固原市| 彭山县| 平邑县| 海门市| 桃园市| 和林格尔县| 苗栗县| 霞浦县| 蒲城县| 海兴县| 望都县| 平南县| 格尔木市| 宣恩县| 西乌| 东山县| 乐至县| 霍城县| 高雄市| 禄劝| 阜新| 凭祥市| 惠东县| 香格里拉县| 紫阳县| 阳曲县| 高碑店市|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