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停止無效努力:加速升級你的眼界、心智和能力
- 嘉木
- 3182字
- 2020-06-18 16:12:25
你和聰明人的差距在哪兒
聰明的人控制了全球經濟,沒有人會否認這個觀點。但是,他們是怎么成長起來的?他們和普通人的區別是什么?他們又是如何統治世界和管理企業的?2013年夏天,尼爾斯坐在曼哈頓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外面,和兩名畢業于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年輕人喝咖啡。這里是全球金融中心,是銀行精英心目中的圣地,世界500強企業的股票每天都在這里交易。
他們充滿憧憬地望著華爾街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對尼爾斯提出這樣或那樣的疑問。24歲的邁克爾·諾亞來自加州西部的小鎮;26歲的阿克曼則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他倆的家族雖然分居美國的東西兩端,相隔遙遠,但關系深厚,友情已經持續了整整三代人。阿克曼的祖父曾經被推舉去競選市議員,得到了老諾亞一家人的大力支持,替他募集了不少資金。雖然參政的夢想沒有實現,但從此為這兩個普通的家庭注入了向上流社會奮斗的基因。
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后,諾亞和阿克曼選擇留在紐約,并到曼哈頓發展事業。在家族友情的影響下,這對好朋友的目標出奇地一致。
“在那兒,有兩張椅子是我們的!”阿克曼指了指遠方的一棟大樓。
“嘿,那是聯邦儲備銀行嗎?不,是摩根總部。”諾亞開玩笑地說。
無論如何,兩名年輕人準備在這塊不到一平方千米且散發著銅臭味的建筑群中刻下自己的腳印。他們在過去的一周投遞了上百封簡歷,也曾上門毛遂自薦。經過這段時間的“實地考察”,兩個人已經深深地愛上了華爾街。
但是,從斯特恩到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還有多遠?他們準備好了嗎?諾亞和阿克曼都需要轉變頭腦,才能坐上直達華爾街頂層的電梯。他們心懷遠大的理想,希望盡快像華爾街的聰明人那樣思考問題,或者坐在一張氣派的辦公桌后面,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可他們還沒有理解那個特殊的優秀群體的思維方式,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就像諾亞用了5分鐘才想明白尼爾斯要干什么。
尼爾斯放下手中的杯子,說道:“聽著,我有一只股票。瞧,它剛在電子屏幕上一閃而過……現在漲到42美元了,我想在下午三點半之前把它賣掉。”
他困惑地反問:“先生,你為什么要在這時候拋掉它呢?”
聰明人的想法
我們要談的并不是股票應該怎么買賣,而是在股票的價格變動中,會讓我們看到不同群體的思維交織在一起——它們呈現出巨大的反差,使人與人的命運在此時此地匯聚,然后飛向相反的方向。華爾街到處都是市值百億美元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要想成為這里的風云人物,他們就必須好好想想:面對同一個問題時,那些卓越企業的管理者們是怎么想的?諾亞顯然還沒有明白這一點,他現在只想賺大錢,穿體面的衣服,開昂貴的跑車,給女朋友買高級化妝品。
像諾亞和阿克曼一樣祈望命運轉折的人還有我的一位朋友格蘭德。格蘭德的理想并不單單是“成為有錢、有地位的體面人”。他說:“偷走你幸福的人不是小偷,而是銀行和通貨膨脹。”他試圖證明自己可以掌控一些東西。盡管懷孕的妻子經常質疑他對家庭的責任,詬病他沒有本事在孩子出生前換一棟帶有兒童臥室的大房子。格蘭德還說:“最大的風險就是你把錢放在銀行,不投資錢是一定會貶值的。”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錯誤。多年前,他就買了很多只股票,有賺有賠,總體來看聊勝于無。有一天,他發現一只股票從23美元暴跌到了8美元,他認為這是抄底的好機會,便大膽買入,一次投入了15萬美元——這是他的家庭儲蓄金,一旦虧空,妻子會跟他拼命。他在興奮中等了一個月,這只股票不但沒漲,反而跌到了每股5美元。格蘭德繼續籌集資金,從同事和親戚那里借來了10萬美元投了進去。
“根據我的研究,這回應該到底了。”格蘭德保持一貫的淡定。沒想到又過了一個月,這只股票的價格變成了4美元。格蘭德這時害怕了,他的內心生出了無窮無盡的恐懼:萬一不會再漲了呢?經他打聽,許多朋友也在兩個月前買了這只股票,現在大家早就“割肉”離場了。在人們的嘲笑聲中,格蘭德拋掉了大部分的股票。顯而易見的是,他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使家庭財務雪上加霜。接下來他經歷了一場戰火紛飛的家庭大戰。
這其實正是大多數人的思考及行為模式的真實寫照。普通人在股市中歷經風雨,備受摧殘,早就習慣了股價的漲跌,已經認識到了一些聰明的做法。但他們既缺乏足夠的耐心,也沒有充足的信息用來做出下一步的準確判斷。價格在下跌,它早晚到底。格蘭德苦惱的是:“底部的價格很少是我們這個層次的人能夠想到的。”所以,不論價格是漲是跌,普通人很難避免恐慌,最后做出一些錯誤到離譜的決定。
同樣是抄底行為,握有先天信息優勢的投資精英就會從容很多——“善于搜集和分析信息”是這個群體不可缺少的能力。他們和普通大眾一樣,對于便宜的東西有一種天然的貪婪。但他們同時也知道:殘酷的市場上往往沒什么便宜可占——不付出足夠的代價,就無法換來做夢都會笑醒的利潤。這時候,他們需要的就不僅是幾個月的耐心,而是超前的判斷和強大的意志力。
因此,在2002年華爾街的那次“3小時暴跌”后,高盛公司的證券經理柯·蒂恩做出的選擇是把自己管理的三分之二的賬戶資金全部投進去,而不是和其他人一樣披頭散發地逃出來。
他說:“投資者現在像瘋子一樣到處亂竄,如果手中有槍,他們會把美國的證券經理全都干掉。可是我知道,在股票下跌時,不是誰都能看到機遇。我不是巴菲特,但我知道此時應該怎么做。”柯·蒂恩手中有六位客戶的數千萬美元,此時貶值已超過76%。套現離場可能是多數人的選擇,但他寧愿承受壓力,去追逐“黑暗中的機會”。
重要的是后面的決定——不論一年內虧損多少錢,他都會繼續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心,讓柯·蒂恩在30個月后賺得盆盈缽滿。格蘭德就缺乏這樣的思考能力。實際上格蘭德只要再耐心等兩個月,那只股票就一定會帶給他巨大的驚喜。但他寧可相信朋友們的共同判斷,也不愿意再堅持自己當初的原則。
聰明人的特質
相比普通人的慌張失措,頂尖的聰明人在行情不好時會變身為頭戴草帽隱藏在樹叢之后的獵人。他們有的是耐心,且總能盯準即將到來的機遇。華爾街充斥著恐慌情緒時,哈撒維公司的總裁巴菲特是怎么做的?他找到了一棵合適的樹,準備好槍和彈藥,悄悄地躲在后面,等候那只肉肥味美的“兔子”自己撞上來。
當人們歡欣雀躍地期盼股指再攀新高時,你應該選擇撤退,站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觀賞那些人被“砸死”在倒塌的房子里。問題是,在關鍵時刻,只有少數人才有這樣的判斷力。他們能通過理智思考撥開重重迷霧,看透市場假象,發現事情的本質,然后順理成章地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當股票下跌時,“獨角獸俱樂部”的成員們和世界500強企業的CEO都在想什么?答案或許五花八門,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們對市場很少存有“撈一把就走”的投機心理,所以價格的波動難以影響他們的思考和決策。但這恰恰是大眾思維的軟肋。
大眾和精英的選擇總是相反的——不論人們多明白其中的奧妙,思維的局限性總在關鍵時刻束縛人們的手腳,做出最迎合自己本性的決策。因此,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平庸還是優秀,根據他在股市中的行為模式就能很好地判斷,結果經常是八九不離十的。
聰明人很少覺得自己是聰明的。當你感覺自己是“聰明人”時,你距離摔一個大跟頭也就不遠了。就像股市每年都會給我們的教訓。那些頂尖人物一般也是非常富有的,但他們絕不會聲稱自己是“有錢人”。低調才會安全,這是多么簡單實用的道理!
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只有相對理性的判斷。在復雜的局勢中,第一時間采取行動的人不是大獲成功,就是輸得很慘。所以如果你沒有把握,就讓自己等一等,而不是聽從朋友或親人的“忠告”。假如一個人在做決定前總喜歡到處征求意見,那么我建議你別與他合作共事。
學習創造性的應變思維:在下跌中抓住良機。創造性的應變要求你可以反向思考問題,并從問題中看到規律,不輕易地跟隨主流思維。正如巴菲特所說:“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成功者總能通過這種犀利的思考為自己創造機遇,而大眾群體總是不經意間死于自己思維方式的僵化。所以只有轉換思維的方向,你才能從容地打開命運的另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