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柿上情
- 火車開往黎明
- 燁水珠華
- 1689字
- 2019-08-05 19:54:27
蘇幕遮?憶昔
灰殘荷,黃煙柳。十里冰湖,湖畔葦如舊。云掩連山天色晚。寒意漸起,逼得行人散。
山楊冠,榆錢影。月嫵櫥窗,好夢留人醒。酩酊醉囈身是客。萬里天邊,留得鄉愁眷。
——題記
頂著寒風出門買了幾塊柿餅。紅彤彤的,上面掛著層白霜。
從河南鄉下一株不知名的柿子樹上摘下,經過幾個省的晾曬,到我手上時,已微微有些冰涼。
這是最大規模的鄉愁遷徙,從中部到大西北,像是斷了線的棱角風箏。漂泊,折騰,直至落到一位羈旅他鄉的游子手里,才算將兩個搖搖晃晃的靈魂,通過家鄉風味,聯系在了當年的老根上。
柿餅不是老宅瘦枝上的磨盤柿餅,曬餅的人也不再是那個想想就讓我熱淚盈眶的人了。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走出了地域,就能擺脫羈絆,可是當離家萬里時,家還是家,你還是你。兩者都沒有太大改變。你還是想家,無論身體在哪兒,靈魂始終有一絲寄托在門前的銀杏樹下。
記得小時候吃飯,剛學會用筷子,就有大娘來家里竄門。她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哲學,或者鄉村人獨有的定理:“握筷的部位決定你未來呆的遠近.握的離筷子尾部越遠,越說明你長大后定居外地的可能性越大。”那時候傻不楞疼的我,就天真的以為她們說的是真的,是有科學依據的。于是就賣力地將小手往后捏,直到夾不住食物了,才滿足地松了口氣。
離開家是我曾經最大的愿望,這種想法甚至比“不寫作業”還要強烈一些。
終于,這個跨年的夜晚,我嘗到了寄居遠方的味道。這種感覺,怎么說呢?就好像盛了一大碗剛燒開的胡辣湯,結果全打翻在了大腿上。
思念家鄉的感覺,像潮水一樣淹沒了我的腦袋。我感受到了鄉愁的窒息。
元旦,本來是團團圓圓的節日。元旦,十幾年來,我從未因為它的深刻內涵而對它有太多偏愛。可是,直到在這個沒有和家人“元旦”的元旦,我才突然發現:身體跨到了新年,思念卻留在了上一年。
我從袋子里拿出那個令我開始憂郁的柿餅,除去葉梗,剝開棕紅色的外衣,里面的絳紅果肉就好像要淌出來似的。那種熟悉的柿子氣味,通過十幾年的情感介質,從鼻腔鉆進了唇齒,從胸腔彌漫進了靈魂。
嚴格來講,柿餅是吃的,但是我曾經見過的柿餅卻大多是通過吮吸,喝進嘴里的。那時,老家門前的柿子樹上,掛滿了油紅通亮的磨盤柿子。大的有成人拳頭的尺寸。
剛下樹的果實是不可以吃的,還沒熟透。因為怕鳥蟲在成熟前就把柿子全部啄食干凈,總是要在柿子還是些微硬邦邦的時候摘下來,和面蘋果,面梨放一塊捂。等到柿子不再發硬,變得軟乎,泛出香甜的時候,就可以食用了。
剛捂好的柿子,剝開外皮,貼在嘴邊一吮,果肉就流進口腔里,咽下時,冰冰涼涼,煞是甘甜。混合著清香的汁液在思緒里蕩漾,那真是記憶里一等一的美味。透徹胃部的甜柿果香,讓我的靈魂都為之一震。
一個冬天自然是吃不完這些涼涼的美味的。柿子不禁擱,即使冬天也很快就會壞掉。于是,那些沒吃完的柿子就會被風干成餅,儲藏起來,供以后食用。
我姥姥曬的柿子餅,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柿子餅。軟軟糯糯,芳香四溢,稍微有一點老年人的“執拗”,咬起來皮實了些,但味道始終令我迷戀。尤其是棕色果皮上,掛著的一層糖霜,更是這柿子餅要命的美好之處。它使我差點把舌頭吃進肚子里。
后來母親學著做了一次。沒把握好,晾曬時熟得太透,都掉到了地上,進了鳥雀肚子。饞了半個月的弟弟和我,看著那些空殼,大為惋惜。
這個沒有團圓的元旦,這個羈旅他鄉的元旦,因為這些美味的柿餅,使我的胃和記憶又回到了當年的家中。雖然再也不曾見過那長著青苔的磚磚瓦瓦,甚至連柿子樹最后的遺體,都被爐火舔舐干凈,成了飛灰。但那些當年的事,仍舊在我眼前一遍遍浮現,攜帶著我游游蕩蕩的靈魂,從千萬里外,從幾年后,又回到了冒著熱氣的家中,和爸媽爺奶圍坐在一起,聊著名叫團圓的閑話。
陳逸飛的豬肝炒菠菜,腌篤鮮;汪曾祺的咸鴨蛋;池莉的熱干面;賈平凹的羊肉泡饃;甚至是魯迅先生的茴香豆,都和我這干巴巴,冰涼涼的柿子餅沒什么兩樣吧!
又是一年元旦,我拿起筆,在紙上總結這一年的起起落落,得失因果。其實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一年到頭安安穩穩才最重要。人事看清晰了,也僅僅是這般那般。沒有快意恩仇,也沒有刀光劍影,有的,只是平平淡淡,清水淺茶。
桌子的一角放著那些個柿子餅,我拿起一塊丟進嘴里,像是咽下了鄉愁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