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貨幣的類型
貨幣形式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一個從金屬幣到紙幣、從名副其實的價值到名不符實的價值符號、從真實價值到名義價值的演變過程。貨幣從金屬到紙質、從實物到觀念是貨幣發展史的一條基本線索。貨幣取材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具有普遍接受性,即必須被社會公眾所普遍接受和認同;第二,具有防偽性,即不被輕易地仿制、偽造;第三,便利性,便于攜帶、易于分割。
在現代社會的紙質貨幣,可以通過法律和科學技術來滿足以上條件;但在古代社會人們就只能用稀缺性較大而不易得到和生產,具有較大而穩定價值的商品來充當貨幣,這就是最終找到貴金屬的緣故,“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換的不斷擴大,貴金屬貨幣在使用中的弊端逐漸凸顯。第一,貴金屬貨幣的稀缺性、生產制造的復雜性不能滿足商品交換不斷增長和擴大的歷史發展要求,最終由商品交換的媒介轉變成商品交換的桎梏。第二,每次交易中都要稱量重量和鑒別成色十分麻煩。第三,流通費用較高,金屬貨幣的制作、分割、保管、運輸等都要消耗相當多的費用,交易成本較高。再加上進入近代社會,貨幣材料為社會普遍接受的問題逐漸通過國家法制得以解決,而貨幣的價值尺度只要是“觀念上的”就可以,流通手段也只是轉瞬即逝,人們只是關心所要交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并不在乎幣材本身的價值。這樣,紙質貨幣、電子貨幣替代金屬貨幣就成了歷史的必然。具體說,貨幣發展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等4個階段,并在逐步進入電子貨幣的新階段。
1.3.1 實物貨幣階段
實物貨幣又稱為商品貨幣,其是貨幣形態發展的最原始形式。在物物交換制度(W-W)不能適應交換的發展時,人們就會在商品世界中發現一種特殊商品,并將其作為交換媒介(W-W-W)。這種商品必須是交換者普遍接受的,自身也需要有價值的物品。那么,任何貨幣,假如其作為非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都可稱為實物貨幣。假定一種商品,既可以作為貨幣進行流通,又可以作為一般商品進行消費和交換,其價值都是相等的,那么這種商品就是一種實物貨幣。在人類歷史上,各種商品如谷物、木材、貝殼、布帛、家畜等,都曾經在不同時期內扮演過貨幣的角色。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這些實物貨幣逐步顯現出缺點,例如,一些實物貨幣體積笨重,不能分割為較小單位,攜帶運輸都非常困難,無法充當理想的交換媒介。另外,實物貨幣一般都不是均質的,如果分割開就將出現價值與體積不成比例,而且有些商品質量極不穩定,這樣就妨礙了貨幣發揮價值尺度和價值儲藏的職能。
1.3.2 金屬貨幣階段
金屬貨幣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實物貨幣的一個特殊階段。但是,嚴格地講,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主要表現在實物貨幣階段,由多種商品交替地扮演貨幣的角色,這些特殊商品往往是多變的和不固定的。而在金屬貨幣階段,扮演貨幣角色的特殊商品就集中到幾種商品身上,特別是貴金屬黃金和白銀。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人們逐步發現黃金或白銀具有稀缺性、單位體積價值高、價值穩定、均質而易分割、耐磨等特點,是作為貨幣的最佳材料,所以幾乎世界各個國家都不謀而合地經歷了貴金屬貨幣階段,而且這一貨幣形式成為古典意義上比較完美的貨幣形式:我們后面所分析的金本位制度,就建立在這個階段的貨幣制度基礎之上的。
從中國來看,從先秦到清代,銅一直是官方肯定的幣材;但先是金,然后是白銀與銅并行流通并大都為官方所認定。有時是3種幣材同時存在,如宋的銀、銅、鐵的并行流通,不過銅、鐵各有自己的主要流通地區。在西歐,則有很長一個金銀并行流通的時期,當時政府明確金銀都是法定幣材。
1.3.3 代用貨幣階段
代用貨幣通常是政府或銀行所發行的紙幣,既可在市面上流通,也可自由向發行機關兌換相應的金條、銀條或金幣、銀幣。代用貨幣本身的價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貨幣價值。代用貨幣比起貴金屬貨幣有明顯的優點。一是代用貨幣的制造、運送、保管等各種流通費用遠遠低于貴金屬貨幣。二是可以避免或減少貴金屬貨幣流通所產生的一些問題,例如,在金幣制度下,不法之徒往往將十足重量和成色的金幣切削圖利后,再將之推出在市面上流通。如果金幣的法定價值和實際價值發生差異,則按重量、成色計算的實際價值較高的金幣,勢必為人收藏、熔解或運送出國,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金幣則繼續在本國流通,造成貨幣史所謂“劣幣逐良幣”的現象。三是紙幣較金屬貨幣更易攜帶和運輸。
代用貨幣代表著十足的金屬貨幣,所以代用貨幣的發行數量仍取決于金屬準備量。這雖然能防止貨幣的過度發行,卻限制了流通中需要增加的貨幣量。另一方面,大量作為發行準備而閑置在倉庫里的貴金屬是一種浪費。隨著金本位制的崩潰,代用貨幣便由信用貨幣代替之。
代用貨幣最早出現在英國。在中世紀后期,英國的金匠為顧客保管金銀貨幣時,所開出的本票形式的收據可以在流通領域進行流通。這是原始的代用貨幣。在顧客需要時,這些收據隨時可以得到兌現,美國于1878年建立金本位制度以后,為減少公眾持有大量黃金或金幣所帶來的麻煩,發行了黃金憑單。這種憑單全值代表存于財政部金庫中的足值鑄幣及等值黃金,并可在市場上流通。一直到1933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黃金國有化,黃金憑單由財政部收回,代用貨幣才消失。
1.3.4 信用貨幣階段
信用貨幣就是以信用作為保證,通過信用程序發行和創造的貨幣。信用貨幣是代用貨幣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目前成為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采用的貨幣形態。可以說,信用貨幣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后果。20世紀30年代,由于世界性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相繼爆發,各主要西方國家先后被迫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制度,所發行的紙幣不能再兌換金屬貨幣。在這種情況下,信用貨幣便應運而生。信用貨幣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信用貨幣完全割斷了與貴金屬的聯系,其發行主要不是以黃金作準備的,國家也不予承諾兌現黃金或法償貨幣。當然也有的國家在其紙鈔上保留有關的承諾,但這已是歷史的遺跡,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例如,在美國,10元或其他的美鈔上都標明“可在美國財政部或任一聯邦儲備銀行兌換為法定貨幣”的字樣。問題在于現有的美鈔已經是法定貨幣,用法定貨幣兌換法定貨幣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法定貨幣是指原來金本位條件下的金幣,那么這種情況早已不存在。所以這種承諾實際是一句空話。
第二,信用貨幣的基本保證是國家政府的信譽和銀行的信譽。根據經驗,政府和銀行發現,只要紙幣發行量控制適當,則社會公眾對紙幣仍然能夠保持信心,因此法定紙幣并不真的需要金銀準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現代信用貨幣完全沒有任何發行準備,實際上,目前大多數采用信用貨幣制度的國家,均具有相當數量的黃金、外匯、有價證券等資產作為發行貨幣的準備。但是,政府和貨幣當局顯然不再受充足金銀準備量的束縛,甚至可以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發行貨幣。從銀行業的角度看,無論是中央銀行還是商業銀行都從經驗中發現,只要社會大眾對銀行的信譽保持信心,則在一定時間內,存款人不可能要求將存款全部兌現。所以,銀行體系只需保留部分現金準備即可,其余存款可運用于放款或投資。這就是所謂的“部分儲備制”。在這種制度下,銀行發行的貨幣沒有相應的現金準備,至少是沒有全部的現金準備。這些貨幣在流通領域之所以被接受,完全是由于人們信賴銀行,相信這些貨幣的支付能力將會得到銀行的保證。
信用貨幣不僅包括流通中的現鈔(主幣和輔幣),還包括銀行存款和各種銀行承兌票據。因為銀行存款和承兌票據也是通過銀行信用程序創造出來的,其自身不需要任何貴金屬作為保證。
1.3.5 電子貨幣階段
電子貨幣是當今貨幣形式發展的新趨勢,信用貨幣進一步符號化、電子化。世界各國家的銀行正在采用電子資金轉移系統,利用電子計算機記錄和轉移存款。銀行在各銷售場所安裝終端機并與銀行計算機中心連接,顧客購貨時,只需將其專用的貨幣卡插入終端機,電子計算機便會自動地將交易金額分別記入買賣雙方的銀行賬戶,這樣現金和支票的使用便成為多余了。這種儲存在銀行計算機硬盤上和銀行卡芯片上的信用信息被為“電子貨幣”,其具有轉移迅速、安全和節約費用等優點。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一系列重大技術革命與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的貨幣革新成為繼紙幣革命之后貨幣形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這種革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是銀行的自動出納機,它可獨立地為客戶實行24小時的自動存款和取款服務。這些機器的設置,可超出銀行的局限而出現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計算機終端的運用,消除了現金支付的麻煩。這時,顧客購買商品以電子自動記賬的方式支付貨款。電子貨幣區別于紙幣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的流通不需借助于任何有形的實物,而是依靠光波、電波進行信息傳遞和處理。如果說紙幣作為價值符號還保留著一個物的外形,看得見摸得著,那么電子貨幣就完全屬于無形貨幣,雖然人們不能具體感覺到它,但它實實在在發揮著貨幣的種種職能。可以預期,在衛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的幫助下,電子貨幣將造就全球一體化的金融市場。
專欄1.3
中國貨幣史
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時期,黃金已作為貨幣而出現,如子貢“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說明黃金已作為衡量財富的尺度、作為一般等價物而出現了。此外,春秋時出現了銅鑄幣。
春秋時期黃金與銅鑄幣雖已出現,但在實際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的還不夠。《左傳》中記載:“賞賜、饋贈、獻納、犒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飾,或以車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無以錢刀者”;“言擄掠盜竊奪者十四,或禾麥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實用之兵器,或馬,或鐘,奪幣者一,不言為錢刀之幣”。
戰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普遍使用,但當時處于金屬鑄幣、貴金屬貨幣和實物貨幣并用時期。到戰國時期,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用貨幣外,銅鑄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準。由于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錢幣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于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于賞賜貴族和軍中的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后,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里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古代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于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于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像是一種匯票。元朝沿用了紙幣,并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新建立的明朝取代,后者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摒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并設立了戶部銀行,用于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于0.265美元。
我國的現行法定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1元為10角,1角為10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角、2角、5角,分的面額有1分、2分、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C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