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沒收與資產追繳
- 黃風
- 3096字
- 2020-03-05 13:50:36
二、各國刑事沒收制度的改革趨勢及其特點
如果說一國在對外國引渡、協助調查取證等請求的審查中應當主要以相關國際條約規定的條件為審查依據的話,在執行外國沒收裁決問題上,被請求國則更多地以本國的國內法為審查和執行活動的依據。無論是《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多邊國際條約,還是我國對外締結雙邊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均將被請求國“本國法律允許的范圍”確定為執行外國沒收裁決的合作限度,因而,我們有必要認真考察一下各國關于刑事沒收制度的立法概況及相關的改革趨勢。
在歐洲國家的刑法史上,沒收財產,包括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曾經是一種傳統的刑罰。刑事古典學派創始人貝卡里亞在其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特別分析和批判了此種刑罰。在貝卡里亞看來,只有當“法律所宣告的驅逐消滅了社會與犯罪公民間一切現存關系”時,才能科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這一刑罰,但是,從罪犯那里沒收的財產“應當歸屬于他的合法繼承人,而不應歸屬于君主”,否則,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就成為了一種非正義行為,就是一種“以暫時的利益和某些顯貴的幸福為誘餌,卻不顧無數無幸者的絕望和眼淚”的暴政。
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和現代刑法原則的確定,從19世紀開始,一些國家的刑法典對“一般沒收”制度實行重大改革,不再對受刑人的財產實行概括沒收,將沒收的范圍限定于與犯罪相關的財物。例如,1859年《托斯卡納大公國刑法典》第31條規定:“沒收法律指定的財物是指將來源于犯罪的物品或所得或者被用于或打算用于犯罪的物品收歸國家所有。”
20世紀中葉,隨著保安處分制度的建立,一大批國家將沒收財產從刑罰中剔除,將其納入保安處分的序列,稱之為“財產保安處分”,比較典型的是意大利1930年《刑法典》,該法典第240條規定:“法官可以決定沒收為犯罪服務或者被用于實施犯罪的物品以及作為犯罪產物或收益的物品。”
還有的國家刑法不再將沒收規定為刑罰或者保安處分,而是將其與損害賠償、恢復原狀等措施一起納入因犯罪而承擔的民事責任之中加以適用。例如,《哥倫比亞刑法典》將“沒收”置于“當罰行為導致的民事責任”一章調整,規定:“在故意犯罪中,對于能夠自由買賣并且歸屬于應負刑事責任人之財產,如果被用于實施當罰行為或者來自于當罰行為之實施的”,將移交總檢察長辦公室或者其指定的機構。
頑強固守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制度的國家主要是蘇聯為首的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直到1996年,《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52條第1款仍然規定:“沒收財產是將被判刑人所有的全部財產或部分財產強制性地無償收歸國家所有。”但進入本世紀之后情況突變,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與國家杜馬于2003年12月8日頒布了第162號聯邦法令,對沒收財產刑予以廢除,將其改造成獨立于刑罰的措施,
限定該措施只能針對下列財產適用,即:“犯罪所取得的金錢、貴重物品和其他財產以及利用這些財產所取得的任何收入”以及“用于或者準備用于”犯罪活動的財產或者犯罪工具。
緊接著,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大量前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或新成立的東歐國家也效法此做法,在新修訂的刑法典中廢止了“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制度,例如:捷克
、匈牙利
、阿爾巴尼亞
、馬其頓共和國
、黑山共和國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
、塞爾維亞共和國
,等等。
如果把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的刑罰稱之為“經濟死刑”的話,相對于剝奪個人生命的死刑而言,廢止“經濟死刑”的進程在全世界表現得同樣持續和普遍,并且在近幾十年進入快速期,從數量上看,實現刑事沒收立法改革的國家大大超過了廢止死刑的國家。目前,除我國《刑法》以外,在筆者看到的五六十個國家和法域的刑事立法當中,仍然保留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制度的國家只有6個,它們是:保加利亞、古巴
、朝鮮
、喀麥隆、
蒙古
、塔吉克斯坦
,此外,《巴西刑法典》雖未明確規定可以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但規定:沒收罪犯的財物或者金錢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超過犯罪所造成的損失數額或者犯罪人或第三人從犯罪中所獲取的數額。
法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法國刑法典》總則沒有把沒收財產規定為刑罰,作為處罰措施的沒收通常僅針對違禁品或犯罪所得之物適用,但是,在《法國刑法典》分則中“存在對于某些嚴重犯罪,一經觸犯即可沒收犯罪行為人所有來源的全部財產的情形”,
例如,第213條—1規定的反人類罪。
部分國家刑法典刑事沒收制度概況一覽表

續表

續表

① 采用此種模式的還有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
綜觀各國的立法情況,從當代刑事沒收制度的改革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將沒收標的限定為與犯罪或違法行為有關的非法財產。刑事沒收,無論表現為刑罰、保安處分抑或其他獨立于刑罰的處分,其主要功能應當是對違法獲利的剝奪以及對犯罪危險性的防范。沒收所針對的財產一般是:(1)犯罪所得及其收益;(2)用于或者打算用于犯罪的財物;(3)法律禁止持有或者使用的物品。此外,一些國家法律還允許沒收以下物品:給予或者許諾給予不法行為人的報酬;與違法者繳納所得稅時申報的收入不相符合或者與其經濟活動不相符合的錢款、財物或其他利益;
用于妨礙對嚴重犯罪進行調查的物品。
(二)采用“等值沒收”的方式實行財產折抵。所謂“等值沒收”是指在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被揮霍、轉讓或以任何方式消失的情況下用犯罪人的其他財產實行充抵,即“在事實上無法沒收原物時,剝奪其替代價值利益”。例如,《德國刑法典》第73條a第1款規定:由于取得物的性質或其他原因致使不能追繳某一特定物,或者因有關財物被毀滅、損壞或者奪走而不能追繳的,“法院可命令將取得物折抵為適當價款予以追繳”。
《意大利刑法典》第322條—3規定:在不能沒收犯罪所得原物的情況下,“按照與犯罪所得相對應的價值,沒收由犯罪人支配的財物”。法官在等值沒收中可以決定用犯罪人的合法財產進行折抵,因而,相關沒收裁決具有比較鮮明的懲罰性,有助于合理實現現代刑事沒收的功能。
(三)允許針對第三人實行沒收。傳統的沒收措施一般“不適用歸于與犯罪無關者所有的物品”,而以追繳犯罪資產為主要功能的刑事沒收則改變了這一規則。例如,當第三人明知有關財物“是通過犯罪手段獲得的,或者知道該物品的目的或用途與犯罪有關,或者早該懷疑該物品的來源、用途或目的”時,
則可以針對該第三人財產實施沒收,“不受該第三人的法律身份是所有人或者占有人以及在該案件中他與犯罪人之間具有何種關系的影響”。
在有些情況下,即使第三人在接受與犯罪有關的財物時不具有故意或者嚴重過失,但“未支付相應對價,或者所支付的對價明顯小于該犯罪收益之實際價值”,法院同樣可以沒收相關財產。
(四)不必以定罪為沒收的前提條件。在那些沒收已成為保安處分或者獨立于刑罰措施的刑事制度中,沒收措施可以獨立適用,“即使因為行為人屬于未成年、精神錯亂或者因為行為社會危害性輕微而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也不影響沒收的適用”。在被告人死亡、追訴時效期超過、犯罪因其他原因消滅的情況下,沒收仍可實行。有些國家的法律甚至允許針對被懷疑屬于有組織犯罪集團(例如:黑社會組織、販毒集團等)的犯罪嫌疑人適用作為“防范措施”的沒收,只要該人不能證明相關財產的合法來源,即使對該人尚未結束刑事調查或者尚未進行刑事審判。
(五)賦予法官更寬的自由裁量權。一些國家的新近立法明確規定:“如果法官有充分理由懷疑犯罪人所控制的財產是通過實施犯罪活動而獲取的,除非犯罪人舉證證明該財產是合法所得,應當對該財產予以沒收。”《英國2002年犯罪收益追繳法》規定:在特別刑事沒收程序中,刑事法院為認定被告人是否通過犯罪獲得利益“應當在優勢證據標準的基礎上”作出判斷。
《澳大利亞2002年犯罪收益追繳法》特別指出:對于本法規定的沒收犯罪所得的程序,“適用民事程序中的證據規則,不適用僅在刑事訴訟中適用的證據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