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引論

一、問題的緣起

新聞媒體乃“社會公器”,其承載著采寫報道、傳播信息,監督公權正常運行,同時充當著社會文明“看門人”等多方面的社會責任。以操作流程而言,新聞報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新聞采訪、編輯、印刷、發行的過程。其中,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新聞記者也因此成為社會公共利益的守望者,由此所擔負的重大責任決定了他們應該享有一定的權利。[1]

在新聞記者的權利中,與其履行職責聯系最為密切的,當屬記者的采訪權。沒有采訪,自是不會有新聞;沒有采訪權,其采訪活動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從這種關系上來看,記者采訪權對于記者而言,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權利。然而,從現實來考察,我們看到的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一邊對媒體的影響力敬畏有加,一邊卻又對記者并不理想的傳媒生態置之不顧;一邊為記者種種輿論監督報道連聲叫好,一邊卻又對記者采訪受阻的暴力事件無可奈何;一邊對記者維權寄予厚望,一邊對記者的權益又鮮有關注。這樣的矛盾心態,也表現為公眾對于記者的兩種自相矛盾的說法:“遇到問題找記者、找媒體,找他們比找政府管用、比找法院管用”“防火防盜防記者”。在這種矛盾心態的背后,既表明了媒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卷入日漸深入,媒體的輿論監督的功能日漸凸顯,也表明公眾對媒體仍然有著相當高的期待與信任。

近年來,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深入,公民法律意識日漸增強,媒體以及記者卷入法律糾紛的事件越來越頻繁。新聞報道侵權時有出現,記者被告也成了家常便飯,而記者利用批評報道的機會實施種種違法行為更是讓其在公眾心中留下非常不光彩的印象。就法律關系而言,至少以下幾個方面都與新聞記者有著難以逃脫的干系。

(一)新聞報道侵權[2]

就新聞表現形式而言,新聞報道侵權至少體現為三個方面:新聞報道失實、虛假新聞報道和不當評論。一般而言,新聞報道失實主要是指因報道的不仔細、不全面,因而導致失實,而并非報道者有意為之。新聞報道失實主要包括侵犯公民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人格權,侵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名譽權、榮譽權,侵犯商業機密等。虛假新聞報道則主要指報道者有意虛報新聞的行為,可以包括“無中生有”“添油加醋”“人為制造”等方面。虛假新聞報道同樣可導致侵犯公民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人格權、著作權等,侵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名譽權、榮譽權、著作權等,侵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商業機密等。如果說新聞報道失實和虛假新聞報道是基于新聞事實的有無,而報道的不當評論則是基于“作者的價值判斷”。對新聞失實進行評點,因措辭不當或者適用侮辱、誹謗性的言論等,同樣可以導致侵權。如2008年美國CNN主持人杰克·卡弗蒂在節目中對中國人所采用的帶有明顯種族歧視、明顯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言論就屬于這類侵權。

(二)內容錯誤、違規轉載與抄襲

新聞報道離不開言論表達,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新聞出錯的可能性與特殊性。記者在新聞采寫制作過程中,因為粗心大意、漫不經心甚或有意為之,往往會導致內容上出現重大差錯。這種差錯,與一般的侵權行為是有較大差別的。如政治性差錯,有關宗教、民族問題方面的差錯,都可能導致違反憲法或者其他法律,但沒有明確的侵權對象。同時,一個新聞機構有權禁止其他新聞機構未經授權發布它的新聞報道。著作權法也規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刊登。[3]此外,記者在新聞采寫和報道過程中,出于虛榮或者個人私利,故意制造假新聞或者抄襲他人報道的行為也時有出現,不僅沒能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誤導甚至蒙騙了公眾。

(三)采訪受阻與濫用采訪權[4]

很多時候,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大的阻力,這些阻力往往因報道觸及了某些人、某些團體的利益而導致。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遭到拒絕、“封殺”“被限制人身自由[5]”甚至“人身侵害[6]”的情形時有發生。作為這種情形的引申,記者因采訪報道而導致打擊報復、人身侵害等也應屬于該類法律關系[7]。而在一些情況之下,一些無良記者,假借輿論監督之名,以新聞報道尤其是以負面報道為要挾,要求提供財物。

如上種種行徑,一方面導致了公眾對記者乃至新聞業信任的喪失,另一方面也在心中留下了關于記者劣跡斑斑的不良印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公眾對于記者乃至新聞業的矛盾心態。

而另外,肩負公眾知情權的實現的記者,其面臨的新聞生態環境不容樂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種關于“記者被打”“記者被告”的新聞不絕于耳,甚至經常出現“記者被打月”“記者被打年”等標志性的時間表述方式。以2010年3月至8月為例,幾乎每月都有記者被打的事例:

3月23日,貴陽女記者采訪一名違規女司機遭毆打;

3月23日,《京華時報》女記者采訪火災被強行架出;

5月28日,廣州7名記者采訪工人沼氣中毒事件被圍毆;

6月25日,《財經》編輯回家途中遭襲擊;

7月23日,《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遭通緝;

7月27日,紫金礦業“封口門”2名記者家屬同日遭車禍;

7月28日,江蘇衛視直播南京邁皋橋爆炸案現場時被某官員勒令停止;

7月29日,浙江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采訪違規山莊,被打傷;

7月29日,《華夏時報》女記者被自稱深國商爆料者約出遭襲擊;

7月30日,霸王集團員工圍堵攻擊《每日經濟新聞》報社;

8月1日,郭德綱別墅被曝占公共綠地,記者前往采訪被打;

8月6日下午3時30分,《瞭望東方周刊》及《南方周末》兩名記者在吉林樺甸市采訪洪水災害時遭當地警方扣留調查。據遭扣留記者稱,在派出所內他們遭到警察辱罵后,被強行刪除照片和錄音……

記者采訪活動的這種狀態,甚至在保險公司的保單中都得到了體現。在眾多保險公司的保單中,記者是屬于比一般機關團體員工風險高的一類人群。記者“無冕之王”的光環也逐漸被“弱勢群體”的陰影一點點吞噬。媒體和記者處在如此尷尬的境地,這或許是記者、媒體與公眾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探求這種尷尬背后的原因,眾多有識之士都將其歸結為新聞法的缺位。并且認為,現在的這些問題,只有通過新聞法才能得到解決。想法誠然不錯,但新聞法遲遲未能推出,肯定也是有多方的利益權衡和難言之隱。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在新聞法暫時無望推出的今天,我們應當對上述種種記者與媒體的尷尬境地做怎樣的改良,或者說我們需要怎樣才能對其加以改善?更加明確地說,對記者的采訪權,在未來的新聞法中應該處在怎樣的地位?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甚至更早,新聞立法的呼吁時時有人提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也會同法學研究所提出了有關草案,但時至今日,新聞立法仍然沒有列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日程。這一方面表明新聞立法因牽涉表達自由、知情權、監督權等憲法權利,有其非常敏感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與我們對新聞立法本身認識不足不無關系。新聞立法的許多方面還需要深入討論,比如概念不明、性質不清、缺乏應有的理論支撐等。因此,要推動新聞立法的發展和完善,首先需要對一些基本的問題加以明確。

誠然,我們不能以“新聞法”缺位當作不努力的借口,也不應當以種種不利社會改良與進步的方式來推動新聞法的出臺,較為現實的考慮是,在新聞法尚未出臺的當下,可以先行摸索如何對記者的采訪活動進行有效規制。這種規制,不是簡單地規定對什么可以進行采訪、對哪些場所進行采訪,也不僅僅是為記者的采訪活動提供怎樣的保護,而是應該基于對記者采訪活動既提供保護又明確其恰當合理的界限。因而,或許可以將現有的問題切換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是否有特殊的權利,怎樣對這種權利進行保障和限制?一切社會關系都可以通過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來建構起秩序。在新聞法制不健全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借助于權利和義務的理論路徑,來確立一種可預期的穩定秩序。

這樣的切換顯然是非常有意義的。首先,應對了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記者的種種侵權行為,說明對其采訪活動缺少應有的限制,而記者被打的種種現實,又表明記者的采訪權缺少應有的保障。因此,無論是基于限制,還是基于保障,都有必要探討采訪權作為一種“權利”存在的現實價值,有必要明晰這種權利的內涵、特征與一般構成,需要明了這種權利與公權力、私權利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的解決,無論對于保護記者采訪還是防范記者侵權,都是難以回避的當務之急。

其次,將焦點聚集于采訪權,有利于在新聞法出臺之前,規范媒體及其記者的新聞活動,為采訪權的行使確定基本規范路徑。新聞法沒有出臺,并不意味著新聞活動的停止,也不意味著新聞活動領域不需要法律規范的引導,恰恰相反,選擇從采訪權制度構建的角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新聞活動進行規制,從而引導新聞活動朝著法治的方向進發。

最后,以采訪權為視點,可以成為尋求新聞法制的突破口。對采訪活動的規制,既包含了立法規制,也包含了行政規制,甚至還包含了司法權對于采訪權的規制。因此,圍繞著采訪權的規制,有望淡化新聞法遲遲不能出臺背后的意識形態因素,從而推動新聞法制的發展。

顯然,當我們圍繞記者采訪權存在與否、存在的價值、內涵、規制與保障等諸多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時,其對于記者權益的保護、對于新聞行業甚至對于整個新聞法制都有著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二、采訪權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現有法學語境下,對采訪權以及作為采訪權制度化體現的新聞出版自由的研究和考察有自身特殊性。對這種特殊性進行憲法和行政法的雙重學理分析,既有鮮明的理論意義,能為新聞立法提供一種價值導向,也能為新聞體制改革確定一條簡明的“依法而行”的道路。

在西方國家,采訪權大多被當作不證自明的習慣性權利,更多的論述集中在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公眾知情權、政府信息公開等方面,側重于分析新聞自由與其他權利之間的沖突及其解決。在我國,對采訪權的研究則局限于新聞理論界,缺少法學界的應有關照。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與采訪權僅僅是作為一種“實現權利的權利”有很大關系。對于許多基本權利,如表達自由、言論自由、知情權、監督權等,采訪權的這種“中介作用”非常明顯。在筆者看來,對于采訪權的研究無疑有助于深化對這些權利的認識和研究。

(一)有助于深入和豐富對于憲法規定的表達自由、言論自由的研究

“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對于基本權利的規定一般較為籠統,需要對之進行精細研究以挖掘和豐富權利的內涵。如何將憲法規定的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搬下圣壇而在現實中得到實現,這是憲政國家的共同課題。權利不會自動實現。伯里指出,對于言論自由這種我們視為當然的權利,是經過多年的血戰,直到最近才獲得的。[8]在當代社會,新聞媒體無疑是公眾實現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的重要途徑,因此,學界一般將新聞自由當作表達自由的應有內涵,而新聞自由又包括開業、采寫、評論、刊行等方面的自由。[9]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權利推定邏輯:表達自由→新聞自由→采訪自由。同理,從權利實現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表述為:采訪權的保障和限制→新聞自由的保障和限制→表達自由的促進和實現。因此,通過對采訪權的深入研究,有望能為表達自由的研究打開另一扇門。

(二)有助于對知情權理論的研究和深化

知情權及其立法,是各界議論頗多的話題。“您的報紙為您的知情權而戰斗!”“所有的自由從知情權開始。”[10]從中我們不難窺見知情權與采訪權的相關性。有學者提出,知情權的實現有多種途徑,但對于大多數公民來說,最直接、最迅速、最多的情況是要依靠新聞媒體。換句話說,新聞媒體是公民實現知情權的主渠道。而新聞媒體要肩負起這一使命,就離不開記者的采訪,記者的采訪權就源于此。該學者還將知情權與采訪權的關系作了一個概括,即憲法>表達權>知情權>采訪權。在其看來,采訪權因其與憲法基本權利密切相關,因此,對采訪權的保護應該提升到憲法的層面。[11]

(三)對采訪權的研究,是監督權特別是輿論監督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

有學者在闡釋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時指出,媒體也是控制權力的重要力量。[12]在我國現有新聞體制之下,媒體以及媒體從業人員被定位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我國媒體機構設立需要有關行政審批,媒體從業人員需要通過相關認證并頒發證書。從這一點來看,“喉舌”如何實現對“大腦”以及身體的監督,是理論和制度設計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四)有助于加深對于新聞自由理論的認識和理解

在一些學者看來,采訪權就是新聞權,“沒有采訪,哪有新聞”。然而,在現實采訪過程中,許多方面需要加以規范。采訪權需要賦予怎樣的含義,其法性質如何確定,如何確定既保障又限制的模式,等等,都是需要加以解答的理論問題。

相對于采訪權研究的理論意義而言,采訪權研究的實踐意義或許更加迫切。

1.為采訪權的行使提供合法依據

近年來,記者采訪受阻甚至被打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表明記者的采訪觸及了許多重大的社會公共問題,觸及了許多民眾關心的問題。公眾通過記者的采訪和新聞媒體的報道得以對這些重大問題有了解并得以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因此,如何實現記者的新聞采訪權,理應成為新聞立法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2.為新聞立法提供價值導向

誠如童之偉等以“社會權利”[13]概念作為重構憲法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我們也認為,基于現實主義的考慮,可以以采訪權作為新聞立法的邏輯起點,以推動新聞法立法進程。在此,我們試圖以采訪權為中心,通過對采訪權內涵與性質,立法現狀,采訪權保障、限制與約束,采訪權的消極行使以及采訪權的延伸等方面的探討,為新聞立法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一條清晰可辨的線索。有學者指出,我國的新聞法應該是新聞自由法。[14]新聞采訪權具有很強的法學價值,應當成為新聞法的研究重點。[15]只不過他們并沒有對此進行深入的闡述和論證。以采訪權作為新聞立法的邏輯起點,可以有效規避意識形態的糾葛,從而將“意識形態問題”轉換為“立法策略問題”。

“在反思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提出要清除義務本位或者權力本位,主張確立權利本位的理念。”[16]這一觀點應該成為立法活動的一種價值導向。新聞媒體一方面承載著諸多公共責任;另一方面又處在“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困境之中。我們認為,新聞立法的發展與完善,可以通過對采訪權法性質的確定,采訪權行使的各種形態的規定,采訪權的保障與限制等方面加以展開。

3.有助于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和保障

在公民的基本權利譜系中,新聞自由權利具有一定的“中介”性,這種中介性質在我國現有權利保障并不健全的情況下,可以為其他權利的保障提供輿論平臺。以對記者采訪權的保障為核心進行對新聞自由的探討,能夠很好地體現這種“中介”的特性。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自然意味著媒體是社會可資利用的工具,利用這種“公器”的目的在于基本權利的維護和保障。許多學者在論述新聞媒體的意義時都會提到,新聞媒體是保障公眾知情權、表達自由、出版自由,也是公眾行使批評、建議、申訴、控告、監督權的重要途徑,甚至被認為是實現其他基本權利重要的推進力量。

4.有助于完善新聞侵權訴訟和采訪權遭侵犯的訴訟機制

如果說有關新聞侵權訴訟還可以從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有關法律淵源中找到合理的依據,而對采訪權遭到侵犯的訴訟,目前看來,在立法、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都處于“不明確”“過于牽強附會”“甚至無法可依”的境地。這一點,我們從“北京紙餡包子案”和“平江虎案”之中,可以感受到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種種苦衷。

5.有助于我國新聞體制的改革和完善

我國現有的新聞體制是實行黨和行政機關的雙重審查機制,這種機制存在哪些不足以及怎樣從理論上和制度上加以明確與完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是否能夠真正對公民表達自由、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加以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下保障了作為民意體現的“輿論場”的形成,這種輿論場將最終推動我國法治文明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將積極改革現有的新聞管理體制和機制,一方面要確保黨和政府的輿論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市場運作的機制,無疑需要對新聞媒體、媒體從業人員、采訪權的保障和限制等有深入的認識和研究。

三、采訪權研究方法

為了深入對采訪權法性質以及其在實踐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的分析和把握,我們將從法學與新聞學交叉的角度入手,結合法學研究的多種方法進行對采訪權的系統研究。

(一)概念分析方法

概念是建構學科大廈的基本材料,任何一個學科體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離不開概念的演繹、推理、展開和結合。概念分析方法是法學研究最基礎、最常用的方法,對采訪權進行研究,首先需要對有關概念進行厘定,以明了其含義,這是法學的最一般思路。文中,筆者將對一些基本的概念進行仔細的梳理和分析,以闡明采訪權的學理內涵,并力圖盡量將有關概念以更加清晰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然,采訪權是最為核心的概念,在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有關權利、權力、公共性等有關采訪權法理的概念當然也需要有深入的探討。同時,采訪權的一些上位概念,如表達自由、新聞自由、知情權等,采訪權所推演出來或者在有關司法實踐中形成的一些重要原則和標準的內涵,也將依循概念分析的方法一一得到探討。

(二)法律解釋與規范主義方法

法律解釋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是法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法律解釋將一直貫穿本文,我們對現行法律規范的探討將主要以法律解釋方法而行。我們將從現有的規范出發,挖掘采訪權的各種淵源形式,并加以社會學上的實證主義的探討。

就采訪權而言,事實上,無論在西方法治發達國家,還是在對新聞自由采取了特別保護措施的國家,在很多時候并非都是以明確的“采訪權”一詞來表述這種比較有特殊性的權利形態。因此,采訪權的權利內涵與權利構成,都需要根據有關的規范文件或許多的司法判例來進行推演和闡發。這種基于規范的解釋,往往能為明晰采訪權的內涵提供有力的論證。

(三)案例分析方法

來源于社會生活的真實案例,其中往往囊括了采訪權的多個層面。基于對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把握采訪權的現實基礎,采訪權的限制和保障等問題,能夠為我們解開“采訪權”的朦朧面紗提供幫助。

在本書中我們將分析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既包括國外發生的許多案例,也包括國內發生的許多案例。我們選取的案例,或是曾經對大眾傳媒法發生過重大影響的案例,或是曾經引發了非常多的爭議的案例,也可能是新近發生的受到民眾密切關注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不僅有利于我們把握有關采訪權的問題,也有利于我們清晰把握采訪權在現實中的實際體現。

(四)比較法學方法

以比較的思路來看待采訪權,一方面有助于明了“法之不足與優越”,另一方面也能為我們找到對采訪權實施限制和保障的規范思路,從而豐富有關采訪權立法的相關理論。

不得不承認,我國對新聞采訪權的研究還是比較落后的,雖然新聞法的遲遲不能出臺有著意識形態的考量,但同時,學界對新聞采訪權和有關新聞法的研究不夠深入,從而沒有能夠找到一個有效的立法突破口,也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通過深入分析采訪權的法理屬性、探求其憲法依據與權利構成、明晰其與權力和權利之間的界限,無疑有助于新聞法制的發展,有利于新聞事業的推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齐河县| 西畴县| 津市市| 霞浦县| 错那县| 合水县| 深圳市| 岳阳市| 当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盘山县| 山丹县| 峨眉山市| 石河子市| 靖边县| 尼玛县| 大连市| 旌德县| 东莞市| 金山区| 波密县| 武夷山市| 雅安市| 乌审旗| 会东县| 和硕县| 许昌市| 永平县| 五指山市| 长丰县| 文昌市| 金寨县| 班戈县| 海丰县| 于田县| 香港 | 进贤县| 客服| 荔波县|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