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基礎學艾灸
- 孟獻威
- 2102字
- 2019-09-12 19:08:14
第3招:艾灸方法不止一種
艾灸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種類眾多,有很多不同的灸法,其中以直接灸效果最好,其次是隔物灸。針對不同的病癥,根據具體的身體狀況和對不同灸法的掌握程度施灸,艾灸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
直接灸
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點燃的方式為直接灸,又被稱為明灸(古人把用陽燧燃艾引的太陽火稱為“明火”,把五木燃燒之火稱為“國火”。我們用艾來之做直接灸,叫明灸才是意正本源)或著膚灸。根據需要將質地較好的艾絨捏成合適的大小,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可先在施灸部位涂抹少許潤膚油膏),當皮膚微有灼痛時,即可更換艾炷。直接灸是歷史最悠久的艾灸方法,也是效果最好的,但是很多新手會認為,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點燃容易灼傷皮膚灸出水皰,有些患者還會怕疼。其實使用正確的方法直接灸,是不會灸出水皰或灼傷皮膚留下瘢痕的。
下面介紹直接灸的操作步驟,新手按照步驟來施灸,簡單易學效果顯著。一個穴位灸3或5壯,在前一次燃燒后留的灰上輕輕地放上新的艾炷繼續施灸。需要準備的工具有艾絨、線香、打火機、小棉片、小托盤等。

? 輕握艾絨,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輕揉艾絨,艾炷就像細絲一樣被捻出來。手指頭不可用力,否則艾炷很難被捻出來,還會變硬。

? 用右手把捻出來的艾炷輕輕地截取一部分。取下的艾炷呈圓柱形,以半顆或一顆麥粒大小最為合適,這種艾炷稱為艾粒。

? 將小棉片用水蘸濕,夾在中指與無名指之間,輕輕涂濕施灸穴位。

? 把做好的圓柱形艾粒的底部輕輕地固定在涂濕的穴位上。

? 慢慢移動香頭靠近艾粒,防止手震顫燙傷穴位周邊的皮膚。

? 香頭每次點燃前抖掉香灰,讓火頭和艾粒的尖平行接觸,防止粘連艾粒。

? 艾炷燃燒時,操作者可用拇指、食指撐開施灸穴位周圍的皮膚,以減輕被灸者疼痛感。

? 燃燒完一壯艾炷后,在灰上繼續放置做好的艾炷施灸。
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姜片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把生姜(圓姜、老姜為佳)切成0.2~0.3厘米厚的薄片,姜片中間用針或牙簽扎幾個小孔,貼在穴位上,然后把艾炷置于姜片上燃燒,等到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知熱便要移動,不可強忍),稍微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繼續灸。姜片還可以做成姜泥敷在身上施灸,也可以用紗布或棉花蘸取姜汁做隔姜灸。

功效:生姜辛溫,具有生發宣散、調和營衛、祛寒發表、通經活絡的功效。
適應證:此法適用于一些虛寒性病癥,對風寒濕痹、面癱、腹痛、嘔吐、痛經等均有較好的效果。
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中有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明代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隔蒜灸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是用蒜作為間隔物施灸的一種灸法。將大蒜切成0.2~0.3厘米厚的薄片,用針或牙簽扎幾個小孔,鋪在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上施灸,灸3壯另換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療癰疽瘡瘍,灸時將艾炷置于瘡頭上施灸,如果是漫腫無膿頭的陰瘡,先用濕紙覆于瘡上,擇其先干處施灸。如瘡瘍需要大面積施灸,可將蒜頭搗爛,鋪貼于皮膚上灸之。

功效:大蒜辛溫,具有消腫散結、拔毒止痛的功效。
適應證:癰、疽、疔、癤、蛇蝎蟲傷。
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云:“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選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
宋代陳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云:“大蒜切成片,安其頭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
隔鹽灸
隔鹽灸,是一種傳統的艾灸療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肚臍凹陷處用純凈干燥的食鹽(炒熱冷卻)填滿,并在鹽上放艾炷施灸,如臍不凹陷或反突出者,用水調面粉,搓成條狀圍在臍旁四周,再將鹽放入面圈內施灸。此法只適用于臍部,具有回陽復脈、救逆固脫的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中風脫證,亦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泄瀉、中寒腹痛、虛寒痢疾等疾病。

隔鹽灸
功效:食鹽咸溫,具有溫中回陽、扶正固脫、理氣止痛的功效。
適應證:急性腹痛、吐瀉、痢疾以及中風脫證等。
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首載隔鹽灸治療霍亂諸急方:“以鹽納臍中,上灸二七壯。”
明代張景岳的《類經圖翼》載:“納炒干凈鹽滿臍上,以施灸。”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卷十七:“治少年房多短氣,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隔附子(餅)灸
隔附子(餅)灸是一種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以附子而施灸的一種灸法。隔附子(餅)灸時,取生附子末,用煉蜜或黃酒調勻搓成餅,覆蓋于穴位上,并置艾炷于餅上施灸,以灸至微熱為宜。注意不要使患者感覺太痛,只要施灸后皮膚微呈紅色即可。附子辛溫大熱,具有溫腎壯陽之效,各種因陽氣不足引起的病癥用此法治療皆有較好的效果。

隔附子(餅)灸
功效:附子辛溫大熱,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
適應證:陽痿、早泄、遺精、痛經等陽虛病癥。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載:“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復唾濕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熱氣徹內……”
明代汪機的《外科理例》載:“附子為末,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