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南地北中泰人
- 《天南地北中泰人》編寫組
- 3687字
- 2020-03-04 17:33:46
堅定信心 永不言敗
——難忘的氯乙烯轉化器搶修
鄭欣洲
1993年,新疆燒堿廠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氯堿技術改造工程,該工程使用了當時國內先進的離子膜燒堿生產工藝和裝置,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技術改造項目,項目的實施填補了新疆離子膜燒堿和聚氯乙烯生產的空白。我作為時任燒堿廠主管設備的副廠長,全程參與這項氯堿技術改造工程,在缺乏人力和技術的情況下,全廠員工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現在回想起來許多感人的故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歷歷在目,讓人感動。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氯乙烯合成轉化器泄漏檢修過程中所發生的那些讓人感動的人和事。
1995年9月30日,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歷時兩年的氯堿技改工程終于竣工。9月30日進行了第一次化工投料試生產,正當大家沉浸在歡欣之際時,僅僅過了48小時,氯乙烯合成的關鍵設備——6臺轉化器先后發生了嚴重泄漏,試生產被迫停止。對于剛剛完成氯堿技術改造項目正準備進行生產的工廠和員工來說,這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這6臺轉化器是當時國內規模大、實力強的錦西化工機械廠生產制造的。錦西化工機械廠在接到我們的告急電報后,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和技工前來搶修。轉化器打開后,里面已經腐蝕的非常嚴重。錦西化工機械廠技術人員在我們的積極配合下,耗時1個多月完成了對6臺轉化器的修復。11月17日進行第二次化工投料試生產。當時,大家信心滿滿,可僅過了一天,轉化器很快又出現了泄漏,修復以失敗告終,試生產工作再次被迫停止。
我們將轉化器再次泄漏的情況告知錦西化工機械廠,卻等來了“轉化器泄漏不是制造質量的問題,而是生產工藝上存在著問題”的答復。我們對照氯乙烯轉化工藝反復檢查還是沒有找到泄漏的根結所在,我們認為生產工藝存在的問題不是造成轉化器泄漏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是生產工藝問題,那么轉化器腐蝕應該是均勻的,而不是現在的局部腐蝕。又將這一情況反饋給錦西化工機械廠,他們提出要將轉化器全部運回錦西化工機械廠進行返修,所有發生的返修費用由燒堿廠承擔,檢修加路途運輸需要近6個月左右。如若這樣會給燒堿廠帶來2000多萬元的損失,而且返修后的轉化器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還是個未知數。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都心急如焚,無法接受。這次氯堿技術改造項目歷時兩年多時間,從自治區政府到化工局再到燒堿廠大家都非常關注,試生產成功不僅能填補新疆化工產品許多空白,還關系到新疆燒堿廠今后的發展。如果再耽誤6個月,一方面時間拖得太久,無法向各級交差;另一方面,氯堿技術改造項目是向銀行進行的全額貸款,每天都要發生貸款利息,增加投資成本,廠里已經沒有資金承擔這次返修的費用。經過充分考慮,為了爭取時間,節省資金,決定組織力量自己搶修,并成立了檢修攻關小組,由我擔任組長。
在當時的中國氯堿行業,氯乙烯轉化器泄漏似乎是普遍現象,據氯堿協會1995年統計,每臺氯乙烯轉化器年泄漏在1.5次,各家企業的使用情況都不樂觀。經多方打聽,得知鹽鍋峽化工廠氯乙烯轉化器使用的情況較好,使用壽命可以達到3年左右。我們立即派人趕往鹽鍋峽化工廠,他們聽說我們的情況后,對我們很支持,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氯乙烯轉化器焊接經驗和使用注意事項,據他們的經驗氯乙烯轉化器投運三個月內不發生泄漏就可保證長周期使用。為盡快掌握焊接技能,確保焊接質量,我們聘請了該廠一位專門焊接轉化器的焊工,在確保使用三個月的情況下,答應每焊好一臺轉化器薪酬5000元。當時,我一個月的工資才100多元,5000元算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由于當時天氣寒冷,這位師傅只答應焊接1臺,其余5臺要由我廠電焊工進行焊接,他可以進行指導。在錦西化工機械廠氯乙烯轉化器修復失敗后,我們認為在轉化器原焊縫基礎上繼續修補,已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對轉化器換熱管進行重新焊接。通過認真分析和研究,我們大膽提出:采用機械方法將原來轉化器換熱管與管板的焊縫除去,重新進行組對和焊接。實際上等于在現場重新制作。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轉化器原有的材料,降低檢修費用。一臺轉化器從拆解、修復再到復位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特別是上千道焊縫,每道焊縫必須百分之百的合格,只要一道焊縫有缺陷就會造成檢修失敗,這是檢修成敗的關鍵。為此,在全廠范圍內開展了電焊工大比武,從中挑選3名技術最好的電焊工跟著聘請的師傅一起學,而后每人負責1臺轉化器的焊接。轉化器拆解、組對、焊接和復位工作由鉚焊工段負責,轉化器換熱管焊縫去除工作由機加工工段負責,責任到人,層層把關,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檢修人員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另外廠里還規定,每臺轉化器一次檢修成功的就給予2000元的獎勵,保證了檢修的一次成功率。
電焊工的問題解決了,新的難題又擺在面前,要把轉化器內的換熱管取出,需要用專用鉆床把原來的焊縫全部鉆掉,購買鉆床時間和資金都不允許。當時全廠唯一的鉆床就是一臺80搖臂鉆,能不能用誰也不知道。我們只能把80搖臂鉆抬到現場,試了才能知道。經過仔細推算,反復比對,認為基本可行,初步方案是先試鉆一面。方案一提出,大家爭議很大,一方面轉化器一旦試鉆失敗將無法使用,另一方面搖臂鉆一般是固定在廠房內的專用基礎的專用設備,將其搬運到轉化器廠房的二樓無法固定,在施鉆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震動,影響鉆孔的精度。為此我們幾個廠領導召開了專題會,首先要統一思想,經過慎重研究一致認為,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時間不等人,只能按此方案一試。因為轉化器已經安裝在廠房,就用手動葫蘆把80搖臂鉆搬到了二樓;有震動,我們就一次次在增加配重上想辦法,終于解決了震動帶來的難題。難題解決后,我們組織機修車間的全體干部員工,多工種的技術人員,車、洗、刨、磨、鉚、焊工一起上陣,機加工工段長丁荀玉,鉚焊工段長高成全帶頭,大家齊心協力,24小時輪班作業。很快轉化器一面鉆完,接下來如何將重近20噸的轉化器在現場吊起來再進行翻面施鉆,又是一個難題,由于廠房空間有限,當時沒有合適的吊車,我們就自己動手自制吊具,用兩個手拉葫蘆,采用人工加機具的辦法進行吊裝。到1995年12月18日,第一臺轉化器正反兩面終于鉆完。沒想到又遇到新的問題,按照之前的維修方案,需將轉化器筒體截短3厘米后重新組對,可由于轉化器換熱管和管板采用的是脹焊結構,換熱管和管板之間的間隙太小,造成轉化器筒體無法直接組對。怎么辦?大家集思廣益,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想到了解決的辦法,做一個模具套在換熱管上,人工用18磅榔頭擊打模具,將一根根換熱管沖出轉化器管板,這樣轉化器筒體才能順利地重新組對到一起。每臺轉化器有幾百根換熱管需要一根根沖出,工作量和勞動強度都很大,為了能夠盡快完成檢修任務,大家三班倒,不分晝夜,日夜苦干,很多員工都要干到深夜兩點下班才能回家吃飯。到12月28日,第一臺轉化器終于焊接完成。
12月底,室外溫度已經零下二十多攝氏度,轉化器廠房是框架結構,夜晚廠房內滴水成冰,我們的員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為了解決溫度低焊接難的問題,我們將整個廠房用彩條布進行封閉,利用8個廢油桶制作成爐子,才使檢修現場溫度勉強滿足焊接工藝的要求。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換熱管施鉆時要加冷卻液,冷卻液流出來馬上就凍成了長長的冰溜,大家穿著棉襖、棉褲、大頭鞋,戴著棉帽連續工作,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下,沒有一個叫苦叫累的。這里還有個小插曲,當時我是設備主管,我愛人陳永紅在設備科負責檢修技術工作,那段時間從廠里到家里所有的話題都離不開轉化器的檢修,別人都開玩笑地說,你們把廠里的事當成了家里的事,真是模范夫妻。當時的機修車間也有一對夫妻一起參加轉化器的檢修工作,他們就是高成全和王璐。那段時間大家都顧不上自己的小家,一心撲在轉化器檢修的工作上。第一臺轉化器焊接完成后,其余5臺轉化器全由我們自己的電焊工進行焊接,所以大家格外小心,層層檢查把關,每焊完一遍,電焊工自檢后,由車間技術人員進行第一遍檢查,然后再由設備科的技術管理人員陳永紅一個焊口一個焊口的進行檢查,有問題的及時標注,電焊工進行第二次焊接,焊完之后再檢查,直至焊縫全部合格。轉化器全部焊接完成后,如何對焊縫進行探傷檢查又成了難題。因為室外溫度太低,如果采用常規的水壓試驗,管子將會被凍裂。反復論證后,決定采用氣密性試驗法,借用燒堿生產中找漏點的方法,利用氨氣遇到氯氣產生白煙的特點進行一個焊點一個焊點的試漏。就這樣大家靠著永不服輸的精神,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了6臺轉化器的檢修任務。
1996年2月15日,終于完成了所有檢修工作。春節過后,一次性試車成功,打通了整個流程,生產出了第一批247袋聚氯乙烯。當時,所有的員工都特別激動,我心中的那塊石頭終于落地。從此以后,我們使用的轉化器都是由我們自己制造,后來還申請了專利,形成了成熟的工藝,截至2017年年底我們已制造了1700多臺轉化器,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這次氯乙烯轉化器檢修,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只用了兩個多月就完成了全部檢修工作,這6臺轉化器直到2012年西山老廠搬遷時,都還在使用,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確實不易!正是有著大家的執著與堅持和永不言敗的精神,才創造了今天企業的輝煌!
作者:鄭欣洲,曾任新疆燒堿廠氯堿車間副主任、新疆氯堿廠副廠長、中泰化學副總經理、中泰化學高級顧問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