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化學危險源辨識

一、化學危險源辨識的原理及范圍

(一)危險源辨識原理

危險源辨識原理是依據辨識區域內存在的危險物料、物料的性質、危險物料可導致的危險性3個方面進行危險危害因素的辨識。危險源辨識應達到以下4個目的:①識別與系統相關的主要危險危害因素;②鑒別產生危害的原因;③估計和鑒別危害對系統的影響;④將危險危害分級,為安全管理、預防和控制事故提供依據。

(二)辨識范圍

①工作環境。包括周圍環境、工程地質、地形、自然災害、氣象條件、資源交通、搶險救災支持條件等。

②平面布局。功能分區(生產、管理、輔助生產、生活區);高溫、有害物質、噪聲、輻射、易燃、易爆、危險品設施布置;建筑物、構筑物布置;風向、安全距離、衛生防護距離等。

③運輸路線。施工便道、各施工作業區、作業面、作業點的貫通道路以及與外界聯系的交通路線等。

④施工工序。物質特性(毒性、腐蝕性、燃爆性),溫度、壓力、速度、作業及控制條件,事故及失控狀態。

⑤生產設備。高溫、低溫、腐蝕、高壓、振動、關鍵部位的備用設備、控制、操作、檢修和故障、失誤時的緊急異常情況;機械設備的運動部件和工件、操作條件、檢修作業、誤運轉和誤操作;電氣設備的斷電、觸電、火災、爆炸,靜電、雷電;建(構)筑物的結構、防火、防爆、朝向、采光、運輸通道、開門、生產衛生設施。

⑥特殊裝置、設備。鍋爐房、危險品庫房等。

⑦有害作業部位的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溫、低溫等。

二、危險源識別程序和方法

(一)危險源辨識方法

危險源的辨識方法與危險危害因素的分析方法相同,有直觀經驗法、系統安全分析方法等。

1.直觀經驗法

該方法適用于有可供參考的先例、有以往經驗可以借鑒的危險源辨識過程,不能應用在沒有可供參考先例的新系統中。

①對照、經驗法。對照有關標準、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辨識危險源、評價危險性的方法。該方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受知識、經驗、資料限制,易遺漏(如建筑行業的安全檢查表)。這類方法有物質及作業環境危險源辨識法、事故和職業危害和直接原因辨識法、事故辨識法等。

②類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統或作業條件的經驗和職業安全衛生的統計資料類推辨識危險源、評價危險性的方法。

2.系統安全分析方法

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即應用系統安全工程評價方法的部分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評價危險性。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復雜系統、沒有事故經驗的新開發系統。

通常的方法有:事件樹法(ETA)、事故樹法(FTA)和危險性預先分析法(PHA)等。

(二)危險源辨識單元劃分

辨識單元就是在危險危害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辨識目標和辨識方法的需要,將系統分成有限、確定范圍進行辨識的單元。辨識單元是為便于危險危害因素辨識工作的進行而劃分的,辨識單元的劃分有利于提高辨識工作的準確性;辨識單元一般以生產工藝、工藝裝置、物料的特點、特征與危險危害因素的類別、分布有機結合進行劃分,還可以按辨識的需要將一個評價單元再劃分為若干子評價單元或更細致的單元。

辨識單元的劃分有多種方法,一般應遵循的原則有:①生產過程相對獨立、空間位置相對獨立;②事故范圍相對獨立;③具有相對明確的區域界限。

(三)危害后果分析

事故危害后果分析有較多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不同場所、不同物質、不同行業對技術分析的適用性也有較大的差異。如在化工生產中進行事故危害后果分析時常使用的有美國道化學公司火災及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法;日本化工企業六階段安全評價法;中國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評價方法等。機械工廠、電力行業也有適合本行業的危害后果分析方法。

通過安全檢查和風險評價確定的隱患,需由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提出隱患治理的安全技術措施或安全項目計劃,并協助企業領導人根據生產需要安排資金、人力和時間進度計劃,按計劃完成各項隱患治理項目。

(四)危險源辨識的工作程序

①對辨識對象應有全面和較為深入的了解。

②找出辨識區域所存在的危險物質、危險場所。

③對辨識對象的全過程進行危險危害因素辨識。

④根據相關標準對辨識對象是否構成重大危險源進行辨識。

⑤對辨識對象可能發生事故的危害后果進行分析。

⑥對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場所進行重大危險源的參考分級,為各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的危險源分級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⑦劃分辨識單元,并對所劃分的辨識單元中的細節進行詳盡分析。

⑧為企業應急預案的制定、控制和預防事故發生,降低事故損失率提供基礎依據。

三、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

(一)辨識依據

臨界量是一種辨識危險源的標準。能夠引起事故的危險化學品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才有意義。因此,危險化學品的危險性及存在的數量就是辨識化學危險源的重要依據。

不同類別的危險化學品,依其化學、物理性質及火災爆炸特性、毒性的不同,構成危險源的量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每種危險化學品都有一個不得超過的限制量,這種限制量也稱臨界量。臨界量的確定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如,同一種化學物質,且數量相等時,由于存在形式或外部因素等條件不同,發生事故后產生的危害可能相差甚遠。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國家標準《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 18218—2009),提出了以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臨界量作為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辨識依據。

GB 18218—2009《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規定了78種危險化學品以及除78種危險化學品外的9類危險化學品的臨界量。在表2-6范圍內危險化學品,其臨界量按表2-6確定;未在表2-6范圍內的危險化學品,依據其危險性,按表2-7確定臨界量;若一種危險化學品具有多種危險性,按其中最低的臨界量確定。

表2-6 危險化學品名稱及其臨界量  

表2-7 未在表2-6中列舉的危險化學品類別及其臨界量  

注:以上危險化學品危險性類別及包裝類別依據GB 12268確定,急性毒性類別依據GB 20592確定。

(二)辨識指標

單元內存在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表2-6、表2-7中規定的臨界量,即被定為重大危險源。單元內存在危險化學品的數量根據處理危險化學品種類的多少區分為兩種情況:①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單一品種,則該危險化學品的數量即為單元內危險化學品的總量,若等于或超過相應的臨界量,則定為重大危險源;②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多品種時,則按式(2-1)計算,若滿足公式(2-1),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2-1)

式中,q1q2,…,qn為每種危險化學品實際存在量,t;Q1Q2,…,Qn為與各危險化學品相對應的生產場所或儲存區的臨界值,t。

化學事故分不同的等級,相應的化學危險源也有等級區別,所以不同大小的危險源要求的閾限量應該不同。上面介紹的危險化學品臨界量是針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能引起重大災害性事故而言。而我國中、小化工企業數量眾多,設備、工藝較落后,存在的事故隱患較多,一旦發生爆炸、泄漏事故,后果往往也很嚴重,尤其是有壓力的泄漏事故發生在人口稠密區或大氣穩定度中性等條件下。所以應對非重大型危險源也應有相應的閾限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县| 麻江县| 剑阁县| 毕节市| 文山县| 东安县| 海林市| 平塘县| 四子王旗| 小金县| 嘉荫县| 龙陵县| 油尖旺区| 隆安县| 常山县| 阳春市| 东台市| 来凤县| 浪卡子县| 牡丹江市| 汕头市| 察隅县| 延边| 通河县| 泰顺县| 资中县| 兴山县| 湘阴县| 宁远县| 建阳市| 平舆县| 沁水县| 扎鲁特旗| 杭州市| 泗阳县| 广河县| 筠连县| 启东市| 扎赉特旗| 绿春县|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