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會 計 科 目
一、會計科目的概念
會計科目指按照經濟內容對各個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所形成的類目。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必然引起各會計要素具體內容發生數量、金額的增減變化。即使只涉及同一會計要素,其具體內容也往往不同。
企業交易或事項的繁紛復雜性,決定了各個會計要素內部構成以及各個會計要素之間增減變化的錯綜復雜性和形式多樣性。為了全面、系統、詳細地對各項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及其增減變動情況進行核算和監督,為經濟管理提供更加具體的分類的數量指標,需要對會計要素按其經濟內容進一步分類,這就有必要設置會計科目。會計科目是進行會計核算和提供會計信息的基礎。
至此,我們學習了會計對象、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三個重要概念,現將三者間的關系描述如圖2-2所示。

圖2-2 會計對象、會計要素
和會計科目的關系
二、設置會計科目的原則
會計科目的設置,應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設置與使用。在不影響企業的會計核算、報表匯總及對外提供統一報表的前提下,企業可自行增設、減少、合并一些會計科目。設置會計科目,企業應充分考慮到會計信息、會計工作的要求,具體地體現于以下幾點原則。
(一)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當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我國現行的統一會計制度中均對企業設置的會計科目作出規定,以保證不同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企業應當參照會計制度中統一規定的會計科目,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設置會計科目,但其設置的會計科目不得違反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為便于企業設置會計科目,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中,公布了涵蓋各類企業經濟業務的會計科目表,要求各企業依據該會計科目表來設置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會計科目。對于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在不影響統一會計核算要求以及對外提供統一的財務報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設、減少或合并某些會計科目。
(二)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為各有關方面提供所需要的會計信息服務,能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經營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既為有關各方面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又能適應企業自身經營業務特點的要求;既滿足企業對外報告的需要,又滿足對內管理的要求。
(三)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符合單位自身特點,滿足單位實際需要。企業的組織形式、所處行業、經營內容及業務種類等不同,在會計科目的設置上亦應有所區別。在合法性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設置符合企業需要的會計科目。
另外,會計科目要簡明、適用,并要分類、編號。在設置會計科目時,對每一個會計科目特定的核算內容必須嚴格、明確地界定,不能混淆。會計科目的名稱應與其核算的內容相一致,并要含義明確、通俗易懂。
三、會計科目的分類
會計科目可按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和所提供指標的詳細程度進行分類。
(一)會計科目按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分類
按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分類是對會計科目的基本分類。會計科目按經濟內容分類,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各會計科目核算的內容及會計科目的性質,為以后正確運用會計賬戶反映經濟業務引起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奠定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按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分類的會計科目類別并不與會計要素類別完全一致。會計科目按所反映的經濟內容不同,通常分為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和損益類五類。其中,對于必須專門計算產品成本或勞務成本的企業,則需專設“成本類”會計科目,但這類會計科目屬于資產類要素;對于屬于利潤類要素的會計科目則歸到所有者權益類;對于屬于收入、費用類要素的會計科目則全部歸到損益類。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附錄——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中,就是按照此標準對會計科目分類的。另外,財政部頒布的會計科目表中,還增加了“共同類”會計科目,該類會計科目是屬于為金融企業設置的,涉及面很少,對于大多數工商企業來說不需設置,所以本書不做介紹。
(二)會計科目按所提供指標的詳細程度分類
會計科目按所提供指標的詳細程度不同,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分類科目兩類。
1.總分類科目
總分類科目,又稱總賬科目、一級科目,是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進行總括分類、提供總括信息的會計科目。在我國,總分類科目由財政部統一制定,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會計科目表中的會計科目均屬于總分類科目。
2.明細分類科目
明細分類科目,又稱明細科目,它是對總分類科目做進一步分類,提供更詳細、更具體的會計信息的科目,是對總分類科目的具體化和詳細說明。在經濟業務比較復雜的情況下,在有的總分類科目所屬的明細分類科目太多時,可在總分類科目和所屬明細分類科目之間增設二級科目(也稱子科目),在二級科目之下再按所包含的內容設置隸屬于該二級科目的三級科目(也稱明細)。由于設置了二級科目,總分類科目也稱為一級科目;二級科目和三級科目稱為明細分類科目。在一般情況下,可設置三個層次的會計科目,如有需要也可設置四級、五級會計科目。圖2-3以“庫存商品”會計科目為例,說明會計科目各層次之間的關系。

圖2-3 “庫存商品”會計科目的分級
四、會計科目表
表2-1是從財政部2006年頒布的會計科目表中摘錄的工商企業常用的會計科目列表。為了便于會計賬務處理,適應會計信息處理電算化的需要,加快會計核算速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每個會計科目都要編制固定號碼。會計科目的編號要講究科學性,一方面要能夠起到區分會計科目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便于專業人員識別和計算機的輸入。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一級會計科目一般采用“四位數制”(大分類、中分類、細分類和具體會計科目)編號法。大分類以千位數數字表示,代表會計科目按反映的經濟內容區分的類別,一般分為六個數字:“1”為資產類,“2”為負債類,“3”為共同類,“4”為所有者權益類,“5”為成本類,“6”為損益類;中分類以百位數數字表示,代表每大類會計科目下較為詳細的類別,可根據實際需要取數,如“1012”中的“0”代表貨幣資金類,“1601”中的“6”代表固定資產類;細分類和具體會計科目以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字表示,一般代表會計科目的順序號,如“1001”表示“庫存現金”科目,“1002”表示“銀行存款”科目。為便于會計科目增減,在順序號中一般都要留有間隔。
表2-1 工商企業常用會計科目表(摘錄)

注:財政部頒布的會計科目表中的第三類“共同類”會計科目屬于為金融企業設置,本表未予列示。
會計科目的編號在會計制度中有明確規定。需要說明的是,在手工系統下,會計人員進行賬務處理時,不得只有編號而無會計科目名稱。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應按會計制度的規定,在開始時設計 “會計科目名稱及編號表”,以便對電算化的會計處理進行審查和監督。
專欄2-1會計科目分類口訣
會計是一門通用的商業語言。做會計工作,就類似于“翻譯”,也就是把日常的經濟事項用會計的語言表達出來。翻譯涉及單詞、語法,以及原文和譯文的問題。在會計中,相對應的是會計科目、記賬流程和規則,以及經濟業務和財務報表的問題。會計科目是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等各項工作的基礎。對于初學者,記憶會計科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下面,將常用的會計科目分類整理,編成會計科目分類口訣,方便記憶。
(一)資產類
庫存現,銀存款,壞賬準備預付款(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壞賬準備,預付賬款)。
五應收,四存貨,跌價準備長收款(應收票據,應收賬款,應收股利,應收利息,其他應收款,材料采購,在途物資,原材料,庫存商品,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應收款)。
長股權,長待攤,持有到期投資款(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待攤費用,持有至到期投資)。
固定資產累折舊,在建工程固清理(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清理)。
無形資產累攤銷,工程物資待處理(無形資產,累計攤銷,工程物資,待處理財產損溢)。
其他貨幣交金融,企業合并記商譽(其他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商譽)。
(二)負債類
短借款,長借款,應交稅費預收款(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交稅費,預收賬款)。
八個應付不能忘,還有長期應付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利息,應付股利,其他應付款,應付債券,專項應付款,長期應付款)。
(三)所有者權益類
二本二利一分配(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本年利潤,利潤分配)。
(四)成本類
生產制造勞務(生產成本,制造費用,勞務成本)。
(五)損益類
四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投資收益)。
四支出(主營業務支出,其他業務支出,營業外支出,稅金及附加)。
四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得稅費用)。
二益一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資產減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