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氣控制與PLC應用技術(西門子S7-200系列)第二版
- 何獻忠
- 790字
- 2020-03-13 17:47:02
3.1 PLC的產生
在PLC問世之前,工業控制領域中繼電器控制占主導地位。但繼電器控制系統有著十分明顯的缺點:體積大、耗電多、可靠性差、壽命短、運行速度慢、適應性差,尤其當生產工藝發生變化時,必須重新設計、重新安裝,造成時間和資金的嚴重浪費。1968年美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公司(GM)為了適應汽車型號不斷更新的需求,使公司能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工業中占有優勢,提出研制一種新型的工業控制裝置來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為此,GM公司擬定了10項公開招標的技術要求,即
①編程簡單方便,可在現場修改程序。
②硬件維護方便,最好是插件式結構。
③可靠性高于繼電器控制裝置。
④體積小于繼電器控制裝置。
⑤可將數據直接送入管理計算機。
⑥成本上可與繼電器控制裝置競爭。
⑦輸入可以為市電。
⑧輸出為市電,輸出電流在2A以上,能直接驅動電磁閥、接觸器等。
⑨擴展時,原有系統只需做很小的改動。
⑩用戶程序存儲器容量至少可以擴展到4KB。
根據招標要求,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PLC,并在通用汽車公司自動裝配線上試用成功,開創了工業控制新時期。從此,PLC這一新的控制技術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在工業發達國家發展得很快。
PLC誕生不久即顯示了其在工業控制中的重要地位,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相繼研制出各自的PLC。PLC技術隨著計算機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由最初的1位機發展為8位機,并隨著微處理器CPU和微型計算機技術在PLC中的應用,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PLC。目前,PLC產品已使用16位、32位高性能微處理器,而且實現了多處理器的多通道處理。通信技術使PLC產品的應用進一步發展,如今,PLC技術已非常成熟。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廠家生產可編程控制器產品,比較著名的廠家有美國的AB、通用(GE)、莫迪康(MODICON);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歐姆龍(OMRON)、富士電機(FUJI)、松下電工;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法國的TE、施耐德(SCHNEIDER);韓國的三星(SAMSUNG)、LG等(其中,MODICON和TE已歸到SCHNEIDER旗下)。
- 通信導論(第2版)
- 工業企業的綠色轉型與升級:工業企業必選項
- 信息安全技術與應用
- 燃燒與阻燃實驗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教程
- 藝術設計學導論
- 2019年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綜合能力(初級)》【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6小時高清視頻】
- 李珍《社會保障理論》(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自考《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5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課程代碼:12656]
-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程
-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621管理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旅游政策與法規
- 非公有制企業勞資合作研究
- 線性代數與線性規劃(第四版)(大學本科經濟應用數學基礎特色教材系列)
- 中國著名大學校長開學訓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