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弘揚傳統聚落的布局特點

不只是我們人類,即使是動物,也懂得選擇適當的環境居留,因為環境與其安危有密切的關系。一般的動物,總會選擇最安全的地方作為其棲息之處,而且該地方一定能讓它們吃得飽并能養育下一代,像我們常說的“狡兔三窟”“牛羊擇水草而居”“鳥擇高而居”等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

人類從風餐露宿、穴居野外或巢居樹上逐漸發展到聚落、村莊直到城市,正是人類創造生存環境的漫長歷史變遷。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產生于以農為主、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歷史條件下,世代繁衍生息于農業社會循規蹈矩的模式之中。先民們奉行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存”的傳統宇宙觀創造生存環境,是受儒家、道教傳統思想的影響,多以“禮”這一特定的倫理、精神和文化意識為核心的傳統社會觀、審美觀來指導建設村寨。從而構成了千百年傳統民居聚落發展的文化脈絡。盡管我國幅員遼闊、分布各地的多姿多彩的民居聚落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條件和生活習俗而形成各具特色古樸典雅、秀麗恬靜的民居聚落,同時又一同受中國歷史條件的制約,受“倫理”和“天人合一”這兩個特殊因素的影響而具有共性。

在傳統的聚落中,先民們不僅注重住宅本身的建造,還特別重視居住環境的質量。

在《黃帝宅經》總論的修宅次第法中,稱“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皮,以舍室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為儼雅,乃為上堂。”精辟地闡明了住宅與自然環境的親密關系,以及居室對于人類來說有如穿衣的作用。

“地靈人杰”即是人們對風景秀麗,物產富饒,人才聚集的贊美。

在總體布局上,民居建筑一般都能根據自然環境的特點,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并在不同的條件下,組織成各種不同的群體和聚落。

在中國優秀傳統建筑文化影響下的傳統村鎮聚落,其布局特點突出表現其追崇和諧的人文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形成極富創意的“天趣”。這些都為我們開展住宅小區規劃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成街成坊的街巷式建筑組群布局

傳統聚落街巷式建筑組群布局的特點是房連房、屋靠屋。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福州的三坊七巷堪稱傳統民居街巷式布局的典型實例,福州三坊七巷和宮巷如圖2-3所示。巷與坊均呈東西向,由于各宅軸線垂直于巷和坊,因而各宅的主要房間則呈南北向,各戶入口大門都面向坊、巷而開。出入通過坊、巷可到東西大街。坊巷內各宅院隨宅主財力不等而大小不一。一戶有在一條軸線上安排幾進院落的;也有占兩三條軸線,建八九進院落的;有的在側面或后面還建有花園。各戶毗鄰且緊緊相連,只有入口面向坊、巷。泉州的舊街區也劃分為若干街坊,泉州的街巷兩側是由和線戶占有幾條軸線的大型室邸和每戶只占一條軸線的縱向布局呈狹長的“手巾寮”組成。泉州一帶的大型宅邸有著中國傳統合院民居的文化內涵,當地稱為“皇宮起的古大厝”。這種民居風格獨特,面闊、進深都很大,兩邊有廂房,前面有庭院、通過垂花的“塌壽式”大門進入中庭(天井)。這種大宅朝南,占有好朝向,每戶占有一條或幾條軸線,面積也很大。是為當時的官吏所用,街巷對面即是朝西北開門的“手巾寮”,是只有一間小廳面闊的三進條形院落,因很像一條長形的手巾,故稱其為“手巾寮”,如圖2-4所示。它多是夾在河流和街巷之間的南河北街式宅院。這種宅院,由于前后左右都受限制而無法發展,唯一出路就是向上發展,所以“手巾寮”帶夾層與閣樓的甚多,其沿街巷的一間廳堂一般為店面或手工作坊,以便為當時“皇宮起古大厝”的宅院服務。一幢“皇宮起古大厝”有三條軸線,九個廳堂。相鄰兩宅之間以防火巷相隔。而對面的“手中寮”以九條軸線與之相對,每條軸線之間磚砌山墻作為防火墻。這種大小懸殊而混雜布置在一條街巷的布局形式與福州的三坊七巷形成了不同的空間環境。

圖2-3 福州三坊七巷和宮巷

圖2-4 泉州傳統街坊

(2)傳統聚落民居的布局形態

①傳統聚落民居常沿河流或自然地形而靈活布置。聚落內道路曲折蜿蜒,建筑布局較為自由而不拘一格。一般村內都有一條熱鬧的集市街或商業街,并以此形成村落的中心,再從這個中心延伸出幾條小街巷,沿街巷兩側布置住宅。此外,在村入口處往往建有小型廟宇,成為居民舉行宗教活動和休息的場所(圖2-5)。總體布局有時沿河濱溪建宅(圖2-6);有時傍橋靠路筑屋(圖2-7)。

圖2-5 新泉橋頭居民總體布置及村口透視

圖2-6 新泉水邊住宅

圖2-7 莒溪羅宅北立面圖和平面圖

②在斜坡、臺地和那些狹小不規則的地段,在河邊、山谷、懸崖等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巧妙地利用地形所提供的特定條件,可以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組群和聚落,它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構成耐人尋味的和諧景觀。

③利用山坡地形,建筑一組組的民居,各組之間有山路相聯系,這種山村建筑平面自然、靈活,順地形地勢而建。自山下往上看,在綠樹環抱之中露出青瓦土墻,一棟棟素樸的民居十分突出,加之參差錯落層次分明,頗具山村建筑特色(圖2-8)。

圖2-8 下洋山坡上民居分布圖及外觀

④臺地地形的利用。在地形陡峻和特殊地段,常常以兩幢或幾幢民居成組布置,形成對比鮮明而又協調統一的組群,進而形成民居聚落。福建永定的和平樓(圖2-9)是利用不同高度山坡上所形成的臺地,建筑了上、下兩幢方形土樓。它們一前一后,一低一高,巧妙地利用山坡臺地的特點。前面一幢土樓是坐落在不同標高的兩層臺地上,從側面看上去,前面低而后面高。相差一層,加上后面的一幢土樓正門入口隨山勢略微偏西面,打破了重復一條軸線的呆板布局。從而形成了一組高低錯落、變化有序的民居組群。

圖2-9 永定和平土樓側立面

⑤街巷坡地的利用。坐落在坡地上城鎮,它的街巷本身帶有坡度。在這些不平坦的街巷兩側建造民居,兩側的院落座落在不同的標高上,通過臺階組建各個院落,組成了富于高低層次變化的建筑布局。福建長汀洪家巷羅宅(圖2-10)坐落在從低到高的狹長小巷內,巷中石板鋪砌的臺階一級一級層疊而上。洪宅大門入口開在較低一層的宅院側面。隨高度不同而分成三個地坪不等高的院落,中庭有側門通向小巷,后為花園。以平行階梯形外墻相圍,接連的是兩個高低不同的廳堂山墻及兩廂的背立面。以其本來面目出現該高則高,該低則低,使人感到淳樸自然,親切宜人。

圖2-10 坡地街巷

(3)聚族而居的聚落布局

家族制度的興盛,使得傳統民居聚落的形式和民居建筑各富特色,獨具風采。

家族制度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就是聚族而居,很多聚落,大都是一個聚落一個姓。所謂“聚落多聚族而居,建立宗祠,歲時醮集,風猶近古”。這種的聚落形態,雖然在布局上往往因地制宜,呈現出許多不同的造型,但由于家族制度的影響,聚落中必須具備應有的宗族組織設施,特別是敬神祭祖的活動,已成為民間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聚落內的宗祠、宗廟的建造,成為各個家族聚落顯示勢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和象征。這種宗祠、宗廟大多建筑在聚落的核心地帶,而一般的民居,則環繞著宗祠、宗廟依次建造,從而形成了以家族祠堂為中心的聚落布局形態。福建泉港區的玉湖,這里是陳姓的聚居地,現有陳姓族人近5000人。全村共有總祠1座,分祠8座。總祠坐落在聚落的最中心,背西朝東,總祠的近周為陳姓大房子孫聚居。二房、三房的分祠坐落在總祠的左邊(南面),坐南朝北,圍繞著二房、三房分祠而修建的民居。也都是坐南朝北。總祠的右邊(北面)是六、七、八房的聚居點,這三房的分祠則坐北朝南,民居亦坐北朝南。四房、五房的子孫則聚居在總祠的前面,背著總祠、大房,面朝東邊。四房、五房的分祠也是背西朝東。這樣,整個村落的布局,實際上便是一個以分祠圍繞總祠,以民居圍繞祠堂的布局形態(圖2-11)。

圖2-11 福建泉州泉港區玉湖陳氏總祠及各分祠分布示意

福建連城的湯背村,這是張氏家族聚居的村落,全族共分六房,大小宗祠、房祠不下30座。由于湯背村背山面水,地形呈緩坡狀態,因此,這個聚落的所有房屋均為背山(北)朝水(南)。家族的總祠建造在聚落的最中心,占地數百平方米,高大壯觀,裝飾華麗。大房、二房、三房的分祠和民居分別建造在總祠的左側;四房、五房、六房的分祠和民居則建造在總祠的右側,層次分明,布局有序(圖2-12)。

圖2-12 福建省連城縣湯背張氏總祠及各分祠分布示意

廣東東莞茶山鎮的南社,保存著較好的古村落文化生態,它把民居、祠堂、書院、店鋪、古榕、圍墻、古井、里巷、門樓、古墓等融合為一體,組成很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景觀(圖2-13)。聚落以中間地勢較低的長形水池為中心,兩旁建筑依自然山勢而建,呈合掌對居狀,顯示了農耕社會的內斂性和向心力。南社在謝氏入遷前,雖然已有十三姓雜居,但至清末謝氏則幾乎取其他姓而代之,除零星幾戶他姓外,基本上全都是謝氏人口,成了謝氏聚落。歷經明清近600年的繁衍,謝氏人口達3000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宗族的經營和管理對謝氏的發展壯大顯得尤為重要。南社聚落現存的祠堂建筑反映了宗族制度在南社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珠江三角洲一帶把聚落稱“圍”,聚落顯著的地方則稱“圍面”。南社祠堂大多位于長形水池兩岸的圍面,處于聚落的中心位置,鼎盛時期達36間,現存25間。其中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謝氏大宗祠為南社整個謝氏宗族所有,其余則為家祠或家廟,分屬謝氏各個家族。與一般民居相比,祠堂建筑顯得規模宏大、裝飾華麗。各家祠給族人提供一個追思先人的靜謐空間。祠堂是宗族或家族定期祭拜祖先,舉辦紅白喜事,族長或家長召集族人議事的場所。宗族制度在南社明清時期的權威性可以從圍墻的修建與守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得到很好的印證。建筑作為一種文化要素攜帶了其背后更深層的文化內涵,通過建筑形態或建筑現象可以發現其蘊含的思想意識、哲學觀念、思維行為方式、審美法則以及文化品位等。南社明清聚落之布局、道路走向、建筑形制、裝飾裝修等方面無不包含豐富的文化意喻。南社明清古村落的布局和規劃反映了農耕社會對土地的節制、有效使用和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使得自然生態與人類農業生產處于和諧狀態。對于我們現在規劃設計仍然是頗為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圖2-13 南社聚落以長形水池為中心合掌而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猗县| 拜泉县| 祁东县| 温宿县| 长白| 土默特右旗| 太康县| 临桂县| 蒙阴县| 青铜峡市| 墨脱县| 日照市| 汝阳县| 安塞县| 凭祥市| 云霄县| 玛曲县| 长岛县| 景洪市| 专栏| 股票| 嘉定区| 邵阳县| 安化县| 新泰市| 澄城县| 静安区| 邢台县| 牙克石市| 海城市| 响水县| 永新县| 云霄县| 饶阳县| 阜南县| 齐河县| 金乡县| 波密县| 永州市| 延吉市| 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