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 住宅小區規劃
- 駱中釗 方朝暉 楊錦河
- 5013字
- 2020-01-22 10:01:13
2.2 華夏意匠和人天傳統聚落融自然
當人類擺脫野外生存的原始狀態,開始有目的地營造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居住環境,也是人類認識和調諧自然的開始。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經歷了順其自然—改造自然—和諧共生的不同發展階段,使人類充分認識到只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使人類獲得優良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現存的很多優秀傳統聚落都展現了具有優良生態特征的環境景觀。只是到了近代和現代,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擴大了對人類能力的過度崇信。盲目的“現代化”和“工業化”以及“瘋狂的城市化”,孤立地解決人類衣、食、住、行問題,導致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嚴重地惡化了居住環境。環境問題已成為21世紀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因此,人們才感悟到古代先民營造優良生態環境景觀的聰明智慧。鄉村優美的田園風光和秀麗的青山碧水,便成為現代城市人的迫切追崇。
優美的傳統聚落,有著以民居宅舍為主體的人文景觀及其以山水林木和田園風光為主體的自然景觀。形成了集山、水、田、人、文、宅為一體的和諧生態環境。
傳統聚落民居之所以美,之所以能引起當代人的共鳴,主要還在于傳統的聚落民居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文化的傳統。傳統聚落民居的美與傳統中國畫的章法與黑色所形成的美,在形式上是一致的,這種美包括無形無色虛空的空間美和疏密相間形成的造型美。
傳統聚落民居之所以具有魅人的感染力,在于民房具有融于自然的環境和人文的意境所形成的意境美,這種美,由于能夠引人遐思,而給人以啟迪。這些都是頗為值得當代人追尋宜居環境時努力借鑒和弘揚的。
2.2.1 傳統聚落美在環境
傳統民居之美包括山水自然、順應地勢和調諧營造所形成的環境景觀之美。
(1)山水自然
營造和諧優美的聚落環境景觀就必須把民居與自然山水植被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使人們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這種“山水情懷”的意境展現中國人欣賞“天在有大美”,以求心靈的解決所形成對山水環境的自然情結;并巧妙地就地取材,使民居宅舍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山水自然環境景觀之美。
(2)順應地勢
為了適應我國多山的地理特點,傳統民居宅舍多順應地勢,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坡地,只進行少量的局部填挖,盡量保存自然形態;利用建筑本身解決地形高差,或挖填互補、或高腳吊柱、或院內臺地、或室內高差等手法,將地形的坡差融合到民居宅舍的空間設計之中。使得傳統民居形成了疏密相間、布局靈活、植被映襯的整體景觀,展現了詩畫意境的山水情趣。
在雨量充沛、水網密布的江南;臨水而建的聚落,民居濱水形成倒影,因水生景;溪河架設拱橋與廊橋,富于變化的造型為水鄉增添誘人的魅力;而水邊泊岸、碼頭往來的船舶和休息亭廊所形成的建筑景觀與植物,水體動態景觀交相輝映,使得聚落民居呈現出親水的無窮活力;再加上四季差異晨昏陰晴所形成的色彩、光線萬千變幻,使得民居建筑與山水植物等自然景象所形成的親和景觀,極大地補充、豐富了視覺畫面,令人心曠神怡。
(3)調諧營造
傳統民居,當處于水系不利的環境,先民們善于利用開塘、引渠、截水、筑壩等舉措。筑壩以提高水位,引水入村、入戶;開塘可人造水面以利生產、生活之所需;引渠可用于灌溉。這些所形成的滾水壩體浪花飛濺、村邊池塘微波漣漪,水口園林田坎風光等人水相融、妙趣洋溢。
為了增補山形地勢之不足,先民們又采用增植林木以補砂,作為改善環境的根本措施。為了補山形之不足,先民們在村后山坡廣植林木,以防風。栽種樹木,成為先民的保護生態環境的優先選擇,聚落中百年古樹,時常成為聚落文化底蘊的標志。
不同農作物所形成的田園風光,也是傳統聚落民居景觀的重要形成因素。江南四月油茶花盛開,使大地盡染嫩黃;北方麥熟季節,田野一片金黃;西南一帶山區的層層梯田和新疆吐魯番的連綿葡萄架等,都為傳統聚落增添鄉村氣息,也使得傳統聚落民居宅舍掩映在綠樹和田野的傳統聚落美景之中。
2.2.2 傳統聚落美在整體
傳統民居之美還體現在建筑群體的整體美。首先是風格的一致性,為達到統一協調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相似的風格促使形成和諧的風貌,從而產生秩序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有了統一的前提,也就可以為局部的變化提供可能。其次是聚落的重要位置布置獨特的建筑,使統一的聚落風貌有所變化,形成獲取聚落景觀獨特性的因素之一。再者就是經營好通道的藝術變化,通過線型通道的藝術變化,使得傳統聚落形成豐富多變的街巷景觀,使得傳統聚落能夠各具特色,而綻放異彩。
(1)風格統一
建筑風格是由建筑材料、營造方式、生活模式、藝術取向和人們的哲學觀念等諸多因素綜合決定的,每一因素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聚落都會有著不同的表現。對于同一個地區或聚落,其建筑風格應該是統一的、相似的和相對穩定的,展現出聚落的和諧風貌。傳統聚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得建筑材料具有獨特的地方性和自然性;傳統技藝的傳承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使得傳統民居宅舍都能融入傳統聚落的整體之中,促成了聚落風貌的統一性,展現了平和安定之美。
傳統聚落民居宅舍風格主要取決于民居宅舍融入自然的色彩和包括墻體、屋頂、門窗、主體結構和局部裝飾等建筑外觀的造型因素。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屋頂形式、墻體材料、建筑高度和色彩運用的統一性。
(2)重點突出
傳統聚落以民居宅舍風格統一為前提,努力把聚落中的重要建筑突顯出來,使得傳統聚落展露出獨特的景觀效果。這些建筑除了在體量、規模、高度和裝飾上均超出一般的民居宅舍外,還特別強調其建造地點均布置在要沖之處,如聚落的中心、路口、村口等居民常到達的場所,以展現其公共使用的性質,成為聚落的視覺中心和亮點,傳統聚落還經常把重點建筑布置在聚落周邊的高地或山坡上,從遠處即能看見,成為聚落的地方標志,使得傳統聚落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鄉土景觀。
(3)通道變化
通道指聚落的街、巷、河濱和蹬道等交通道路,包括平原地區的陸巷、山區的山巷、河網地區的水巷。通道是聚落的血脈,借助通道以通達全聚落、認識全聚落、記憶全聚落。通道是聚落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當地居民生活的縮影,因此通道是聚落獨特性的重要載體。傳統聚落通道景觀的獨特性表現出“步移景異”和比較產生差異的兩大特點,給人以美感、令人獲得富于變化、引人入勝的景觀感受。
通道的景觀取決于兩側建筑的垂直界面和道路的水平界面兩大因素,兩大因素之間的尺度比例關系,給人以不同的空間感受,而不同的建筑色彩、造型和高度變化使得通道景觀極具多樣性。如平原地區傳統聚落陸巷大多是平直或略帶彎曲,路面簡單,其景觀變化主要是依靠兩側沿巷住戶院門和院墻的變化,不同的聚落都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氣息和景觀感受,山區的街巷,由于增加了地形變化的因素,蹬道、平臺、棧道、擋土墻使得路面景觀變化萬千,而山區大量使用石材和木材的民居宅舍,吊腳樓、干欄房、挑樓、挑臺等造型特色形成了獨具風采的山鄉景觀。
水網地區的河濱通道(水巷),利用船舶作為交通工具。由于水元素的介入,因水而設的船、橋、碼頭、欄桿、廊道和臨水民居宅舍的挑臺、挑廊、吊腳等,使得水鄉景觀更具生活氣息和誘人的魅力。水巷景觀其功能上的合理性和景觀上的獨特性。成為中國山水園林造園技藝的借鑒題材。
(4)聚族而居
傳統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呈現著聚族而居的特點。多為獨立民居并以聚族組群布置。另外一種是為了防御侵擾而建造的大型土樓聚族而居,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和五鳳樓,一般皆高為三四層,外墻不開窗,頂層為防御而設箭窗。內部有大庭院,可設祠堂及各戶輔助用房及水井等。造型變化較多,尤以五鳳樓和長方樓的形式更為活潑。最具代表的福建土樓被譽為神奇的山鄉民居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2.3 傳統聚落美在民居
在近距離內形態是主要的景觀因素,而民居宅舍外在形態因素的景觀效果即取決于其結構形式、墻體構造、屋頂形式、院落空間和立面造型等諸多因素的不同組合方式所形成的各民族、各地區的獨具特色的民居宅舍。
(1)造型豐富
構成民居宅舍造型的獨特之處,乃在于其空間、構架、色彩、質感等方面的不同表征。營造了各異的形體特色。其不同之處,源于各地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不同空間組織,而空間要求又決定了采用何種結構形式,民居宅舍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使得其承重及圍護結構形式各富特色,造就了民居宅舍豐富多彩的造型風貌。
院落組織是中國民居建筑的獨特所在,院落是由建筑和院墻圍合的空間,院落空間與建筑內部空間相為穿插、彼此滲透,成為中國民居宅舍的“天人合一”使用方式而有別于西方建筑。院落的大小、封透、高低、分割與串聯等不同的組織方式,給人以不同的感受。院落配以花木、疊石、魚池和臺凳等,在充實院落空間內涵中展現著中國人的自然情結和詩畫情趣。
立面造型是民居宅舍整體(或組合體)及其相關部位合宜的比例配置關系以及細部豐富多變和圖案裝飾配置的綜合展現。
木結構坡屋頂的運用,充分展現了華廈意匠的聰明才智,各種坡屋頂、坡檐的組織和配置以及封火山墻形成的建筑立面造型的垂直三段中屋頂部分的變化,形成了民居宅舍富于變化的個性所在。
中國民居宅舍以其外觀獨特、庭院多樣、形體均衡、屋頂多變的造型美,而成為世界建筑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2)院門多樣
中國傳統的庭院式民居宅舍是門堂分立的,全宅的數幢建筑是被建筑物和墻垣包圍著,形成封閉的院落。院門是院落的入口,也是一座民居宅舍的個性表現最為重要的部分,它是“門第”高低的標志。因此,院門的規格、形式、色彩、裝飾便成為人們極為重視的關鍵所在。北京合院民居的院門有王府大門、合院大門和隨墻門之別,合院大門又分為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和如意門;山西中部民居院門分為三間屋宅式大門、單間木柱式大門和磚褪子大門;蘇州民居院門有將軍門(三開間大的)、大門(單開間大的)、庫門(亦稱墻門)和板門(店鋪可裝卸的大板門)等。院門的形制可分為宮室式大門、屋宇式大門、門樓式門和貼墻式門。院門從實用角度分析,僅是一個可開閉的、有防衛功能的出入口,或兼有避雨、遮陽的功能要求。但人們為突出門戶的標志性含義,對院門創意進行加工裝飾,形成多變的形式和獨特的構圖,以達到美感的要求。縱觀傳統民居宅舍院門的藝術處理,主要集中在門扇及其周圍的附件(包括檻框、門頭、門枕、門飾等)、門罩(包括貼墻式、出桃式、立柱式等諸種門罩形式)和門口(包括周圍的墻壁、山墻、廊心墻等)。不同地區的民居宅舍院門僅就其中的某個部分進行深入的設計加工,采用多樣性和個性的手法,從而形成千變萬化的造型效果,成為展現各具地方特色風貌的文脈傳承。
(3)結構巧妙
在中國傳統民居宅舍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木結構,持續應用了近兩千年。中國傳統的木結構不僅堅固、穩定、合理,而且有著造型藝術美,這是華廈意匠聰明才智的展現。結構的美表現在其形式的有序性和多變性。結構,為了傳力簡單明確,方便施工,因此其形式都是有序的,有著極強的統一感。工匠們只能在統一中求變化,以顯露其個性。結構的變化多表現在節點、端頭及附屬構件上,既不傷本,又有變化。
木結構的形制包括抬梁式、插梁式、穿斗式和平置密檁式四大類,每種結構因構造形式的差異,而有著不同的藝術處理,使得中國傳統民居宅舍具有結構美的特性。
(4)材料天然
優秀傳統民居宅舍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大量的建造材料是包括木、石、土、竹、草、石灰、石膏以及由土加工而成的磚、瓦等天然材料。天然材料的應用不僅實用經濟,工匠們還善于掌握材料的特性和質感、形體、顏色的美學價值,運用獨特的雕、塑、繪等手工工藝進行藝術加工,使之增加思想表現的內涵,形成建筑裝飾藝術。傳統民居宅舍材料的美,包括材料運用的技巧性、材料搭配的對比性、材料加工的精細性、珍稀材料的獨特性。
天然材料由于產地不同、地質狀況差異,因此在材質、色澤方面也會產生變化。巧妙地利用視覺特征,創造不同的觀感,天然材料的運用造就了傳統民居融于自然的美感,天然材料也就成為傳統民居美的源泉。
(5)裝修精美
裝修是在主體結構完成之后,所進行的一項保護性、實用性和美觀性的工作。傳統民居建筑的裝修主要表現在外墻和內隔墻兩方面。
外墻包括山墻、后檐墻及朝向庭院的前檐墻。傳統民居宅舍的前檐墻大部分為木制,具有靈活多變的形制,采光及出入的門窗種類十分多樣,是造型藝術處理的重點。
山墻和檐墻均為在木結構基礎上的圍護墻,建筑材料都以天然的石、土和經烤制的磚為主。不同的材料運用和搭配、不同砌筑方法和細部處理、不同的顏色選擇等都為傳統民居宅舍增添了誘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