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914字
- 2021-03-04 18:06:03
鄧寶珊
王勁
鄧寶珊,名瑜,甘肅天水人,生于1894年11月10日(清光緒二十年十月十三日)。父親鄧尚賢原是一名窮書生,后改習商。鄧寶珊童年讀了幾年私塾,十三歲時父母先后去世,生活貧困,即輟學到蘭州謀生,在一家制造水煙的煙房當學徒約一年半。時值湖北新軍標統楊纘緒部調駐新疆伊犁,途經蘭州招募新兵,鄧報名應募入伍,旋被提升為司書。他業余拜師,發奮讀書,打下了自學的基礎。后來戎馬之間不廢讀書,被人稱為“儒將”。
1910年,鄧寶珊經新軍協統部書記官金伯韜(鄧的同鄉)介紹,與伊犁同盟會負責人馮特民相識,于7月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在新疆,11月28日發生了迪化(今烏魯木齊)起義,因準備倉促旋遭失敗。1912年1月7日,伊犁革命黨人發動新軍起義,推馮特民、李輔黃等為指揮。時已升任署協統的楊纘緒這時也參加起義。鄧寶珊當時在李輔黃率領下,參加了攻占清政府伊犁將軍署和副都統署所在地惠遠城的戰斗。起義部隊很快控制了整個伊犁地區的局面,1月10日正式組成新伊大都督府,宣布“五族共和”。2月初,鄧又隨楊纘緒所率部隊開往伊犁以東,在精河、沙泉子一帶與清軍激戰,戰斗中指揮不幸陣亡,鄧寶珊挺身而出代理指揮,堅守住了陣地。接著他又率隊繞道包抄敵左翼后路,終將敵軍一舉擊潰。此役結束,鄧因作戰英勇和獻策奏功受到嘉獎,被送到將弁學堂學習。
新疆光復后,原清政府鎮迪道兼提法使楊增新在袁世凱支持下控制了新疆軍政大權。1913年,楊增新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大肆捕殺革命黨人,鄧寶珊亦在被通緝之列。鄧潛往寧遠的俄國領事館,取得護照,假道西伯利亞,繞經東北、京津等地返回甘肅故里。
1914年鄧寶珊前往陜西,與同盟會會員劉藹如等人相聚于華山,組成“共學團”,結識了孫岳、何遂、續西峰、李岐山、續范亭、井勿幕、劉守中、胡景翼等人。他們以“講學”為名,共同策劃驅逐陜西將軍陸建章、討伐袁世凱的行動,時人稱之為“華山聚義”。袁世凱稱帝后,“華山聚義”的成員組織了護國隊伍,一度進攻山西,遭到失敗。1916年5月陜南鎮守使陳樹藩宣布獨立,取代陸建章就任陜西督軍,鄧寶珊在陳部胡景翼團為連長。6月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為總理,掌握大權,陳樹藩投靠段祺瑞,陜西進步力量又發動“反段倒陳”運動。1917年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后,陜西民黨起而響應。9月,于右任受孫中山之命建立靖國軍,與陳樹藩相對抗。靖國軍分為六路,鄧寶珊隸屬胡景翼第四路之下。
1921年11月,胡景翼部接受北京政府的改編,為陜西陸軍暫編第一師,鄧寶珊任該師岳維峻旅第二團團長。鄧對胡接受改編是不贊成的,1922年3、4月間,他曾派人向孫中山反映陜西靖國軍情況。孫中山致函鄧寶珊,批評胡的行動是“受奸人蒙蔽”,希望鄧“堅持初志,百折不撓”,為在中國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而奮斗。
同年4月直奉之戰爆發,胡景翼奉命出潼關攻打與奉系有聯系的河南軍閥趙倜。6月,鄧寶珊以前敵總指揮名義指揮李紀才、弓富魁兩個團大破趙倜軍。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起,馮玉祥、胡景翼、孫岳密謀共討曹錕、吳佩孚,鄧寶珊為胡景翼聯絡馮玉祥、孫岳。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成立“國民軍”,接著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國是;與此同時,經李大釗介紹,并依據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馮要求蘇聯顧問團與共產黨人幫助訓練國民軍。鄧寶珊對此皆極表贊成。這時他任國民軍二軍七師師長。
1925年初,胡景翼到河南任督辦,任命鄧寶珊為右翼總指揮,率李虎臣、蔣世杰兩師在河南擊潰陜西督軍劉鎮華之憨玉琨部。此后,鄧在駐地陜縣開辦軍官傳習所,以共產黨員胡重差為所長,共產黨員葛霽云到部擔任秘書長,另外聘用了三位蘇聯顧問。不久,奉系與國民軍之間發生矛盾。8月,鄧寶珊部北上與奉軍作戰,占保定,經滄州,直抵天津附近。12月初,鄧參加國民軍二、三軍會戰天津之役,任總指揮。鄧于12月13日在馬廠附近領銜發表通電,主張“召集真正代表民眾之國民會議,由國民會議組織國民政府,對內謀全國之統一,對外謀國際之平等”。鄧率國民軍二軍七師及史可軒的二師二旅,并高桂滋一個團,會同國民軍三軍一部,攻占了馬廠,迫使奉系李景林放棄天津,由海路逃往山東。在激戰中,鄧亦負傷。戰后,孫岳被任命為直隸軍務督辦,鄧為幫辦。
1926年春,直奉軍閥聯合進攻國民軍,國民軍次第放棄開封、鄭州、天津、北京等地,退往西北。由岳維峻統率的國民二軍,在河南被吳佩孚軍戰敗,潰退陜西。鄧寶珊間道返回陜西,在三原收集、整頓了二軍余部。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宣布響應廣東北伐軍。鄧寶珊與國民軍其他將領通電擁馮,并表示與國民黨結合為一。國民軍采納了李大釗來函建議的“進軍西北,解西安圍,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主張
,揮師入陜。馮玉祥任命孫良誠為國民軍聯軍援陜總指揮,鄧寶珊為副總指揮。鄧在乾縣開辦軍官教導隊,聘請鄧小平等共產黨人為政治教官,對學員進行革命教育。10月下旬,援陜部隊將領在乾縣召開軍事會議,鄧建議以迂回戰術切斷劉鎮華軍退路。結果劉軍在內外夾擊下潰敗,被圍八個月的西安于11月27日解圍。
1927年1月,“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部”在西安成立。這是一個國共合作性質的戰時臨時軍事政府,于右任任總司令,鄧寶珊任副總司令。“駐陜總部”創辦了兩所干部學校,即中山軍事學校和中山學院,均以共產黨人為學校領導。鄧寶珊對當時在陜西工作的共產黨人始終予以積極合作和支持,與國民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后,馮玉祥所部由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出師潼關策應武漢方面繼續北伐。鄧寶珊時為第二集團軍第五軍軍長,屬岳維峻指揮的南路軍。第二集團軍經商洛、荊紫關,于5月底到達河南。6月21日,馮玉祥與蔣介石在徐州會談后聯合發表通電反共,岳維峻率南路軍也投靠了蔣介石。鄧寶珊無意投蔣,率部撤至駐馬店。后迫于形勢,不得不離開部隊往上海暫住,并于此時由楊明軒引見結識了周恩來。鄧寶珊同許多共產黨人保持了友誼,對遭受迫害的共產黨員與進步人士熱心予以掩護和幫助。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4月,鄧寶珊應馮玉祥之邀回河南,被派往許昌協助樊鐘秀的第八方面軍對蔣作戰。樊于作戰中被蔣軍飛機炸死,鄧接任總司令。10月,馮、閻討蔣失敗,第八方面軍師長焦文典投蔣,挾持鄧寶珊由許昌南行,準備押解給蔣介石。鄧于途中尋機脫身,11月抵上海住法租界,聲言隱退,秘密從事反蔣活動。國民黨特務曾勾結租界巡捕房將鄧逮捕,擬引渡解往南京,后經友人保釋出獄。
“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鄧寶珊于1932年3月出任西安綏靖公署駐甘行署主任。當時甘肅地方武裝林立,各據一方,就地征斂;加之數年間兵連禍結,災害頻繁,民生凋敝。鄧與甘肅省主席邵力子協力整頓省政,不擴一兵,專務安民,任續范亭為參謀長,王新令為秘書長,悉力整編省內武裝,協調與鄰省關系,爭取和平環境,以利百姓養息。1933年4月邵力子調任陜西省主席,鄧寶珊代理甘肅省主席一年多,繼續穩定各派力量,安撫流亡。1934年,駐甘行署撤銷,鄧改任陸軍新編第一軍軍長。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鄧寶珊由衷擁護,奔走晉冀魯三省,會晤閻錫山、宋哲元、韓復榘等人,懇勸他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又到西安與楊虎城、張學良進行了晤談。紅軍長征經過甘肅境域時,鄧對蔣介石堵截紅軍的命令消極敷衍,新一軍所部始終未與紅軍接火。
1937年抗戰軍興,鄧寶珊馳赴前線,始任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兼新一軍軍長,旋改任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駐陜西榆林,直至抗戰勝利。整個抗戰時期,鄧與延安往還頻繁。在蔣介石發動的歷次反共高潮中,鄧均表示沉默。其間他還數次到延安,與毛澤東、朱德、賀龍等晤談。1943年3月,蔣介石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6月,鄧寶珊奉蔣電召去重慶。經過延安時,毛澤東與鄧晤談,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民主團結,把抗戰進行到底的決心,希望鄧給予合作。7月,鄧經過西安時遇周恩來,又進行了晤談。鄧到重慶,看到國民黨內反共聲浪甚囂塵上,深感憂慮,在最后一次見蔣時直率進言:“我愿把領袖擁護成華盛頓,不愿把領袖擁護成拿破侖。”鄧返回榆林再經過延安時,毛澤東等對他此行爭取國內和平民主的努力,至為贊揚。1944年12月22日,毛澤東在致鄧信中又說:“去年時局轉換,先生盡了大力,我們不會忘記。八年抗戰,先生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
1946年2月,鄧寶珊參加了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后,即住在三原家中,表示不愿再去榆林,以避免卷入內戰漩渦。后在胡宗南再三催促下返回。鄧到榆林后,相繼發生一系列事件:所部曹又參旅在三邊起義,陜北保安副總指揮官胡景鐸在橫山起義,二十二軍李含芳團在高家堡被解放軍殲滅。鑒于榆林的戰略地位,胡宗南調整編二十八旅徐保部兩個團于1947年4月空運榆林;同時在榆林軍隊中安插了眾多的特務,對鄧進行監視和控制。同年夏,劉紹庭攜朱德及續范亭的信至榆林見鄧,要鄧當機立斷舉行起義。鄧復信表示:“只要有機會,決當為人民革命事業盡一番力。”
1948年8月,時已任“華北剿匪總司令”的傅作義邀鄧寶珊以“副總司令”的名義駐包頭,舒彼后顧之憂。北平和平解放談判中,為了及早達成協議,傅作義于12月下旬派董其武到綏遠陜壩接鄧到北平主持會談。1949年1月13日,鄧代表傅作義至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指揮部談判。經過五天的協商,終于達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鄧全權代表傅作義在協議上簽了字。當時北平的一家報紙稱鄧為“北平和平解放的一把鑰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寶珊歷任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三、四屆常委,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56年當選為民革中央副主席。
1968年11月27日,鄧寶珊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