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156字
- 2021-03-04 18:06:04
鄧初民
江紹貞
鄧初民,原名經喜,字昌權,1889年10月20日(清光緒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湖北石首縣。祖父為佃農,父親教村塾兼行中醫(yī)。
鄧初民五歲時就在他父親的私塾里受啟蒙教育。他對古代歷史故事很感興趣,仰慕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獻身精神,投考石首縣高等小學時,便改名希禹。辛亥革命前他入荊南中學讀書,耳聞目睹窮苦農民的悲慘遭遇,產生了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并和同學們一起宣傳同盟會的綱領。
1911年武昌起義后,鄧初民“曾得到一時的振奮,認為國家可望從此好起來”,便離鄉(xiāng)到武漢,考入由宋教仁任校長的江漢大學。他接觸到社會發(fā)展史的書籍,“很希望做一個無階級無剝削社會的人”
,便又改名初民。
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于上海,江漢大學停辦,鄧初民于5月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法政大學,攻讀法律。同時往帝國大學聽河上肇講授《資本論》,并閱讀《共產黨宣言》等書籍,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學說。1915年,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了中國留日學生總會,開展反袁斗爭。鄧初民擔任總會評議會會長,兼任會刊《民彝》的編輯。
1917年,鄧初民由日本畢業(yè)回國到武漢,目睹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自己連工作也找不到,在苦悶彷徨中回到石首老家。1919年6月,應友人的邀請去太原法政專門學校教書。到太原后,教職因故未成,他在進退維谷之中寫了一篇《旅晉一星期有感》的短文,發(fā)表在《山西日報》上。山西督軍閻錫山看上了他的文采,留他在督軍署擔任秘書為其草擬《山西政治綱要》等文告。1922年,鄧到進山中學任教。此時,五四運動后的新文化運動已進入新的階段,他閱讀了《新青年》、《向導》、《中國青年》等刊物,思想大為開闊,與幾位老師合辦工人夜校,并與張友漁等創(chuàng)辦《新覺路》雜志,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怎樣改造中國》一文,從社會發(fā)展史的角度論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后,鄧初民離晉到漢,受聘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教務長,由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的負責人董必武介紹加入國民黨。1925年,鄧當選為省黨部執(zhí)行委員會常委,以后又兼任湖北省黨部青年部長及宣傳部長,在宣傳新三民主義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鄧初民擔任湖北省臨時政務委員會(后改為省政府)委員,先后在湖北黨務訓練班、文官養(yǎng)成所以及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課,還參加當?shù)氐拿癖娺\動。他還與孔文軒等為湖北省臨時政務委員會擬訂了《懲治土豪劣紳暫行條例》和《審判土豪劣紳暫行條例》,并擔任審判委員會審判長,親自審處了一些土豪劣紳。
北伐軍攻克南昌不久,鄧初民率湖北各界慰問江西軍民代表團前往南昌,在蔣介石主持的招待會上呼吁團結對敵,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進行到底。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后,汪精衛(wèi)也于7月在武漢實行“分共”。鄧初民的省府委員職務被解除,他在武漢難以立足,于年底到上海。
鄧初民到上海不久,便和李達、許德珩、黃松齡等取得聯(lián)系。隨后,他參加章伯鈞等建立的中華革命黨,被選進中央領導機構(1929年退出)。1928年和李達等創(chuàng)辦《雙十》月刊。1930年與李一氓等發(fā)起成立中國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并擔任主席。通過出版刊物、組織讀書會、社會科學研究小組等活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團結廣大進步知識分子。在此期間,鄧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研究馬列主義政治學和哲學。1928年出版《政治科學大綱》,1932年出版《政治學》。
鄧初民在滬期間,還先后在暨南大學、上海藝術大學、中國公學等校任教。“九一八”事變后,鄧初民到處演講,喚起民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反對蔣介石“先安內后攘外”的方針,遭到國民黨當局的忌恨。1933年暑假,他被暨南大學解聘后,到廣州任教于中山大學。他仍然利用講壇及其他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fā)展學說和全民抗日的主張。1935年響應“一二九”運動,與愛國學生一起參加示威游行,支持中大學生組織“抗日救國會”,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jiān)視,被迫離穗到香港暫避。
1936年2月,鄧初民任教于廣西大學。6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派他往山西,動員閻錫山參與支持兩廣事變,閻未作肯定的回答。鄧返回廣西時,李宗仁、白崇禧已與蔣介石妥協(xié)。1937年,廣西大學停止了他的教職。正當他處境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張云逸與他取得聯(lián)系,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使他明確了前進的方向。
1937年9月,鄧初民離開廣西到武漢,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他聯(lián)絡孔庚、馬哲民、孟憲章等幾位友人,創(chuàng)辦《民族戰(zhàn)線》周刊。1938年1月和共產黨員黃松齡等組織湖北戰(zhàn)時鄉(xiāng)村工作促進會,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2月到沙市,任朝陽學院(原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系主任,數(shù)月后隨朝陽學院遷往成都。他與馬哲民、黃松齡用“鄧馬黃”筆名合寫文章,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亡方針和根據地的民主政治,揭露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黑暗。一時,“鄧馬黃”之文在成都很有影響。中共川康特委軍委委員車耀先對他們的活動給予有力的支持和幫助。經車的安排,鄧初民還對川康地方將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人做了大量團結抗日的工作。在成都期間,他以自己的教案為基礎,撰寫了《社會史簡明教程》一書(1940年11月生活書店出版)。1940年春,車耀先等被捕,鄧被迫離開成都到重慶。
1941年,鄧初民與王昆侖、許寶駒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革命同盟,還加入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后,他是積極活動者之一。1944年10月,民主政團同盟改稱中國民主同盟,他以個人身份加入,被選為中央委員。
抗戰(zhàn)勝利后,毛澤東到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時,鄧初民受到毛澤東兩次接見。1946年1月,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重慶召開,他以顧問的身份參加民盟代表團的工作,并與文化界進步人士成立了政治協(xié)商會議陪都文化界協(xié)進會,被推為理事。較場口事件發(fā)生后,他和文化界人士一百五十余人簽名發(fā)表了《告全國人民書》,揭露國民黨當局破壞民主運動的行徑。國民黨特務于7月間公然在昆明殺害了李公樸、聞一多,并放出消息,要在上海暗殺沈鈞儒、陶行知,在重慶暗殺鄧初民。他聽到這個消息,毫不畏縮,毅然在重慶參加籌備和出席李、聞追悼大會,并在大會上演說,嚴厲譴責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
鄧初民在重慶的幾年中,擔任民盟重慶市支部機關報《民主星期刊》和《唯民周刊》的主編,進行反內戰(zhàn)、反獨裁、爭民主等方面的宣傳。并經常給《新華日報》寫文章。他還撰寫了《民主的理論和實踐》、《世界民主運動新趨勢》等著作,提出“新型的民主政治”的論點。
1947年1月,鄧初民因參加民盟二中全會到了上海。在紀念“一二八”十五周年的群眾大會上,他慷慨激昂地發(fā)表反內戰(zhàn)演說,田漢當場賦詩,把他喻作“鐵人”。他還深入到永安公司、勸工大樓以及一些大學,向職工、學生發(fā)表演說。2月,蔣介石限令中共駐上海、南京代表團撤走,白色恐怖籠罩滬寧。鄧初民于3月中旬出走香港。
鄧初民到港后,任教于達德學院。同年10月民盟被國民黨當局宣布為“非法團體”,總部解散,許多領導人先后到港。鄧積極參加沈鈞儒等人在香港重建民盟領導機構的活動,出席了1948年1月在港召開的民盟三中全會。與此同時,他還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籌建工作,并當選為民革中央常委。5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政協(xié),商討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鄧與在港的愛國民主人士通電擁護,中共中央立即回電表示歡迎。是年底,鄧離開香港前往東北解放區(qū)。他慶幸“一個嶄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就要開始了”。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鄧初民由沈陽到北平。4月往布拉格出席第一屆世界和平大會,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鄧初民先后擔任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山西大學校長、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政治學會名譽會長以及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務。他還先后寫了《階級·階級斗爭概論》、《怎樣培養(yǎng)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等著作。1962年,他以73歲的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1年2月4日,鄧初民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