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丁惟汾

婁獻閣

丁惟汾,字鼎丞,晚號詁雅堂主人。祖籍江蘇省海州(今屬連云港市),1874年11月6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生于山東省日照縣濤雒鎮。丁家遷至日照已有很久的歷史,且為當地望族。其父丁以此,字竹筠,為清末名儒,有《毛詩正韻》、《爾雅聲類》等書行世。

丁惟汾幼年在家課讀,聽父講論,專心音韻,而厭棄帖括。后入保定師范學堂學習。1904年赴日本留學,入明治大學法學系。因受進步思想影響,經張繼介紹,于1905年10月加入中國同盟會。留日期間,曾與蔣衍升等在東京創辦《晨鐘》周刊,宣傳反滿復漢等革命主張。丁不善言詞,但肯實干,為孫中山、黃興所器重。1907年春,同盟會山東分會會長徐鏡心離日,分會長一職即由丁繼任。

1908年丁惟汾曾回山東,聯絡本省同人先后在濟南、煙臺、青島等地設山左、東華、震旦各公學,以學校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所招學員均入同盟會,引起當局的注意,學校相繼遭破壞。1911年春留日學生發起軍國民會,準備大舉,總會設上海,丁亦返魯組織分會,同年10月武昌首義后,山東立即響應。丁惟汾與謝鴻燾等密商,迅速在省垣濟南改組各界聯合保安會,同時發動當地駐軍第五鎮官兵參加,推舉山東巡撫孫寶琦為都督,于11月13日宣布獨立。但袁世凱得訊即派其爪牙張廣建、吳炳湘至濟南,串通孫寶琦及第五鎮協統張樹元取消獨立,并對革命進行鎮壓,黨人逃往各地繼續活動,丁則南下請援。同年12月12日煙臺起義,舉舞鳳兵艦艦長王傳炯為司令,而王暗結袁世凱,妄想把黨人一網打盡。丁在上海與黃興、陳其美晤商,陳急派滬軍三千,以劉基炎統帥北上;南京政府并委胡瑛為山東都督,因胡一時不能成行,乃由杜潛代理都督領兵先行,迫使王傳炯慌忙逃竄。

1912年丁惟汾任山東省議會議員兼法政專門學校校長,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后,他被選為山東省黨部理事。1913年4月,第一屆國會在北京開幕,他作為山東省籍議員,出席會議。時袁世凱實行獨裁統治,唆使心腹暗殺宋教仁,不經國會同意擅簽善后大借款合同,無理罷免江西省都督李烈鈞等,引起國會議員的不滿,丁等曾在議會提出質問書。“二次革命”失敗,袁于同年11月4日下令解散國民黨,追繳國民黨籍議員證書,并有加害丁之意。丁早有警覺,事前已出京,再度赴日,旋返回山東,在家鄉以農耕為韜晦之計。1915年袁世凱帝制活動日熾,8月籌安會起,不久丁潛赴上海,翌年春與十七省議員通電討袁。旋返山東,助居正在濰縣、周村分途發難,積極參加護國運動。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國會恢復,丁惟汾抵北京出席會議。1917年7月,孫中山在南方高舉護法旗幟,9月1日丁南下廣州參加非常國會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軍政府大元帥。次年孫受西南軍閥排擠辭職赴滬,丁奉命留粵。1919年春應孫中山之召至上海。丁在滬發行《北方周刊》,聯絡各地青年。余暇從事聲韻及經學研究,同年草成《毛詩韻例》、《箕裘錄》各若干卷。1920年秋,孫中山回粵重整軍政府,丁隨孫至廣州,出席國會非常會議,于1921年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時孫決心出師北伐,派丁赴上海聯絡北方黨員,并兼國民黨山東支部長,以備接應北伐軍。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后,丁惟汾竭力贊助孫中山討陳,曾列名旅滬各省同志討陳宣言。孫接受失敗教訓,重新整頓國民黨,同年9月指定丁等九人為規劃改進方略起草委員,但因舊國會再次復會,他前往北京出席會議,未能始終其起草工作。1923年1月,孫中山任命丁為國民黨本部參議。同年夏,為反對直系軍閥逼迫黎元洪離職和醞釀賄選總統,丁與王樂平、覃振等21人在天津發表離京宣言,聲討曹錕違法丑行,旋赴上海,百多名議員先后抵滬。在滬丁曾出席中央干部會議,商討國民黨改組問題。同年冬,他奉孫中山命在北京設國民黨北方執行部(后改為北京執行部,仍由丁負責主持),秘密開展工作,并于青島創辦膠澳中學,以培養青年。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丁惟汾被推為黨章審查委員會委員,并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2月又被任命為大本營參議,9月曾出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參與討論北伐大計。同年10月下旬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丁正在北方,不久鑒于馮已擁段祺瑞為大元帥,曾電勸孫中山緩來北京,因段派毫無誠意,想用釜底抽薪之計使西南各省脫離孫。迨孫抱病北來抵天津后,丁與隨侍孫留津的汪精衛、邵元沖等舉行會議,討論并決定北方局勢及應付對策。12月底孫中山入北京,病勢加劇,遂成立國民黨臨時政治委員會處理有關問題,丁亦為參與者之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不幸逝世,丁即在政治會議上提議:每屆集會必須宣讀孫之遺囑,以示不忘與警惕,被采納。此后他仍留北京,對西山會議派頗有同情,但并未參加活動。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丁惟汾出席會議并為主席團成員之一,會上再次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后復返北京。自北伐開始參加國民黨中央工作,同年7月丁被補選為候補中央常委,并任青年部部長兼政治會議委員。10月廣州中山大學實行委員制,他是委員之一。稍后國民黨內發生遷都之爭,1927年1月國民政府明令以武漢為首都,而蔣介石操縱滯留南昌的張靜江、丁惟汾等舉行中央政治會議,決定中央黨部、國民政府暫駐南昌。3月他雖赴武漢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改選結果失去中央常委、青年部長等職。旋離武漢去九江,并追隨蔣介石到南京,暗中策劃“清黨”反共活動。“四一二”政變寧漢分裂,丁復任寧方中央常委、青年部長,一度改任宣傳部長,同時兼任中央政治會議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中央黨務學校校務委員及訓育主任。同年9月寧、漢、滬(西山會議派)三方合流組成中央特別委員會,他被推為國民政府委員。不久特委會解體,于1928年2月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丁再次當選為中央常委和國民政府委員,后又被任命為中央訓練部部長、山東省政府委員。

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仍選丁惟汾任中央執行委員,但他已萌退意,同年中央黨務學校改名中央政治學校,丁繼續任校務委員,并兼教育長,曾主持校政。1931年短時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有《齊東語》一文發表。同年12月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至1935年末去職。此后專心從事著述,1936年復有《毛詩雙聲通轉韻徵》一文發表。同期他請得“中央”同意明令褒揚山東革命先烈,并成立山東烈士公葬籌備委員會,建烈士公墓于濟南千佛山。同時組成山東革命黨史編纂委員會,自任主編,著手編撰《山東革命黨史稿》,從1933年開始,到1937年完成初稿,后經其追隨者王仲裕集資交由銘華制版印刷公司影印出版。全書共20卷。

丁惟汾與蔣介石關系密切,1936年西安事變時,丁感情用事,力主討伐張學良、楊虎城。1937年“七七”抗戰開始,他正在山東掃墓,立即返回南京,后隨國民黨政府入川,住重慶近郊,被任為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兼中央撫恤委員會主任委員。1945年抗戰勝利后丁重返南京舊居,1946年11月出席“制憲國大”,參與所謂制憲活動,不久出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同時任國民黨本部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不久辭去)等。1948年秋前往臺灣,仍任監察委員,繼續從事著述。丁惟汾晚年患有腎病,1951年曾去日本治療,1954年1月病發,醫治無效,于5月12日卒于臺北,終年八十歲。

丁惟汾在學術上繼承父業,用心于樸學及經學達六十余年,曾與章太炎、劉師培、黃侃相互切磋,有一定造詣,被章譽為“研經懷孔壁,論韻識齊東”章太炎贈丁惟汾詩句,見屈萬里:《章太炎贈丁鼎丞先生詩卷后記》,臺北《傳記文學》第23卷,第4期,第54頁。。丁善古韻古讀,“任舉一字,即知其古隸何部,讀何音”王獻唐:《詁雅堂主治學記》,見丁惟汾《毛詩韻聿》,齊魯書社1984年印行,第1—6頁。。他對古韻部類認真加以考訂,合各家之言審慎定其音讀,重新進行分合,初分22部,后減為17部。又辨析支、脂、之三韻,使其一一廓清分界,添補了以往分類的不足。丁尤精《毛詩》、《爾雅》、《方言》諸書,多所創獲。前人(包括其父)讀詩分韻詳者定為73例,他曾增介錯韻、遞轉韻、連續遞轉韻、交錯韻、交錯轉韻、雙聲通讀韻等6例,使毛詩韻讀更加完備。他還用俚語作為探求古代經傳文字的工具,也就是“以方言上溯古讀,以古語下通今語”屈萬里:《丁鼎丞先生對于學術之貢獻》,見朱傳譽主編《丁惟汾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6頁。, “為訓釋古籍者,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俚語證古》出版說明”,丁惟汾著《俚語證古》,齊魯書社1983年版。。丁成書上百萬言,生前已定稿的主要有《毛詩韻聿》、《詩毛氏傳解故》、《爾雅釋名》、《爾雅古音表》、《方言譯》、《俚語證古》等,后以《詁雅堂叢著六種》出版。尚有《詁雅堂讀左筆記》、《詁雅堂讀〈國語〉筆記》、《詁雅堂讀孟筆記》、《詁雅堂讀荀筆記》、《詁雅堂讀莊筆記》、《〈釋名〉譯證》等,是他去世后由他人代為整理成冊者,未印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浙江省| 鹤壁市| 图木舒克市| 高雄县| 岳普湖县| 宜兰县| 陕西省| 思南县| 弋阳县| 和静县| 仪陇县| 云霄县| 彰化市| 元氏县| 瑞昌市| 肥西县| 盐边县| 大安市| 锦屏县| 喀喇| 同心县| 金阳县| 芒康县| 保定市| 辰溪县| 永德县| 岳阳市| 六安市| 茂名市| 德清县| 霍林郭勒市| 沁阳市| 仁寿县| 湘潭县| 广汉市| 和田县| 班玛县| 罗平县| 即墨市|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