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4263字
- 2021-03-04 18:06:06
丁默邨
朱佩禧
丁默邨,原名丁聚川,又名勒生、時政、竹倩。1901年生于湖南常德市大高山街。其父略通文墨,以縫紉為生,兼裱字畫,家道小康。丁幼時就讀省立第二師范附屬小學,畢業后未能考入中學。時值五四運動,丁默邨只身來到上海,通過學生會開始參與政治。1921年秋,在上海受施存統賞識,參與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活動。
1922年春,丁默邨持團組織介紹信回長沙,與中共湖南支部取得聯系后,被派往常德省立二師組建團組織。他首先邀請蔣希清、嚴正誼等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此后又籌建常德團組織,丁默邨自任組長。1922年6月,團員發展到三十五人,小組擴大成社會主義青年團“常德地方執行委員會”,1922年10月13日,丁默邨擔任團書記。1923年4月,團“常德地方執行委員會”改選,丁默邨失去書記一職,為此憤憤不平,后出走到上海。1924年加入國民黨。
1924年,丁默邨擔任廣東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訓練工作,后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政治部主任秘書、漢口特別市政府處長、參事。1930年,轉任特工,表面是明光中學校長,實際上直接領導一個直屬情報小組,出版《社會新聞》,攻擊共產黨人和汪精衛。1934年,受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舉薦,擔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本部秘書兼第三處(即郵電檢查)處長,陳立夫任局長,丁當時地位與戴笠(二處處長)、徐恩曾(一處處長)并駕齊驅。
1938年8月第三處被撤并,原綜合性之調查統計局裁撤,該局第一處改組為日后之中統局,第二處改為日后之軍統局。在中統與軍統分離過程中,丁默邨未獲新工作,僅在“軍委會”中掛了個少將參議的空銜,氣惱之下,1938年秋,以“治病”為借口赴香港。1938年底由香港逃往上海日占區投奔日偽。1939年1月,丁默邨參加了李士群組織的特務機構。1939年2月,日本大本營特務部長土原肥賢二為撲滅上海抗日力量——“藍衣社”及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表示要組織一支特工隊伍,丁默邨豐富的特工經驗被日本人選中,與李士群合作組建“特工總部”。
1939年3月,“特工總部”搬到滬西地區的極司菲爾路(現萬航渡路)七十六號。土肥原賢二及大本營陸軍部軍務課長影佐禎昭派晴氣慶胤
給予指導,由大本營參謀總長下達《援助丁默邨一派特務工作的訓令》。“特工總部”逮捕和殺戮重慶方面愛國同志,是壓制民眾組織的抗日活動的日偽秘密機關,其中住有大量日本憲兵和警察。警衛總隊長由李士群的親信吳士寶擔任。日本人每月給丁默邨三十萬法幣,因此他仍然直接受日本憲兵指揮
。1939年8月,汪偽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丁默邨被推選為偽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特工總部主任,李士群任副主任。丁與汪精衛合流,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志士。七十六號有“魔窟”之稱號,丁默邨被國人稱為“丁屠夫”。
1939年8月,中統陳立夫派趙冰谷到上海,勸說丁默邨向中央輸誠不成功,趙冰谷反被李士群扣留,兩個月后被放回重慶。1939年底,國民黨中統為了暗殺丁默邨,派出女間諜鄭蘋如,實施“美人計”。第一次行動,鄭蘋如引丁默邨到她家做客,并安排狙擊手等候。丁突然改變主意,掉頭離去。第二次行動,鄭引丁到預先已埋伏好殺手的上海靜安寺路戈登路口西伯利亞皮貨店。不料被丁默邨看出破綻,乘車逃脫。第三次,鄭蘋如不甘心失敗,驅車到七十六號,被丁的親信扣押,后被殺害。1939年,上海因租界關系,前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仍然執行國民政府法令,拒絕參加汪偽的“和平運動”,汪偽特工總部殺害了該院刑庭庭長郁華和錢鴻業等國民黨法院職員,“殺雞儆猴”,以示警戒,而與擔任副主任的丁默邨脫不了關系
。1940年1月,周佛海和丁默邨談特務發展問題,認為目前缺乏者不在經濟而在人才;局面日益發展,人才更不敷支配。丁默邨向周佛海提議江北各路司令人選
。1月27日,汪精衛、梅思平和周佛海商組“國民政府還都籌備委員會”,丁默邨作為十一個委員之一,擔任運輸組組長
。
1940年2月,丁默邨和李士群兩人圍繞人事任命問題矛盾重重,關系極不融洽,最后矛盾爆發在警政部長的任命上。1939年12月30日,汪精衛與日本梅機關簽訂了《關于中日新關系調整協定書》,其中《秘密諒解事項》第一條規定:在汪偽政權成立后,偽維新政府將予取消,但主要人物的面子和地位,須加以考慮。汪精衛、周佛海內定由丁默邨擔任偽警政部長,李士群任次長。李士群立即找到周佛海,公開反對丁默邨任警政部長,自己要求任該職務。后來周佛海提議,警察和特務分開管理,特務由他直接負責,丁默邨表示同意,可是李士群不同意。其中日本的晴氣慶胤和塚本支持李士群,最后汪精衛無奈之下,由周佛海任警政部部長,鄧祖禹任常務次長,李士群任政務次長,丁默邨另行安排,至此埋下了周佛海和李士群、丁默邨和李士群的矛盾的隱患。1940年3月,丁默邨任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偽軍事委員會委員、偽行政院社會部部長,掌管社會福利工作。1940年12月28日,周佛海將警政部事務移交給李士群。
丁默邨與周佛海是湖南同鄉,與中統關系密切,面對李士群與丁默邨的矛盾,周佛海常常找丁默邨談話,希望社會部與特工總部緊密合作。1940年12月1日,周佛海告誡丁默邨,以氣量寬宏……第一須泯除所謂改組派及CC之畛域,第二CC之中尤不宜分門立戶等。實際上,周佛海是站在丁默邨一邊,對于李士群則很不滿。“默邨對余(周佛海)忠實,余非不知,惟因器小多疑,致同志中對渠(丁默邨)不諒解者極多,如聽其自然,實對默邨不住。”“晚士群來談問題甚多,覺其政治上認識不清;就明大義、識大體一點觀之,尚覺不夠,殊為憾事。”丁默邨和李士群的摩擦,離不開日本特工的支持,其中川本芳太郎支持丁,晴氣慶胤支持李,而影佐禎昭苦于應付兩人的爭執。1941年李士群當上了汪偽清鄉委員會秘書長、“剿共救國特工總部”負責人和偽江蘇省省長等要職,周佛海接到軍統的除奸令,制定了利用日本人除掉李士群的計劃。由周佛海主持,丁默邨從旁協助,華中憲兵司令部特科科長岡村少佐幫忙,1943年9月6日毒殺了李士群。
1940年夏和1941年夏,丁默邨先后在南京成立社會事業協會和農村福利協會,進行社會和農村福利工作,救濟貧民和難民的生活,調查民運情形。1941年2月1日,丁默邨出席南京的偽東亞聯盟總會創立會,并擔任社會福利委員會主任委員。此時上海工潮不斷、租界華董改選、上海總商會改選,問題層出,影佐禎昭對丁默邨漸感不滿,下令停止川本芳太郎與丁的聯系。1941年8月,丁默邨擔任社會運動指導委員會常委,周佛海任委員長。1941年9月,調任偽交通部部長,任職期內,收回了一些鐵道、輪船、航空等日方公司,保全郵局,維持通郵通匯,改進公路、革除交通行業的腐敗。
1942年夏,趙冰谷再次來上海,與丁默邨聯絡。丁默邨在1942年1月給重慶政府寫了自首書,開始向重慶靠攏。之后,丁默邨受陳立夫指示,離間汪精衛和李士群、汪精衛和日本人的關系。1943年、1944年陸續派趙冰谷來上海,要求丁默邨和周佛海掩護協助,在南京、上海設立電臺,以與中統局聯絡、提供情報之用。
1943年2月,丁默邨改任偽社會福利部部長。任內發表《歲首感言》一文,主張惟有大東亞戰爭勝利,東亞民族才得解放,夸大日寇戰功,鼓吹整軍建軍,加緊訓練青年等通敵行為暴露無遺,成為日后罪證。1943年5月1日,丁默邨和南京市長周雪昌為救濟華北四省災荒,在南京聯歡社召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各省代表等商討并組織華北急救會,決定在蘇州、上海、杭州、蚌埠及其他各重要地區設辦事處。在運輸賑災用品方面,要求日本各駐華機關給予協助
。5月19日,丁默邨呼吁上海各界盡力籌賑,通過京戲大會串、足球義賽和跑馬義賽來籌募款項,并向上海市民提倡“節約”和“救災”
。6月,丁默邨對《申報》上“節宴公約”表示贊成,并發表“簡單樸實為榮,奢侈虛靡為辱”等談話
。擔任社會福利部長后,丁默邨在新國民運動公務人員及青少年團暑期集訓營上,發表了《戰時社會政策》,認為戰時社會政策重要,設立社會部,由政府和民間分別舉辦社會福利事業,提出“民間之力,造福民間”、“地方之力,造福地方”
。后在《申報》上發表了《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
。
1944年12月27日,汪精衛死亡,汪偽政府人事大調整。1945年1月,丁默邨擔任汪偽國防會議秘書長兼任偽政治保衛部副總監,其中總監由國防最高會議主席陳公博擔任,副主席由周佛海擔任。
1945年5月底,丁默邨調任偽浙江省省長兼黨部主任委員,偽杭州綏靖主任及偽浙江省保安司令等職。他擔任“浙江省省長”后,取消了清鄉機構,分期分區取消了浙江各區的封鎖線,撤除了所有各地封鎖用的竹籬笆;統制物資,組織物資運銷管理處,把民財供給日軍。在杭州市各城門,夏季每日6時即行鎖閉,丁默邨改杭州市城門關閉為8時,入西湖游覽者展至夜間11時,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市民。另外,平抑物價,原來杭州米價漲至每石偽幣九十萬以至百萬元,丁默邨到浙江后,設法輸運物資,平抑物價至每石偽幣四十萬元以內,較附近其他地方低。在浙江省省長任內,每周以偽省黨部名義,印制大量宣傳品,如“大東亞主義”、“軸心國必勝”等口號,分發各偽市縣黨部
。
日本投降后,因其戰時曾向重慶國民黨政府輸誠,因此被任命為浙江省軍事專員。丁默邨委托軍委會東南工作團主任趙冰谷、第三戰區聯絡專員蕭伯威攜同“反共剿匪”(匪在本文中是指浙江的中共游擊隊)計劃,專程去見顧祝同,投靠國民政府。1945年春,丁默邨在浙東掃蕩了茅山中共游擊隊,6月又進剿浙西地區,肅清吳興、德清一帶的中共游擊隊,恢復浙江地方的水陸交通,維持浙江淪陷區及滬杭沿線一帶之治安。協助中央接收偽軍方面,他交出其所屬全部兵權——有五個師、五個團和十五個直屬大隊,合計兵力共約二十五個團,使江浙東南方為國民黨軍隊控制。1945年夏,丁默邨曾計劃勾結日寇特工中島信一,計劃組織突擊總隊,等國民黨軍隊在浙東一帶登陸時,實行游擊戰,牽制國民黨軍隊。后接受國民黨中央指示,前往浙江控制偽軍做內應,維持治安,等待國民黨軍隊反攻及美軍登陸。
1945年9月30日,丁默邨和周佛海等人由軍統戴笠陪同,從上海飛往重慶,被幽禁于嘉陵江畔的“白公館”,享受著優裕的生活待遇。可惜好景不長,1946年3月,戴笠撞機殞命。9月16日,國民黨當局迫于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不得不開始“審訊漢奸”。先用專機將周佛海、丁默邨等由重慶押解到南京,關在寧海路軍統局看守所,后又移至國民黨首都高等法院老虎橋監獄。9月21日,首都高等法院檢察處開始偵訊。25日,丁默邨遞交了萬余字的《自白書》,詳細敘述了他自首經過,設法為自己開脫罪責,逃避懲罰。可是,在經過四次偵訊和調查,11月11日高等法院檢察處對他提起公訴。
1947年2月8日,首都高等法院作出了判決:丁默邨共同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處死刑,剝奪公權終身,全部財產除酌留家屬必須生活費外沒收。1947年7月5日,丁默邨在南京老虎橋監獄里執行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