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4702字
- 2021-03-04 18:06:05
丁超五
李錫貴
丁超五,名得心,號立夫,福建邵武縣人,生于1883年12月16日(清光緒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其父丁德生,以出租土地和經商為業。丁超五幼年入塾,1889年父親去世后家道中落,益發潛心攻讀,1905年入基督教會在邵武創辦的漢美書院就讀,旋因與美籍教師不合,在鄉紳和親戚的資助下,轉入福州格致書院續學,受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科學文化的熏陶,擴大了視野,1910年畢業。
1911年,丁超五受任邵武中學堂教員,由新任邵武縣知事林揚光介紹加入同盟會,并參與籌組邵武文會,吸收李云程、姚時敘、陳福怡、朱柏、鄧畿、鄧城等親友為會員。1912年8月同盟會正式改組為國民黨以后,丁超五先后當選為福建省議會議員和國會眾議院議員。
丁超五1913年3月赴京出席國會,途經上海時,在國民黨交通部歡迎會上發表演說,以建設共和事業、挽救國家危亡為己任。至北京后,聞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在滬遇刺身亡,案情與最高當局有瓜葛,義憤填膺,在國會內提出質詢,抨擊袁世凱肆虐和陰謀毒辣伎倆。丁超五在國會反對選舉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雖威脅利誘終不屈。11月3日,袁世凱悍然解散國會,取消了丁超五等國民黨籍的議員資格,令交地方嚴加管束。丁超五“仍與各省同志暗中聯絡”
,反對袁世凱推行帝制。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復民元約法,繼續召集國會,丁超五仍為眾議院議員。他遵循孫中山的電示,反對當局加入協約國和對德宣戰。1917年,段祺瑞利用北洋系軍人解散國會并毀棄約法后,丁超五響應孫中山“討逆救國”的號召,追隨孫南下護法。9月,他在廣州參加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10月4日,孫中山任命丁超五為大元帥府參議。是年底至翌年初,孫中山組織援閩粵軍,閩籍一些同志表示反對,丁超五力排異議,支持孫中山派粵軍進軍福建。
此后,丁超五奔走于閩、粵、滬間,為粵軍在閩發展、維護共和事業而努力。1921年5月,他至廣州參加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辦事處福建主盟人。次年,他奉命北上出席國會,反對黎元洪非法復職,拒不接受黎氏所授的官職、勛章。1923年10月,直系軍閥曹錕賄選大總統,丁超五嚴正拒絕曹氏以5000元賄買他的選票。旋南下津、滬、穗,繼續反對賄選。孫中山指定丁超五和李執中、董耕耘、黃元白、邵力子等五人為委員,審查國民黨議員參加賄選案。嗣后,他奉命去北京,仍在國會中堅持斗爭。
同年冬。中國國民黨召開改組會議,孫中山指定丁超五為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福建代表之一。1924年1月,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丁超五因在北京活動,未能與會。7月4日,孫中山任命丁超五為大本營諮議。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張繼、林森等人于1925年11月在北京西山碧云寺舉行所謂“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反對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丁與林森既是閩籍同鄉,又是國會同事,交情頗厚,但丁堅持三大政策,拒絕林的拉攏,兩人從此失交。
1926年1月,丁超五參加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他贊成大會重申三大政策、“一大”宣言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正確性以及通過的《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被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會后,他參與北伐的準備工作,被委派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特派員,潛至廈門進行秘密活動。12月,國民革命軍東路軍攻克福州后,丁超五任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主任,兼任福建省臨時政治會議委員暨政務委員會委員。
1927年3月,丁超五到武漢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大會在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共同努力下,堅持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對蔣介石軍事獨裁,從組織上給予一定限制,丁超五表示贊同。在福州的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三”清黨,攻擊丁超五是“左派分子”、“惡化分子”,張貼標語要打倒他。會后,丁超五乘輪船自漢口東下,途中為流彈所傷。此時,白色恐怖甚囂塵上,他到上海就醫,同時觀望形勢。
蔣介石“四一二”政變后,掌握了黨政軍大權,革命形勢暫時處于低潮。其時國民黨內有些人逐步腐化,丁超五對于蔣介石的“清黨”主張抱有幻想,認為可以整肅一下,但對狂捕濫殺共產黨人、制造白色恐怖則不以為然,主張采用感化的辦法對待共產黨。在此期間,福建派系斗爭異常激烈,南京當局派張群、李烈鈞和丁超五等至閩,“會查閩省糾紛,秉公處理”。
7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成立,丁超五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他招納人才,在建設廳內部和所屬機關實行財政公開和會計統一,以身作則倡導廉潔、民主風尚,想為福建建設盡力。然而,在國民黨統治下政治腐敗,財政拮據,難以建樹。丁超五怏然去職,將建設廳剩余經費數萬元悉數移交,以表清白。寧漢合流后,丁超五主張極力維護黨紀,提高黨權。
1928年2月,國民黨舉行二屆四中全會,丁超五任民眾訓練委員會委員。3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央特種刑事臨時法庭”,丁超五被任命為庭長。這個法庭設立不到一年即被撤銷。蔣介石改任他為中央編遣委員會山西編遣委員。丁超五對蔣介石不滿,還被CC分子監視,憤懣于懷,托病到上海療養。
丁超五到上海后,先是與中國生產革命黨陳嘉錫、張圣才以及中華革命黨陳琢等人發起組織“福建自治協會”;繼而閱讀了中華革命黨組織者譚平山撰著的《科學的三民主義》,甚表贊同,與譚秘密會晤,交換政見。1930年春,鄧演達從國外回來,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丁超五早年認識鄧演達,對鄧的為人及其政治主張衷心欽佩和贊賞。他認為鄧以工農為中心聯合廣大平民群眾,建立平民政權,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張,符合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他與鄧會見,履行了加入第三黨的手續,并遵照鄧的囑咐,在閩籍華僑中開展聯系和發展工作。
丁超五在1929年3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仍被選為中央候補執委;翌年3月在國民黨三屆三中全會上,因汪精衛被開除黨籍,丁超五依次遞補為中央執行委員。但是他對蔣介石統治多有不滿。其時,鄧演達利用僑資創辦華東大學,請丁超五擔任校長。丁超五欣然允諾,并籌組機構,廣告招生。國民黨當局卻以該校“主要教職員多系不純分子,希圖赤化青年”為由,勒令停辦。嗣后,國民黨中央電召丁超五晉京,派他去四川視察黨務。他于1931年春奉命入川,調解川軍劉湘和劉文輝之爭。從四川返回南京后,被派為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副部長,未去就任。旋受命赴南洋新加坡、菲律賓等地視察僑務,慰問華僑。“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他在菲律賓華僑集會上發表演說,鼓勵華僑捐款支援國人抗擊日本侵略者。他密電國民黨中央,請迅謀國內團結,聯絡蘇聯,共同抗日。返國后于11月間出席胡漢民、孫科、汪精衛派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贊成譴責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并電促蔣介石下野,改組國民政府。他聞悉鄧演達慘遭蔣介石殺害,深表惋惜和悼念,并向第三黨領導人表示,只要力所能及,愿一如既往,為黨工作。
1931年底國民政府改組后,丁超五受任立法院立法委員。此后,丁積極從事國民外交活動。他先在上海與吳山、許翼公、褚輔成、薛篤弼等人組織中韓民眾大同盟,曾派朝鮮人金仲文(原名奎植)赴美國組織團體,鼓勵朝中人民聯合抗日;繼派曹勵恒去蘇聯,要求蘇方準許我國東北抗日游擊隊進入蘇境,并售給槍支彈藥。1933年,丁超五與臺灣同胞謝南光創辦華聯通訊社,以發布日本動態和我國抗日斗爭消息、鼓勵人民抗日救國為主旨,任董事長。1934年丁奉派任江西省黨務指導專員,整頓全省黨務,但不能合蔣介石的心意,不到一年即去職。1935年出任監察院江蘇區(含南京、上海兩特別市)監察使。他認為國難當頭,應以抗日為第一義,必須裁減機關和冗員,節省開支,充實抗戰經費。是年11月,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丁超五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丁超五隨國民政府機關撤至重慶。他對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以及政治腐敗的現實甚為不滿,于1938年辭去政職,離開重慶,閑居昆明,以研究《易經》自遣。他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為主要線索,用數學方法加以推演,發現卦圖乃是算術的約數,撰寫了《科學的易》一書,于194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獲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的研究獎。
國民黨中央設有中央賑濟委員會,委員長是曾任福建民政長和巡按使的許世英,丁超五亦在該會掛名。許世英于1938年秋撥款10萬元,請丁超五返閩舉辦賑濟事宜。丁攜款返回邵武,開辦賑濟會第十四廠,以生產連史紙為主,任董事長。為辦好救濟難民的公益事業,改良紙的質量,適于鋼筆書寫,丁悉心經營,曾到永安向省政府建設廳索取制紙配方及明礬、松香等原料。1941年福建發生嚴重災荒,丁超五到南平主持賑濟事務。
抗戰后期,丁超五兩次到重慶參加國民黨中央有關會議,曾與中共領導人董必武、王若飛等接觸,并與朱蘊山、柳亞子、鄧初民等民主人士深談,認識到中國的出路在于實行民主政治,建立聯合政府,從而站到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一邊。抗日戰爭勝利后,愛國民主運動高漲,丁超五經陳銘樞等介紹,參加了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出席成立會。
1946年3月,丁超五當選為福建省參議會議長。是年底,他到南京開會,再次與董必武會晤,十分贊成中共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并表示要用各種機會揭露和反對國民黨擴大內戰的罪惡行徑。他回閩后,聯絡參議會內的進步力量,反對國民黨的內戰政策,呼吁恢復和平,實行民主。是年冬,丁超五以參議會議長身份出任民主報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努力使《民主報》朝著民主、進步的方向發展。
1947年4月,丁超五接受李濟深、朱蘊山的指示,醞釀在福建籌建民聯。以后,丁超五先后接納中共地下黨員劉朝縉、林鑒修為省參議會秘書,并掩護民主黨派活動,策劃在參議會內外開展反征兵、反征糧、反內戰的合法斗爭。在此期間,劉通回閩參加立法委員競選,發展民聯成員,發揮福建民聯的作用,使民聯組織有了進一步發展。1948年元旦,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李濟深派員潛回內地,委任丁超五、劉通二人負責福建民革工作。福建的民聯成員經過研究,決定“民革”、“民聯”兩個組織名義同時使用。嗣后,丁和劉通被民革中央委派為民革福建領導組召集人。
是年2月,按照國民政府行政院下達訓令的規定,福建省成立“戡亂建國動員委員會”,丁超五任主任委員。但他不愿做危害人民的壞事,4月,丁超五通過省參議會為民請命,推派代表赴南京,請求將“賦谷留閩接濟民食”。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迫于形勢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總統。次日丁超五即對福州《星閩日報》發表書面談話,希望國民政府真正停止內戰,同中共談判,實現真正和平。國共和談破裂后,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國民黨反動派加緊白色恐怖,丁超五掩護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和秘密電臺,通過“民聯”聯系國民黨軍、政、警、特等中上層人士,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策動國民黨軍、政、警、特人員起義、投誠,同時發展民聯成員,推進地下民主活動,支持教師、青年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動員保護財產、檔案、槍支、彈藥、糧食、經費,迎接解放。他和福州市參議會議長史家麟等聯名通電,謂福建民窮財盡,不堪負擔,人民亟需休養生息,勸阻湯恩伯部隊不要入閩;還反對國黨當局在福建招募志愿兵。福州解放前夕,他拒絕反動分子促他攜全家去臺灣的脅迫,匿居不出。8月17日晨,當解放軍兵臨城下時,丁超五和薩鎮冰、劉通、陳培錕、史家麟、何震、盧金山等七人聯名發布安民布告,表示擁護共產黨,迎接解放軍,希望市民各安生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丁超五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嗣后兼任華東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1950年10月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后,丁超五因病居住上海,任民革上海分部籌委會召集人、上海市民革主委,并任市人民代表、市政協委員。1954年后,丁超五任福建省副省長,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1967年12月5日,丁超五因患腦血栓病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