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鄧澤如

婁獻閣

鄧澤如,名文恩,字遠秋,號澤如,以號行。廣東新會縣人,1869年3月19日(清同治八年二月初七)生。祖輩務農,父親鄧傳謀經商多年。鄧澤如六歲入塾,十一歲隨父至陽春習商,業余堅持自學。十八歲時由堂伯鄧傳合帶往南洋謀生,初抵英屬馬來半島吡叻州,在悅生店做出納;不久往來于金寶、芙蓉等地開采錫礦;后長住掛羅庇(即瓜拉比剌),以種樹膠營商,逐漸積資致富。識富商陸佑,曾為陸的代理人。

鄧澤如僑居國外,親身體會到僑胞受歧視和壓迫的痛苦,希望祖國在政治上進行改革,一度對康有為的保皇黨有所同情。1906年7月,孫中山到南洋進行革命活動,自吉隆坡至芙蓉,鄧慕名前往謁見。孫與當地華僑開談話會,揭露清政府假立憲的騙局,并批駁了保皇黨散布的“革命可遭瓜分”的謬論。鄧擁護孫中山的主張,從此積極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運動。

1907年,鄧澤如加入同盟會,并被推為掛羅庇分會會長。翌年,鄧與愛國華僑李月池設立麻六甲(今馬六甲)中華書報社,傳播革命思想。1909年,孫中山將同盟會南洋支部由新加坡遷往庇能(即檳榔嶼),胡漢民為支部長,胡因在香港無暇兼顧,該支部事務遂由鄧澤如主持。鄧對同盟會的工作認真負責,無論是在籌款方面,還是在發展會員、聯絡同志方面,都能盡力而為。這時同盟會在英屬南洋辦有《中興日報》和《陽明日報》,鄧作為一個商人,雖不大過問宣傳文字,但卻熱心為報紙從事招股、經營等事宜。

鄧澤如自加入同盟會后,即承擔籌款任務,諸如欽廉、防城、鎮南關、河口及廣州新軍起義各役軍費的募集,他無不力任艱巨,接濟軍需,支持革命。當時在華僑中募捐起義經費困難很多,經常碰壁受阻,但他能任勞任怨,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籌措款項,鄧澤如與孫中山通信數十次,凡孫提出的要求,鄧總能全力辦好,因此受到孫的稱贊。孫曾贊譽鄧等“籌餉之功,必與身臨前敵者共垂千古而不朽”孫中山:《致鄧澤如等函》(1917年10月8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47頁。

孫中山于1910年秋在庇能召集黃興、胡漢民、趙聲、鄧澤如等人開會,決定在廣州再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起義,惟需籌款10萬元以上,商定由鄧負責在英屬南洋籌辦5萬元。會后,鄧即奔走各埠進行勸募,歷時四十余日,雖逢長子出生,亦全然不顧,“盡力國事,急公忘家”黃興:《為鄧澤如子命名賀詞》(1910年12月31日),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編《黃興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3頁。;又偕黃興同赴各處游說,結果圓滿完成任務,為1911年4月廣州起義提供了大量經費。同年10月武昌起義后,鄧繼續在南洋募集經費支援新政權。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鄧澤如應召回國。到南京后,孫擬任鄧為廣東省都督,鄧以“澤本商人,素無政治軍事之學識……自度才力不勝”而謝絕鄧澤如:《護送總理瀛眷由南洋赴寧》,《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中正書局1948年版,第84頁。。后胡漢民督粵,勸鄧出任實業司長及官錢局總辦,他也沒有應允。鄧為謀國家建設,力主開辦銀行,振興實業,曾在廣東調查礦藏,準備偕華僑投資經營。1913年,鄧與國民黨廣東省支部訂立了承辦英德、花縣灰石礦合同,但因“二次革命”失敗而中止,他仍回南洋重理舊業。

孫中山于“二次革命”失敗后在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函鄧澤如在南洋創立支部并籌款,鄧得信后立即奔赴各埠開展工作。部分國民黨人反對孫建立新黨,鄧堅決支持孫中山,受鄧影響的南洋多數同志亦均站在孫中山一邊。1914年底,中華革命黨在南洋設立籌餉局,鄧任英、荷兩屬各埠籌款委員長。1915年,孫中山先后派許崇智、鄧鏗到南洋宣傳黨義及辦理籌餉事宜,鄧澤如在許等協助下,以中華實業公司名義招股數十萬元,后將此款源源匯交東京總部和廣東朱執信、上海陳其美等,作討袁活動經費,為廢除袁氏帝制做出了貢獻。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繼續掌握中央政權。1917年,孫中山率海軍南下護法,鄧澤如依孫的指示在南洋經營“軍事內國公債”,收銀三萬余元。1920年11月底,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鄧應召歸國,任內政部礦務局長兼廣東礦務處長。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鄧澤如脫險避往香港,很快同孫中山取得聯系,并籌款助孫討逆。8月,鄧被孫中山委任為中國國民黨廣東支部長,即以支部長名義發表討陳宣言。10月,又與古應芬、林直勉等組織討陳辦事處,鄧為第三科主任,負責“關于經濟之運動及收支各業務”鄧澤如:《駐港討陳之進行》,《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中正書局1948年版,第271頁。。同月,孫中山派鄒魯任駐港討逆辦事機關特派員,派鄧任理財員。他們齊心協力,數月之內籌得軍餉四十余萬元,大部用來聯絡滇、桂軍東下討伐陳炯明。

此后,鄧澤如進一步得到孫中山的器重,歷任大元帥大本營建設部長、兩廣鹽運使、大本營參議等職,經常列席政務會議,參與商討大事。同時仍為國民黨廣東支部長,迅速恢復了被陳炯明破壞的支部工作。

孫中山得到中國共產黨和蘇聯代表的幫助,于1923年決定改組國民黨,委派廖仲愷、鄧澤如等9人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廖、鄧并為特別會議召集人,共同負責籌備改組事宜。但是,鄧澤如反對國共合作,他與林直勉等11人聯名寫信給孫中山,說共產黨利用國民黨改組的機會“施行陰謀”, “借國民黨之軀殼,注入共產黨之靈魂”鄧澤如:《彈劾共產黨兩大要案》(1923年11月29日),《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中正書局1948年版,第312—313頁。,謂國民黨將被無形消滅。他們還擬定了一個限制跨黨辦法。由于受到孫中山的批評,他們不得不有所收斂。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正式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鄧澤如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但他并未改變反共立場。同年6月,他與張繼、謝持一起以國民黨中央監委會名義,向孫中山和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提出彈劾書,謂“中國共產黨員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之加入本黨為黨員者,實以共產黨黨團在本黨中活動,其言論行動皆不忠實于本黨”, “希即從速嚴重處分”鄧澤如等:《致中央執行委員會書》(1924年6月18日),《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中正書局1948年版,第315—316頁。。孫中山、廖仲愷等不為所動。7月,國民黨中執會決議發表宣言,表明堅持“一大”路線,“對于規范黨員,不問其平日屬何派別,惟以其言論行動能否一依本黨主義政綱及黨章為斷”, “仍望我諸同志在此時期中繼續努力,……屏除疑惑”《中國國民黨關于黨務宣言》(1924年7月7日),中央宣傳部編:《中國國民黨宣言匯刊》,卿云圖書公司1928年版,第76—77頁。

孫中山1925年3月逝世后,胡漢民暫時代行大元帥職權,鄧澤如及國民黨內一部分右翼分子聚集在胡的周圍,常假座胡寓、“文華堂”、“慰廬”俱樂部進行活動。他們先是反對改組大本營、成立國民政府的決定,想要把持中央,貫徹其排斥共產黨的主張,為此鄧出面上書“彈劾政治委員會未經中央執行委員會之議決而發表政府改組”,被廖仲愷等人駁回;以后他們又多次策劃“清黨”,以排斥共產黨人,并謀劃對付左派人物的辦法。他們尤恨廖仲愷,必欲除之而后快,以至不惜采取暗殺手段,由胡毅生、朱卓文等收買兇手,于8月間將廖仲愷殺害。

廖仲愷遇害后,胡漢民、林直勉等與廖案有關或有重大嫌疑的人多出走、逃跑、被捕或被軟禁,惟鄧澤如沒有受到觸動,且被任命為財政部長。但他心懷畏懼,很快離開廣州。同年11月,鄒魯、謝持等人在北京召開西山會議,鄧雖未到會,卻出錢資助。1926年1月,鄧澤如再次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

1927年4月初,吳稚暉等人以中央監察委員名義提出所謂彈劾共產黨案,要求對共產黨首要人員進行非常處置,鄧澤如從日本趕回,表示完全贊同,并領銜通電,稱國民黨三中全會和武漢聯席會議為共產黨所操縱,否認會議所采取的堅持革命、反對獨裁的各項措施的合法性,為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提供了依據。嗣后,鄧又到南京出席國民黨部分執監委員會議,支持蔣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5月,寧方國民黨中央常委及各部長會議決定組織“清黨委員會”,鄧澤如被推為七委員之一。9月,寧漢滬合流成立特別委員會,鄧被任為海外部長、政府委員和總理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但因國民黨內各派勢力爭奪激烈,他隨胡漢民滯留上海未去就職,不久特委會無形解體。

這時的政局極為動蕩。張發奎、黃琪翔等于同年11月在廣州兵變,擁護汪精衛,反對桂系。12月又爆發了共產黨人領導的廣州公社起義。鄧澤如自上海急電南京國民黨中央,指責汪精衛等對于張、黃兵變“不獨參預逆謀,實為發縱指示”,又說廣州公社起義“則為養奸成禍”,乃是“主謀正犯”《鄧澤如請拿辦汪精衛等》(1927年12月13日致中央委員會函),《民國日報》1927年12月16日。,要求派兵去粵鎮壓。以后鄧與古應芬奉派赴粵調查,共同炮制了一個報告書,說汪等“罪過叢積,已非朝夕”,應“通緝歸案,依律從嚴處辦”《鄧、古查辦汪兆銘等之呈覆》(1927年12月31日),廣州平社編:《廣州事變與上海會議》,《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235頁。

1928年2月,蔣介石主持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仍以鄧澤如為國民政府委員。但鄧對蔣有所不滿,曾謂:“四次全會全操于個人之手……余不愿同流合污”,因此既不到會,也不就職,并通電否認四中全會名稱,認為1927年3月在武漢召開的三中全會不合法,說蔣等已被武漢的中央指為反革命開除黨籍,如果“以為有效,則蔣等既喪失黨員資格,何能出席于四次全會;以為無效,則何得有四次全會之名?”轉引自《鄧委員事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編印:《追悼鄧公澤如專刊》,1935年版,第5—6頁。

1929年,鄧澤如繼續當選為國民黨第三屆中央監委,但他態度消極,很少過問政事。此后數年,他除游山玩水、看書寫字外,曾把從前所經歷及搜集的有關國民黨歷史的材料編成八冊初稿,于1930年交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后以《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為書名出版。

1931年2月,胡漢民因與蔣介石發生矛盾被蔣所扣,鄧澤如支持胡,于同年4月聯合古應芬、蕭佛成、林森以四監委名義對蔣提出彈劾。隨后國民黨反蔣各派和西南軍事實力派在廣州開“非常會議”,另組“國民政府”與蔣對立,鄧為該政府委員之一。“九一八”事變后,寧粵議和,于11月召開國民黨四大,粵方“非常會議”及“國民政府”撤銷,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鄧仍被推選為第四屆監委、改組后的國民政府委員及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

1934年12月27日鄧澤如病故于廣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福海县| 泽普县| 两当县| 策勒县| 罗定市| 磴口县| 萨迦县| 彰化市| 镇巴县| 罗城| 怀远县| 古丈县| 巩留县| 乐都县| 唐海县| 巴林右旗| 永清县| 南靖县| 大同市| 客服| 屯昌县| 宁蒗| 南开区| 云南省| 宁德市| 英山县| 灵璧县| 曲松县| 定兴县| 拉萨市| 阿勒泰市| 永安市| 河源市| 东方市| 松江区| 台前县| 奉节县| 大悟县| 大港区|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