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一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4615字
- 2021-03-04 18:07:21
冰心
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原籍福建長樂縣,1900年10月5日(清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十二日)出生于福州。祖上務農,祖父以教書為業。父親謝葆璋畢業于天津北洋水師學堂,與黎元洪是同班同學,曾參加甲午中日海戰,1903年被派往山東煙臺創辦海軍軍官學校,任校長。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校中滿漢學生矛盾掀起學潮,謝葆璋被當局疑為亂黨,不得已避禍辭職,離開煙臺。民國成立后,1913年任海軍部軍學司司長。
冰心1903年隨父母到煙臺,四歲隨母親識字,六歲入塾讀書。在舅父引導下,七歲開始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博覽群書,手不釋卷。煙臺的大海、山風、海濤和嘹亮的軍號,終日環繞著冰心,陶冶了她的身心。有一天,她的父親指著墻上的地圖對她說:“大連是日本的,青島是德國的,秦皇島是英國的……只有煙臺是我們自己的了。”父親的教誨,從小就培育了冰心的愛國主義思想,使她終身熱愛自己的祖國。
1912年冰心入福建福州女子師范學校預科學習。1913年隨全家遷到北京。1914年秋季她進入貝滿女中(當時稱貝滿中齋)。這是一所美國基督教教會辦的學校,學生每天要聽牧師講道,每星期還要聽一次圣經故事,冰心對傳教士宣講的耶穌“愛人如己,舍己濟人”的精神雖然感到可敬,但對“三位一體”、“復活”等宣講都不相信,始終也沒有入教。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逼迫袁世凱接受。當時袁正密謀稱帝,竟接受了“二十一條”以換取日本的支持。全國人民怒不可遏,掀起了大規模的討袁抗日愛國運動。冰心和貝滿女中的同學一起,走上街頭,參加游行示威。她有一天游行回家,看見父親書房的墻上貼著“五月七日之事”六個大字的橫幅。她站在橫幅下,含淚向父親表示永遠不忘5月7日這個國恥日。
1918年夏,冰心在貝滿女中畢業,升入協和女子大學理科預科。1920年協和女子大學和北京協和大學、通州潞和大學合并成燕京大學。她當時的志愿是學醫。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冰心立即投身到運動中,在學生自治會任文書,并參加了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宣傳股。她除了進行街頭演講、散發傳單外,還為女學界聯合會的會刊寫宣傳文章,發動人們罷課罷市、抵制日貨、反對侵略等,有的文章被選在北京《晨報》上發表。她最早在該報上發表的是《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這是她旁聽了北京法庭審問被捕學生之后寫的。文章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迫害愛國學生的暴行,呼吁公眾主持正義,營救被捕學生,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五四運動使只知埋頭讀書的冰心開始思考種種社會問題。她在1979年回顧說:“五四運動這個強烈的時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狹小的家庭和教會學校的門檻,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里的種種問題。我只想把我看到聽到的種種問題,用小說的形式寫了出來。”從1919年9月開始,她陸續在《晨報》上發表了四篇小說:《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秋雨秋風愁煞人》和《去國》,反映了當時的家庭、婦女、戀愛和青年職業等問題,在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具有相當大的啟迪作用,也受到文壇重視,人們稱這些小說為“問題小說”。冰心成為我國現代文學中最早的“問題小說”的作家之一。阿英在30年代曾評論冰心的這些小說:“在舊的理解完全被否定,新的認識又還未能確立的過渡期中,青年對于許多問題是彷徨無定的,是煩悶著的。冰心作品所表現的,正是這種情形,她抓住了讀者的心。”
不久,冰心又發表了一些同情勞動人民,特別是青年的小說,如《還鄉》、《三兒》、《一個兵丁》等。當時有的青年為生活所迫淪為盜賊,有的青年被軍閥強拉去當兵。瞿秋白曾說,冰心的這些作品,“對于士兵,對于戰爭的態度,提出了新的問題”
。
五四運動以后,不少青年感到空虛、苦悶,找不到出路。此時,冰心也正在努力研究探索人生,渴望以自己的作品喚起青年新的活力。1921年4月,她發表的小說《超人》,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何彬是當時頹廢悲觀青年的典型。他認為“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愛和憐憫都是惡”;認為“人活在世上沒有什么意思”。但朦朧中,“慈愛的母親,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乃至鄰居的孩子,又常常牽動著他的心,使他感動。冰心想通過主人公用母愛、自然、童心喚醒青年,幻想以“愛的哲學”使他們走上熱愛人生、積極向上的道路。茅盾曾評論她的這一觀點說,冰心“既已注視現實了,既已提出問題了,并且企圖給個解答,然而由她生活所產生的她那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使她的解答等于不解答”。
1920年暑假,冰心讀完預科,因為參加五四運動和不斷撰寫小說,耽擱了不少時間,有些理科的實驗沒有完成,加之喜愛文學,乃轉入燕京大學國文系二年級學習。年底,經許地山等人推薦,加入文學研究會,從此步入中國文壇。冰心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在燕京大學又受到外國文學的熏陶,她的文學作品一經發表,立刻受到廣泛的贊譽,使她很快成為當時文壇上躍起的一顆新星。
冰心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和自由體小詩。其中著名散文《寄小讀者》、《南歸》、《關于女人》等,堪稱經典之作。郁達夫曾評論她的散文說:“冰心女士散文的清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的作家了。”冰心的詩歌頌揚母愛,歌詠自然,贊美童心,也揭露社會的黑暗,鼓舞青年努力向上。她的詩集《繁星》、《春水》出版后,成為流行一時的“冰心體”。
1923年夏,冰心在燕京大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獲金鑰匙獎,同時獲得入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學院學習的獎學金。她8月赴美,9月入學。11月因病住進療養院,直至翌年7月始返校。留學期間,她在北京《晨報》的《兒童世界》專欄上,以通訊形式先后發表《寄小讀者》十九篇。通訊以純真的感情、優美的文筆描繪了美國的風土人情,以及自己病中的感受和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頌揚了母愛、童心和自然,抒發了對親情的懷戀和對祖國的熱愛,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兒童讀物,也是我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
冰心留學期間小說寫的很少,代表作有《悟》和《六一姊》。《六一姊》揭示了農村婦女沉重的精神枷鎖,譴責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婦女的毒害。《悟》是她繼《超人》之后,又一部宣揚“愛的哲學”的力作。不過,這時她對于用母愛、童心和自然解決社會問題的幻想已經產生懷疑,曾說:“我是一個盲者,看不見生命的道路。”1931年她的小說《分》,就說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享受母愛的平等,對“愛的哲學”已經不存幻想了。
1926年7月,冰心獲威爾斯利女子學院文學碩士學位,不久離美返國,9月到母校燕京大學國文系任助教,兼任《燕京學報》編委。1929年6月,冰心和留美歸來的社會學博士吳文藻結婚。婚后的生活雖然很幸福,但30年代的中國兵連禍結,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不斷困擾著她,她的心情很郁悶,“開始有自己的,哪怕是模糊的走出黑暗投向光明的傾向和選擇”。“九一八”、“一二八”事變相繼爆發后,冰心寫了《記薩鎮冰先生》,謳歌八國聯軍之役時,我國海軍名將薩鎮冰不畏強敵,英勇奮戰的事跡,以喚起國人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勇氣。薩鎮冰是冰心父親青年時代在海軍服役時的上級,她從小受父親的愛國主義教誨,對薩鎮冰有很深的印象。她的《記薩鎮冰先生》寫得生動感人,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
抗日戰爭爆發后,冰心一家流亡云南。吳文藻在昆明云南大學任教,冰心和孩子們住在離昆明四五十公里的呈貢。那里山清水秀,風景極為優美。她把住所稱為“默廬”,寫的散文集稱《默廬試筆》。除寫作外,還義務在呈貢的簡易師范學校兼課。她在《默廬試筆》中說,她生平在國內外游歷過的名勝,沒有一處趕得上默廬山水的風采,但是她仍然苦戀著北京。對祖國的河山破碎,感到刻骨銘心,時時不忘收復失地的決心。
1940年夏,宋美齡以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學院校友身份寫信邀請冰心到重慶主持中華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教育組工作。冰心到重慶后,一度參與該會工作。不久與婦女界的史良、劉清揚接觸,聽說該會的情況很復雜,乃向宋美齡婉言辭去了該會工作。1941年初,宋美齡推薦她以“社會賢達”的身份參加國民參政會任參政員。3月她出席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時,正值皖南事變發生不久,她對國民黨頗為失望,在會上態度很消極。1947年5月,冰心參加第四屆第三次國民參政會時,國民黨當局邀她參加次年國民大會代表競選,她斷然拒絕。
冰心一家住在重慶歌樂山上,來往的都是文藝界的朋友,她還參加了抗戰初期郭沫若、老舍等人在武漢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時物價飛漲,冰心沒有工作,經濟上很拮據,有朋友向她約稿,她以“男士”為筆名,寫了標題為《關于女人》的十四篇散文,陸續在《星期評論》雜志上發表,成為傳誦一時的美文。后集結成書出版,是當時大后方最暢銷的書籍。《關于女人》中,冰心寫了十四位她所親近熟悉的女性。她們大多數生活在抗戰時期的后方,雖然不是在前線浴血奮戰,但“忍得住痛,耐得住苦”,在后方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為抗日作出種種貢獻,表現了偉大的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葉圣陶曾評論說:“冰心女士的作風改變了,她已經舍棄她的柔細清麗,轉向著蒼勁樸茂。”
抗日戰爭勝利后,冰心一家由重慶回到北平,1946年冬,吳文藻被派為國民黨政府駐日軍事代表團成員,前往東京工作,冰心作為眷屬隨往。她先后受日本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聘請,開設有關中國文學的講座。1948年6月,日本東方學會東京支部和東京大學聯合邀請冰心作有關中國文學的講座,并將內容集結成《如何鑒賞中國文學》(日文)一書出版。擔任翻譯的倉石武四郎在該書前言中說:“每次講座,大教室總是擠得滿滿的。作為有關中國問題的講演,這樣的盛況是空前的。”1949年,冰心應聘為東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當時日本婦女問題比較突出,她曾在日本婦女雜志和東京大學學報上發表有關婦女問題的文章,批評日本不尊重女權。
冰心在日本期間,經常收聽中國解放區的廣播,研讀有關中國革命的著述,對中國的革命事業十分向往。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使她“感到了畢生未曾有過的歡樂”。1950年底,吳文藻隨駐日軍事代表團部分成員起義,脫離代表團。1951年秋天,冰心夫婦利用美國耶魯大學邀請他們到該校任教的機會,得到離開日本的護照,途經香港回到北京。
冰心回到她熱愛的北京后,心情特別振奮,決心用新的觀點頌揚母愛、童心和自然,創作兒童文學,為培養兒童貢獻力量。1953年9月,冰心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冬天,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第二、第三屆作協理事。1976年當選該會名譽主席。50年代冰心參觀工廠、農村、學校。到北京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寫出《十三陵水庫工地上的小五虎》、《一個高尚的人》、《大東流鄉的四員女健將和女尖兵》等。她回國后所寫的最早的兒童文學作品有《陶奇的暑假日記》、《小橘燈》、《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拾穗小札》等。
冰心常參加國際交往活動,進行文化交流和致力于世界和平事業,到亞、歐、非各國出席國際性會議,參觀訪問,接待國外朋友,等等。1958年3月至1960年3月,她將國外參觀訪問的觀感和國內見聞的感受,寫成二十篇《再寄小讀者》。
“文革”中,冰心受到沖擊,十年沒有寫作。1978年她開始寫《三寄小讀者》,講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也講不隨地吐痰、不打人罵人、不撒謊等道理。
冰心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54年9月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至1978年,歷任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78年2月被選為第五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1979年10月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99年2月28日,冰心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