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鮑威爾

任嘉堯

約翰·本杰明·鮑威爾(John Benjamin Powell),昵稱“Bill”,美國新聞記者,1888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東北的一個農場里。早年在鄉間小學就讀。在伊利諾斯商業學校畢業后,進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攻讀,課余為一家刊物任通訊員。1912年在新聞學院畢業,在漢尼倍爾一家地方報紙工作,任推銷員、廣告經理、本市新聞編輯,服務四年。隨后,擔任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1917年初,湯姆斯·密勒(Thomas F.F.Millard)密勒(1868—1942),美國《紐約先驅報》記者,1900年來華,為該報采訪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等新聞。1910年在上海創辦英文《大陸報》。1917年又創辦英文《密勒氏評論報》,1922年擔任中國北洋政府顧問,遂將該報交鮑威爾接辦。從上海打電報給新聞學院院長華爾脫·威廉斯(Walter Williams),要求介紹一位校友到上海參加正在籌辦的英文《密勒氏評論報》工作。威廉斯院長推薦了鮑威爾。1月間,鮑威爾從舊金山乘日輪“日本丸”橫渡太平洋,取道日本長崎,再換乘貨輪,于2月初到達上海。不久,他見到了密勒,這位美國記者,早在20世紀初就作為《紐約先驅報》的特派記者來華工作。鮑威爾初晤主編密勒時曾問道:“新辦的刊物內容怎樣?”密勒回答說:“我們喜歡登什么,就登什么。”鮑威爾:《我在中國二十五年》第二章《這是上海》,美國麥克米倫公司1945年第二版。創刊前,助理編輯鮑威爾考慮了哪些人是《密勒氏評論報》的讀者對象。當時,上海英美僑民有八千到一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商人和傳教士,其他法、德、俄、葡萄牙、丹麥、北歐各國以及東方猶太人也有不少,還有年青一代能閱讀英文的中國知識分子和外埠外國僑民,這些人都可能成為讀者鮑威爾:《我在中國二十五年》第二章《這是上海》。。經過忙碌的籌備工作,《密勒氏評論報》創刊號于1917年6月9日出版,以后每逢星期六出版。除了英美僑民和其他國家的外僑外,鮑威爾發現許多中國大、中學校的學生把該報作為教科書來學習英文,不少在外貿單位、銀行、工廠、學校工作的人也是刊物的讀者。

鮑威爾抵滬不久曾訪問了孫中山先生,暢談中國革命和世界大勢。當談到朝鮮問題時,孫中山用一種譴責的語調說:“美國應把日本從朝鮮趕出去。”又說:美國曾與朝鮮訂約,美國答應朝鮮,當朝鮮受外國攻擊時美國予以保護。但后來朝鮮受到日本侵略被并吞時,美國并未實踐諾言。后來,又二次訪問了孫中山,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戰的問題鮑威爾:《我在中國二十五年》第四章《孫逸仙與袁世凱》。

1917年日本就“二十一條”無理要求再度向中國提出最后通牒,鮑威爾第一次去北京采訪。當時自稱為“世界最偉大的報紙”《芝加哥論壇報》總編輯貝克致電鮑威爾,囑為該報采訪這一消息。后來,鮑威爾兼任《芝加哥論壇報》駐中國記者,這一關系持續了近二十年。

是年年底,其夫人由美國來滬居住。1920年,其子約翰·威廉·鮑威爾(即小鮑威爾)小鮑威爾,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畢業。初在上海《大陸報》實習,后在重慶美國新聞處工作。抗戰勝利后,在上海接辦英文《密勒氏評論報》,比較傾向自由民主,1951年該報由周刊改為月刊,1953年停刊。小鮑威爾返美后,被美國當局指控為“煽動叛亂罪”。在上海出生。

1920年夏,鮑威爾受在滬美商的委托,到華盛頓為國會通過《中國貿易法》進行活動。1922年,密勒擔任中國北洋軍閥政府的顧問,無意兼顧《密勒氏評論報》,乃由鮑威爾接辦,自任主編。鮑威爾一度將英文報名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East改為The Weekly Review of the Far East;到1923年6月,采用The China Weekly Review。中文報名仍用《密勒氏評論報》。在鮑威爾主持該報期間,先后出版《中國名人錄》四輯。

1929年中蘇邊境上出現的短促戰爭和1931年日本侵略東北事件,鮑威爾都親自前往現場采訪,還到蘇聯旅行。他把所見所聞如實地作了報道。

1931年底訪蘇后,鮑威爾在東京帝國大樓參加日美協會的宴會。主人是前日本國會議員、新任日本在美國成立的所謂日本“文化局”負責人。當聽到美國戴氏公司主席和《亞細亞》雜志發行人華而許(雜志主編是他的夫人——賽珍珠,《大地》作者)談到打算把《亞細亞》擴展成為一個報道遠東消息的雜志,主人公然向華而許說:“你需要錢嗎?我們可以每年給你五萬元,為日本宣傳。”后來發現鮑威爾也是一家雜志的發行人,就對鮑說:“我們也可以給你五萬元。”華、鮑都堅決拒絕了這“慷慨建議”鮑威爾:《我在中國二十五年》第七章《取道日本,回家(上海)》。

1936年斯諾到陜北進行采訪,《西行漫記》中的一些片斷就是在《密勒氏評論報》上發表的。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最初幾個月,鮑威爾作為戰地記者,到前線作了采訪。其后經常披露日軍侵略陰謀和罪行,刊載了進步記者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等人的通訊,深受讀者稱道。鮑威爾并就美國一些商人唯利是圖,把大量廢鐵售予日本,讓日本把它制成武器,屠殺中國平民的行為進行譴責。他又出版了《抗戰每日大事記》和《日軍暴行特輯》等,以引起國際輿論對中國抗戰的重視據前《密勒氏評論報》記者張丹子、陳邦禎回憶。

當日本侵略者在上海搞恐怖活動暗殺新聞從業人員時,一天傍晚,鮑威爾步行返花旗總會住所時曾遭手榴彈襲擊,但未爆炸。之后,他常有密探隨護,并時常更換汽車牌照據前《密勒氏評論報》記者張丹子、陳邦禎回憶。

日偽曾于1940年7月14日要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驅逐外籍記者6人出境,其中就有鮑威爾和英文、中文版《大美晚報》總編輯高爾德(Randall Gould)、社長斯塔爾(C.V.Starr)等人上海《大美晚報》1940年7月。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密勒氏評論報》即遭日寇查封。12月30日鮑威爾被捕囚入集中營(先后在提籃橋及江灣),在獄中遭受非人待遇。由于牢房陰濕,營養不足,他的雙足患壞疽病,潰爛致殘。鮑威爾曾被日本軍方指控犯有“間諜”罪,同時被控的還有斯塔爾和專欄作家伍德海(H.G.Woodhead)。

1942年美日交換戰俘時,鮑威爾終于回到了美國。此時他的雙足已不能行動,不得不進行截肢手術。他把在中國的記者生涯,寫成回憶錄《我在中國二十五年》。1946年夏,鮑威爾從美國扶病前往日本東京,在遠東十一國國際軍事法庭審訊日本戰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等人時作證《“J.B.”鮑威爾逝世》,《密勒氏評論報》第105卷第2期,1947年3月8日。

上海的《密勒氏評論報》,則由其子小鮑威爾接辦。于1946年10月復刊。小鮑威爾自任主編,常在刊物上揭露國民黨政府的腐朽。

老鮑威爾于1947年2月28日在美國華盛頓密蘇里大學同學會上發表演說后猝然逝世聯合社華盛頓1947年2月28日電,刊《申報》1947年3月2日。。在最后一次演說中,鮑威爾預言亞洲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將日益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红河县| 额尔古纳市| 清新县| 德惠市| 双江| 平和县| 巴南区| 石台县| 宿州市| 东源县| 图木舒克市| 桑植县| 金平| 通许县| 乐业县| 兴安县| SHOW| 县级市| 顺昌县| 富裕县| 宁晋县| 四会市| 共和县| 方城县| 海淀区| 陇南市| 湛江市| 城固县| 高邑县| 上饶市| 福贡县| 本溪市| 大石桥市| 辽源市| 勐海县| 五大连池市| 咸丰县| 屯昌县| 额济纳旗| 磴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