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56評論第1章 中文版序
該書中譯本《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在2007年南京大屠殺70周年時出版,又已過了5年。2012年是南京大屠殺75周年,在這5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情,其中包括我為我女兒純如寫的英文回憶錄《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Iris Chang Before and Beyond The Rape of Nanking》已于2011年在美國出版,中譯本《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也已由中信出版社在2012年4月出版。在回憶錄中我詳細記載了純如自出生到逝世的36年短暫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章即她寫作該書的詳細經過。中信出版社為南京大屠殺75周年重新翻譯出版純如的這本著作,我感到非常榮幸能為這本書再作介紹。
純如在該書寫作及出版的過程中付出許多努力,最后克服困難完成寫作。純如在1995年1月就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及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集數據,后來又在1995年7月到南京實地采訪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回美后,純如努力閱讀整理所得資料,并在1996年找到南京大屠殺期間安全區領袖德國商人拉貝的外孫女而發現了《拉貝日記》。這一連串的活動都是純如孜孜不息地努力得到的結果。純如在寫作過程中閱讀了大量有關屠殺的血腥的文獻和報告,以致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撼,導致失眠、厭食。但她仍然堅持完成該書,她對我說:“作為一個作家,我要拯救那些被遺忘的人。為那些不能發聲的人發言。”這都基于她為受害者鳴不平的執著。這是她維護歷史真相、保護人權的一種熱忱的表現,當然亦是她本身敬業精神所至。
該書于1997年11月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際出版,出版后不久就登上了《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并達3個月之久。純如是當時唯一一位作品登上非小說類排行榜的美籍華人,因此該書立刻受到了美國出版界的重視,在美國引起轟動。后來該書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文字,成為一本國際暢銷書。一般來說,美國主流社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被德國納粹迫害的歷史非常熟悉,對“二戰”中日本對中國及鄰國的侵略歷史卻所知有限。這要歸根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亞洲“二戰”歷史的漠視。該書當時是唯一用英語專題討論南京大屠殺的書,不僅敘述了這段不為西方國家所了解的可悲歷史,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與惡,批評了人類的種族歧視現象,并探討了幸存者人權的問題,體現了純如維護人權及正義的熱忱。該書對美國等西方國家了解“二戰”亞洲戰場中日本侵華歷史有極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
1999年9月,純如在一封給我們的家書中寫道:“南京大屠殺終于在世界歷史中展開了自己最真實的那一頁。我上周去本地的書店時,發現許多新近出版的有20世紀歷史的著作中都寫到了南京大屠殺。例如,馬丁·吉爾伯特在他的長篇巨著《20世紀世界史(第二卷):1933~1951年》中就寫到了南京大屠殺,甚至還直接引用了我書中的內容。彼得·詹寧斯的《世紀》以及史蒂芬·安布羅斯的《新編‘二戰’歷史》中也提到了南京大屠殺。”該書的出版改變了西方英語國家沒有關于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另外,該書在國際上產生了影響,例如2005年,當日本想進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為常任理事國時,在美國的華人發動簽名請愿上訴運動,反對日本得到這個特殊地位。那時全球網民在短短幾周內就征集了數千萬簽名,向聯合國請愿,成功地阻止日本野心得逞。很多文章及新聞報道都提到日本沒有資格進入聯合國安理會的原因,就是日本仍然沒有真誠地為“二戰”中的戰爭罪行道歉。而提到日本在華罪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大屠殺,許多的報道均提到純如的這本書。由此可見,南京大屠殺慘劇因這本書在國際上己被廣泛地認知。
2007年為南京大屠殺70周年,各地舉辦許多活動紀念這段歷史。其中有加拿大制作的電影《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和美國制作的紀錄片《南京》,在國際上都轟動一時。影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描述了純如追溯這段歷史的經過;《南京》以紀錄片的形式描述南京大屠殺,是美國在線前副總裁特德·萊昂西斯受到純如這本書的啟發和感召,個人投資200萬美元拍攝而成。2009年,中、德、法合作制作的電影《約翰·拉貝》是根據《拉貝日記》拍攝而成,描述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英勇拯救并保護中國難民的事跡。《拉貝日記》是純如1996年在德國找到拉貝的后裔而發現的,這是南京大屠殺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證言。所有歷史學家都認為,發現《拉貝日記》是純如對這段歷史最大的貢獻之一。所以該書在幫助世界民眾了解這段歷史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時純如的這本書一出版,美國的各大報紙刊登了許多關于該書的書評,這些書評對這本書有著高度的評價。就在這本書受到許多人的推崇時,日本右翼分子感到惶恐不安,他們開始了針對這本書的一連串攻擊。不久,美國國內也有一些所謂的“歷史學家”開始批評這本書。但與正面的評論相比,批評的聲音只是極少數。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任何成功的作家(特別是成功的年輕作家)不可避免的。其實,純如從來都未自我標榜過這本書是這段歷史的權威著作。她在該書的前言中明確表示,希望這本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人對這段歷史的興趣,進行更多的研究。美國著名的“二戰”史歷史學家史蒂芬·安布羅斯曾經說:“張純如是近代最卓越的年輕歷史作家,因為她懂得如何將歷史寫得令人感興趣。”這大概是對該書的某些批評者最好的回答。
由于這本書的關系,我們也逐漸了解到政治的復雜和黑暗。戰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變為一個經濟大國,并使用大量的金錢對美國各階層展開攻勢,粉飾日本是一個自由、民主及愛好和平的國家,但對“二戰”中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的歷史避而不談,反而把日本描述為“二戰”的受害者,將日本對這些國家的侵略美化為拯救這些國家。我們還要注意,有些在美國研究中國或亞洲的所謂“歷史專家”其實是在日本大量的金錢資助下為日本說話的。在美國大學里有些研究中日歷史的經費也是來自日本,因此他們的研究很難保持客觀。這一切,當然美國應該對此負一部分責任。戰后為了拉攏日本,使之成其盟國,以便對付共產主義國家,美國保持了日本戰前的政治結構,并使許多日本戰犯逃避了應有的懲罰,這批戰犯及他們的后裔成為當今日本政治的核心人物。
寫到這里使我最為痛心的是南京大屠殺75年后,日本仍然未真誠地向中國道歉和賠償。日本右翼分子甚至否認南京大屠殺,掩蓋戰爭罪行,篡改歷史。最近日本對釣魚島的“購島”及“國有化”一連串的鬧劇,更可見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仍在為日本做“大東亞共榮圈”的白日夢。因此我們絕不能遺忘這段歷史,而且要努力教育下一代銘記這段歷史。
因為日本自“二戰”后從未對自己的罪行真正地進行過道歉,所以這本書最終的目的是呼吁日本真誠地反省,力促日本對受害國家的人民道歉及賠償。純如在前言中用警語“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來警醒世界。
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題為《否認歷史將摧毀日本》的文章(1995年7月2日),他指出:“日本一定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侵略進行道歉和賠償。這是基本的要求,大多數有良知的日本人都贊成。但是有一群保守的日本黨派和商界領袖反對。”如果日本未來希望得到各國的尊敬,唯一的途徑就是要對“二戰”中其對鄰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的罪行進行真誠的道歉和賠償,這樣中日之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友好與和平。純如在書中強調,她寫本書的目的不是煽動仇日情緒,恰恰相反,是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是為了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全人類的未來。
純如不幸于2004年去世。在我寫的回憶錄里,除了描述她一生為真理正義而奮斗,我特別強調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她精彩的一生。純如自始至終堅信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正如《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喬治·威爾所說:“由于張純如的這本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為之終結。”
在此寄語讀者:“勿忘歷史,以史為鑒!”并以此與各位共勉。
張盈盈
2012年9月27日寫于美國加州圣何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