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每一種貨幣的產生都有一定的社會背景,每一種貨幣的文化內涵都蘊藏著時代的烙印,每一種歷史貨幣又是社會發展歷程中的實物佐證。臺灣的歷史貨幣種類甚多,銅錢、銀幣、紙幣一應俱全,從其貨幣文化的內涵看,至少有四個方面可凸顯臺灣貨幣史的亮點:
1.銅錢的形制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銅錢是臺灣歷史上流通行使的主要貨幣,初始行使祖國大陸的宋錢,至南明鄭氏治理時期始鑄銅錢行使。民族英雄鄭成功及其繼承者鄭經在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前后,為籌措軍費和發展經濟曾四次鑄造永歷通寶行使,其中前三次系委托日本鑄造。永歷通寶是臺灣歷史上自鑄的第一批銅錢,其形制為方孔圓錢,與祖國大陸自秦統一幣制以來行使的方孔圓錢一脈相承,繼承了中華民族的貨幣文化傳統。永歷通寶作為南明的年號錢,鄭氏首次鑄造時,南明末代皇帝永歷帝尚在位,而后幾次的鑄造,永歷帝已遭殺害,南明政權已瓦解,清朝在大陸已全部替代明朝,鄭氏為顯示抗清復明的意志,仍使用南明永歷年號,鑄造永歷通寶年號錢行使,這也表明鄭氏治理下的臺灣雖與清朝廷抗衡,但仍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
2.銀幣的鑄造在全國是最早的地區之一。以白銀作貨幣行使在中國的歷史悠久,祖國大陸長期以來是以兩、錢計算;而臺灣在荷蘭占領時期,由于殖民者使用銀幣以荷元和西班牙的比索、里爾的個數計算,鄭氏收復臺灣后對外貿易收入的外國銀幣又是按個數計算,臺灣人民已形成按個數使用銀幣的習慣,至清代為便于駐軍在市場購買物品,官府發放軍餉則將銀錠熔鑄成銀餅(元),按個數發放。臺灣府為發放軍餉自鑄的銀餅,先后有謹慎軍餉銀餅、道光壽星軍餉銀餅、大清國寶銀餅、如意軍餉銀餅、筆寶軍餉銀餅和同治壽星軍餉銀餅等六種,其中謹慎軍餉銀餅的鑄造時間,經多方考證,可能在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如果能定論,謹慎軍餉銀餅將是我國自鑄的第一批銀元(銀幣)。
3.紙幣凝聚有保衛臺灣的贊歌。臺灣行使紙幣始于元代,在清代先后印制、發行紙幣四次,均系可兌現的紙幣,其面值單位有兩種:一是錢票,以清代制錢文(枚)為單位;二是銀票,咸豐年間的福建永豐官銀錢局發行,以白銀兩或番銀(外國銀元)的元為單位;臺灣本島發行的,以銀元的元為單位;并注明其重量系六八銀(即六錢八分重),或七三銀(即七錢三分重)。這些紙幣中,光緒晚期發行的臺南官銀、錢票,凝聚有臺灣人民保衛臺灣的堅貞不屈的愛國豪情,譜寫了一曲臺灣人民熱愛臺灣、熱愛祖國的浩氣長存的贊歌,成為臺灣貨幣史光輝、不朽的一頁,可歌可泣。
晚清,中日甲午海戰,清北洋水師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此消息傳至臺灣,全島嘩然,哭聲震天,紳民悲憤填膺,慷慨激昂,向撫署呈遞血書表示:“萬民誓不從倭,刈亦死,據亦死……不愿死倭人手!”隨之,為了更好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在難以取得外援的困境中,紳士丘逢甲倡議自立,一呼百應,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二日自立為“臺灣民主國”,年號“永清”,以示不忘“清”(即永不忘中國)。同日,日本侵略者的浪速、高千穗兩軍艦入侵淡水港,滬尾炮臺予以反擊,揭開了保衛臺灣之戰的序幕,隨后日軍登陸基隆,由北向南步步深入,臺灣軍民浴血奮戰,步步抵御。彼時,臺灣“道庫僅存銀七萬余兩,府庫存六萬余兩”,難以應對保衛戰中的巨額軍需,財力拮絀,時任民主將軍、原幫辦臺灣防務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為籌措軍需,先以臺南府代理正堂忠滿名義發行紙幣“官銀票”行使;接著,在臺南設立官銀錢票總局,以臺南官銀錢票總局發行“臺南官銀票”和“臺南官錢票”。銀票均以七錢三分重的銀元為單位,面額分壹大員、伍大員和拾大員三種;錢票仍以清代制錢的文為單位。從臺南官銀、錢票上簽發的日期仍使用清“光緒”年號,加蓋的關防印信仍使用原有的漢、滿文舊印章,錢票上標明“清錢”等方面看,臺灣人民為更有力抗擊日軍的侵略,對外雖宣布獨立,但仍視臺灣是祖國的組成部分,忠于清廷,忠于祖國,可歌可泣!臺南官銀、錢票的發行量,在史籍資料中無明確記載,從票面發行編號使用的字冠看,系采用古時啟蒙讀物《千字文》的文字順序,每一字冠一千號,結合已見的實物圖錄作綜合分析,推算其發行量,至少有450多萬元,發行數額相當可觀。彼時日本侵略者已登陸臺灣,正步步向臺南逼進,已是兵臨城下,這種紙幣雖說可兌現,實難以兌現,而臺灣人民懷著熱愛祖國、保衛臺灣的豪情,仍樂于使用,直至臺南陷于日軍,流通使用了五個多月,為臺灣的貨幣史,也是為中國的貨幣史譜寫了一首悲壯的史詩,光芒普照,永世長存!
4.貨幣上烙有日本侵占臺灣的罪證。日本侵略者侵占臺灣期間,曾組建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即舊臺灣銀行)發行紙幣,作為臺灣市場流通使用的主要貨幣。舊臺灣銀行所發行的紙幣,無論是豎式和橫式的幣面均有日文字樣,特別是民國四年(1915、日大正四年)九月一日以后發行的橫式紙幣“銀行券”,票面飾紋的日本文化色彩更為濃厚。各種面值的紙幣票面均有“臺灣神社”的圖照,所謂“臺灣神社”是日本侵略者放置其入侵臺灣時戰死的和侵占臺灣后鎮壓臺灣人民時戰死的侵略者的骨灰,作為祭祀的地方,對這些日本侵略者的死者,只有日本侵略者自身臭氣相投予以懷念,而臺灣人民則恨之入骨。發行主體舊臺灣銀行紅色圓形行長之印是日文“頭取之印”;表示紙幣面額單位的文字“此券可換×金圓”,由豎式使用中文至橫式則改為日文;初期發行的橫式紙幣還有以日文表述的“依據明治三十年三月第三十八號臺灣銀行法第二條發行”字樣。這些飾紋都是日本侵略者烙印在臺灣歷史貨幣上侵占中國領土臺灣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