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臺灣史學界有人認為,臺灣在清代以前的貨幣流通較混亂,在日本侵占臺灣后,通過侵略者的整治,才建立起現代的貨幣體制。對此,確有商榷的必要。
清代以前,世界各國都以行使硬幣為主,臺灣行使的貨幣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大額用銀,小額用錢,兼行紙幣。彼時的紙幣系可兌現的紙幣,從貨幣體制來說,基本上以行使金屬硬幣為主,與世界各國的貨幣體制協調;至于白銀的使用,雖長期以“兩”為單位計算,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無可非議;再說銅錢,官鑄的銅錢都有定制,出現的減重輕薄錢,有的是通貨膨脹所致,有的是私鑄,這也是世界上常見的現象,何亂之有?
在臺灣地區貨幣史的發展歷程中,曾出現貨幣流通混亂現象,應屬日本侵占臺灣時期。日本侵占臺灣初期,日本本土進行幣制改革,以金本位替代銀本位,發行金元回收銀元,對臺灣則實施名義上的金本位,規定日本的機關單位、銀行的賬冊和群眾交納稅金一律以金元計算,而市場流通使用的主要貨幣是日本本土回收的舊銀元加蓋一戳印后的鑿印銀元,在結算時按時價(即浮動價)計算,時高時低,舊臺灣銀行初期發行的“銀券”紙幣也以鑿印銀元為單位。市場交易中,商店以金元標價,在結算時還要進行金元與鑿印銀元的換算,十分不便;特別是鑿印銀元的時價變動,每發生變動,機關單位、銀行的賬冊均要作調整,更甚的是當時價可預測時,市場搶購、惜售,銀行存款的擠兌和大量存入現象不時發生,不僅市場商品交易引起人為的混亂,銀行的資金運行也難以正常操作。
由于鑿印銀元時價波動導致貨幣流通的混亂波及全島,臺灣人民遭受的損失難以估算,占領者辦的舊臺灣銀行也發生虧損。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后,為籌措軍需,大量發行紙幣,推行通貨膨脹政策。舊臺灣銀行的紙幣發行額,在“九一八”事變前的三十二年中,年平均發行額為119.43萬元;“九一八”事變后至“七七”事變前(1931年9月—1937年6月),年平均增加的發行額為605萬元,增長4.07倍;“七七”事變后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1937年7月—1941年12月),年平均增加的發行額為3985.68萬元,比前期增加5.59倍,為基期(“九一八”事變前)的32.37倍;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至日本戰敗宣布投降前(1942年1月—1945年7月),年平均增加發行額32094.52萬元,比前期增加7.05倍,為基期的267.73倍;日本宣布投降后至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接管(1945年8—10月)的三個月中,又突擊發行149604.45萬元,比投降前的近四十六年中的紙幣發行額還要多,累計發行額達289787.35萬元,在這三個月中,日本侵略者還從其本土運入日本銀行兌換券122244.8萬元,加蓋舊臺灣銀行印章后投入市場,致使臺灣在光復前夕的市場貨幣流通量高達412034.15萬元,猛增107.8倍,通貨膨脹率為10780%。惡性通貨膨脹誘發市場物價飛漲,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民國二十六年(1937)為基期,至日本投降的民國三十四年(1945),市場物價指數,公定價上漲21倍多,如以黑市計算,可能有數十倍,甚至上百倍,臺灣經濟幾乎全面崩潰。日本侵占臺灣后期所形成的貨幣流通混亂,是臺灣地區貨幣史最混亂時段,必須正視,史實不能扭曲。臺灣現代貨幣體制的建立,應該在臺灣光復三年多的民國三十八年(1949)六月進行幣制改革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