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臺灣貨幣史略作者名: 蔣九如主編本章字數: 1632字更新時間: 2020-03-13 11:20:08
二
臺灣地區在歷史上的貨幣體制,依據臺灣歷史發展的歷程,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1.清代及其以前,臺灣的貨幣體制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大額用銀,小額用錢,兼行紙幣。臺灣由于經濟開發滯緩,使用貨幣始于宋代,宋錢沿用至明末清初;南明鄭氏政權治理臺灣時,則遵明制,自鑄南明“永歷通寶”年號錢(折二)行使;清代統一行使制錢。對白銀的使用,通常以兩為單位,稱為“銀兩”。鄭氏治理期間,對外貿易興旺,大量外國銀幣流入,如西班牙十字銀餅在市面行使,深受群眾喜愛。至清代,為順從民情,官府用于發放軍餉的銀兩,便熔鑄成多種版別的軍餉銀餅,有的重七錢二,有的重六錢八,被稱為七二銀、六八銀;至于銀兩與銅錢之間的換算,清代的制錢千文為貫,一貫錢可兌換白銀一兩,有時由于銀和銅的市場價變動,這個法定的比值也隨之上下浮動。至于紙幣,元代的澎湖一度行使元代官府發行的“中統鈔”,清代臺灣自行印制和發行的紙幣有多種,面值以銀元為單位的稱“官銀票”,面值以制錢為單位的稱“官錢票”,均為可兌現的紙幣。
2.日本侵略者占領時期,臺灣的貨幣體制,表面上實行日本的貨幣體制,實際上實行的是日本占領地的貨幣體制。日本占領初期,強制民眾使用日本銀行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日本系可兌現的銀行券,以銀元為本位,但在臺灣的兌現,有時則予以限額控制,在民間一度出現兌換銀元貼水現象。光緒二十三年(1897、日明治三十年)三月,日本改革幣制,實行金本位,新鑄的金元一元與原有的銀元一元等值兌換。而在臺灣則以幣制改革兌換回收的舊銀元,加蓋一字戳記,被稱為“鑿印銀元”。作為市場行使的主要貨幣,鑿印銀元與金元的兌換比價不是一比一,而是要視周邊地區銀價變動隨機調整,鑿印銀元投入流通與金元的初始比價為1鑿印銀元兌金元0.964元,在流通的十二年間,調整77次,最高的1.05金元,最低的0.75金元,平均價為0.893金元。兩年半后,光緒二十五年(1899、日明治三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開業的株式會社(有限公司)臺灣銀行(即舊臺灣銀行),所發行的銀券紙幣,則以鑿印銀元為單位,一比一兌換。但在日本官方機構、銀行等單位的記賬和群眾交納官方規定的稅費時,卻一律按金元計算,日人北山富久二郎將其稱為“流通銀塊之金本位制”,又稱“金核本位制”。
由于臺灣總督府規定,官方機構和銀行的賬冊必須以金元為單位記載,鑿印銀元與金元的比價一有變動,賬冊的記載要隨之作相關調整,甚為繁瑣;每當周邊地區銀價有波動跡象,有些人便趁機進行商品和金融投機,致使舊臺灣銀行遭受巨大損失。為消除這些弊端,舊臺灣銀行于光緒三十年(1904、日明治三十七年)七月一日,發行以金幣為面值的金券紙幣,一比一回收前期發行的“銀券”。這種所謂的金券,在背面雖明確以中文標明“憑票在臺灣銀行隨時換金×圓”,同時還印有相同內容的英文,應是可兌現的紙幣,實際上卻是難兌現或不兌現,可稱之為“虛金本位制”。民國四年(1915、日大正四年)九月后,舊臺灣銀行發行的紙幣由豎式改為橫式,并改稱“銀行券”,仍標明“此券可兌換×金圓”,也是不予兌現。舊臺灣銀行發行的紙幣,無論銀券或金券以及銀行券,都是以元為單位,輔幣為金屬硬幣,統一由日本政府鑄造,元以下為錢,100錢為1元,幣材有銀、黃銅、白銅、青銅、鎳、鋁、錫和鉛等,在輔幣短缺時,臺灣總督府還發行特種郵票,舊臺灣銀行也發行小額的定額本票,替代輔幣行使。
3.光復之初,臺灣地區的貨幣體制屬地方貨幣體制。南京國民政府在接收臺灣前,原擬以中央銀行名義發行臺灣流通券,作為臺灣光復后行使的主要貨幣,并已印制就緒。彼時,祖國大陸行使的法幣正大幅度貶值,法幣貶值的趨勢難以扼制,怕臺灣受牽連,而決定改組日人所辦的舊臺灣銀行,由其繼續發行臺幣,作為臺灣地區行使的主要貨幣。改組后的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在1949年6月幣制改革前的稱“舊臺幣”,改革后的稱“新臺幣”。舊臺幣雖未列入法幣體系,但與法幣掛鉤,由臺灣省政府視市場物價調整兩者的匯價,在法幣以及金圓券的惡性通貨膨脹中,也深受牽連,不斷貶值,但在速度上相對緩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