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繆鉞先生編年事輯
- 繆元朗
- 550字
- 2020-12-11 19:16:48
〇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1926年) 先生二十二歲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國文教員,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學國文教員。
7月1日,長子繆慈明生。
同月,《學衡》第59期節錄發表先生致《學衡》編者函:
神州厄運,百事殂落。文化沈黯,尤為大憂。即以文學論,皙人之長,清澄細膩,毫分厘析,抉擇入微,婉達衷情,曲肖物狀,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如游絲裊空,纏綿無絕。而評衡之作,尤多善言。此固學人所同感。吾宗邦近雖不競,然以數千年之蘊積,其璀璨之光,要自有不能掩沒者。譬如梨柚異味,而同悅于口;施嬙殊色,而同美于魂。不可以國勢強弱橫生軒輊也。故居今之世,尊人尊己,舉無一當。惟有鏡照衡權,擷長棄短,镕冶為嶄然之真新文學,兼蓄新質,而能存故美,庶幾得之。自三五巨子,以膚受末學,投國人嗜奇趨易之心,登高一呼,得名而去,使后生囂囂然狂走不已,其弊既為識者所洞鑒矣。而鴻生碩彥,湛溺舊聞,墨守故矩,傲然自尊,于西人之作,一切閉拒,以為絕不可相謀,斯亦未為得也。荀卿有言:“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苯駠W眾取寵之士,既蔽于今,蔽于淺矣,而老師宿儒,抱殘守缺,又不免蔽于古,蔽于博。閎達不出,孰通其郵,此千鈞之責,惟冀諸君子負之。而華夏文運,亦將于斯卜盛衰焉。然則鉞之所以景慕高明者,又豈獨聲應氣求之感而已哉。
編年詩
《七夕雨夜》 《觀菊》 《寄懷李子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