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中華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年) 先生十八歲
6月,從直隸省立第六中學畢業(11)。在中學四年中,先生先后受業于高蘭坡(慶題)(12)、馬獻圖(13)、王心研(念典)(14)等三位國文教師,獲益甚多(15)。
由于少承庭訓,加以師長教誨,先生于中學畢業前已“受過文史之學的基本訓練,學習了文字、聲韻、訓詁以及目錄等諸種學科的常識,略通治學門徑(譬如參閱《書目答問》、《四庫總目提要》、段氏《說文解字注》、王氏《經義述聞》、章氏《文史通義》等);讀過一定數量的經、史、子、集類的重要書籍(少量是精讀,大多數是選讀或翻檢),也看過一些小說戲曲”。先秦書中“最喜讀《詩經》、《左傳》、《莊子》、《楚辭》。同時,又練習寫作古文、詩、詞等”(16)。并與中學同學共結吟社,先生1928年所作《與張益孺共飲》詩自注云:“君昔年與余共負笈中學時,共結吟社,君有‘長空萬里送秋雁,流水一溪冷釣船’句,余最愛誦之。”(17)還是校刊的主要撰稿人。“最初寫稿應該遠溯到中學讀書時間,校中發行校刊,由地理教員夏云僧先生主其事。我們那一班很有幾個國學成績卓越的人,如前年在北平病逝的李子撝兄,和現在成都齊魯大學任課的繆彥威兄(18),都是家學淵源,一校之俊(他兩人后來都是北大同學)。/彥威兄作詩填詞,子撝兄擔任翻譯。兩人作品名重一時,我的國學基礎不及他們,但因為缺人,他們拉我合作。我試寫小說。……”(19)
8月,就讀于河北大學預科(20)。
編年詩
《京都旅舍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