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梁代文學對陳代文學的影響
馬積高先生認為:“一個王朝開始建立和鞏固的一段時間內,其文風多沿襲前朝,這可以說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學發展中帶規律性的現象。”梁陳時代相近,在文學主張、創作觀念和藝術風格等方面形成了諸多一致性的一面,顯現出陳代文學對梁代文學的積極繼承。
一 由梁入陳文士是陳代文學創作的重要力量
由梁入陳的眾多文士構成了陳代文學創作的強大陣容,為陳代文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和必要的前提條件。《陳書·儒林傳》曰:“高祖創業開基,承前代離亂,衣冠殄盡,寇賊未寧,既日不暇給,弗遑勸課。世祖以降,稍置學官,雖博延生徒,成業蓋寡。今之采綴,蓋亦梁之遺儒云。”由梁入陳的文士在梁陳政治文化生活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以《陳書·儒林傳》為例,共載有十五人,除沈德威、賀德基外,沈文阿、沈洙、戚袞、鄭灼、張崖、陸詡、全緩、張譏、顧越、沈不害、王元規、龔孟舒、陸慶等均載有其仕梁、仕陳的記錄。以《陳書·文學傳》為例,共載有十七人,其中杜之偉、顏晃、江德藻、庾持、許亨、岑之敬、何之元、徐伯陽、張正見、陰鏗等十人皆出仕梁朝,而陸琰(540)、陸瑜(541)、陸玠(539)、陸琛(542)、蔡凝(543)、阮卓(531)、褚玠(529)等則在梁代已是成人或近是成人。因此,從文士的仕歷情況來看,《儒林傳》、《文學傳》中所載文士在梁代時已有比較成熟的創作經驗或相對穩定的創作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蕭綱、蕭繹文學群體的許多成員亦由梁入陳,并成為陳代文學創作的重要力量。其可考者有以下幾人:
江總,曾出仕梁、陳、隋三代,“歷任清顯,備位朝列”,在梁時“遷太子洗馬,又出為臨安令,還為中軍宣城王府限內錄事參軍,轉太子中舍人”
。后主之世,常伴其左右,謂為狎客,是陳代宮體詩的重要代表人物。
徐陵,普通二年(521)“晉安王為平西將軍、寧蠻校尉,父摛為王咨議,王又引陵參寧蠻府軍事”,及蕭綱居東宮,“又開文德省,置學士,肩吾子信、摛子陵、吳郡張長公、北地傅弘、東海鮑至等充其選”
。入陳后,頗受重視,“自有陳創業,文檄軍書及禪授詔策,皆陵所制,而《九錫》尤美。為一代文宗,亦不以此矜物,未嘗詆訶作者”
。
王元規,《陳書·王元規傳》曰:“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喪服》。梁中大通元年,詔策《春秋》,舉高第,時名儒咸稱賞之。起家湘東王國左常侍,轉員外散騎侍郎。簡文之在東宮,引為賓客,每令講論,甚見優禮……后主在東宮,引為學士,親受《禮記》、《左傳》、《喪服》等義,賞賜優厚。”
徐伯陽,為梁東宮學士,陳太建初,“中記室李爽、記室張正見、左民郎賀徹、學士阮卓、黃門郎蕭詮、三公郎王由禮、處士馬樞、記室祖孫登、比部賀循、長史劉刪等為文會之友,后有蔡凝、劉助、陳暄、孔范亦預焉。皆一時之士也。游宴賦詩,勒成卷軸,伯陽為其集序,盛傳于世”。太建十一年春,“皇太子幸太學,詔新安王于辟雍發《論語》題,仍命伯陽為《辟雍頌》,甚見佳賞”
。
周弘正,“晉安王為丹陽尹,引為主簿”,因善玄言而被稱譽為“梁末為玄宗之冠”
和“一代之國師”
,太建五年,“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
張正見,“幼好學,有清才”,13歲得梁東宮太子蕭綱賞識,“每自升座說經,正見嘗預講筵,請決疑義,吐納和順,進退詳雅,四座咸屬目焉”。入陳后,創作了大量宮體詩,是陳代宮體詩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陰鏗,《陳書·陰鏗傳》曰:“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釋褐梁湘東王法曹參軍。”梁亡后入陳。
沈文阿,“少習父業,研精章句。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興并通經術,而文阿頗傳之。又博采先儒異同,自為義疏。治《三禮》、《三傳》。察孝廉,為梁臨川王國侍郎,累遷兼國子助教、《五經》博士。梁簡文在東宮,引為學士,深相禮遇”。梁亡后入陳。
沈洙,“治《三禮》、《春秋左氏傳》。精識強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答。解巾梁湘東王國左常侍,轉中軍宣城王限內參軍,板仁威臨賀王記室參軍,遷尚書祠部郎中”。梁亡后入陳。
沈眾,“好學,頗有文詞”, “除鎮南湘東王記室參軍”。梁亡后入陳。
江德藻,“好學,善屬文”, “遷安西湘東王府外兵參軍”。梁亡后入陳。
周弘直,“解褐梁太學博士,稍遷西中郎湘東王外兵記室參軍”。梁亡后入陳。
蕭綱、蕭繹積極接納文士,時常與他們宴集賦詩。《梁書·簡文帝紀》曰:“(蕭綱)引納文學之士,賞接無倦,恒討論篇籍,繼以文章。”據《梁書·劉緩傳》載,蕭繹在“西府盛集文學”
。以蕭綱、蕭繹為中心的文學群體唱和賦詩,影響了一代文壇風尚,由梁入陳的徐陵、江總、陰鏗、張正見等均是他們集團中的重要成員。徐陵是梁代宮體詩作的開創者,也是蕭綱文學集團的重要成員,徐摛、徐陵父子與庾肩吾、庾信父子“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文并綺艷,故世號為‘徐庾體’焉”
。其早期詩作多為“奉和”、“應令”、“侍宴”、“詠物”之作,如《詠美人》、《詠美人自看畫應令》、《詠主人少姬應教》詠及女子頭髻飾物、面部妝抹和全身時裝,詩作艷麗纏綿,脂粉氣十足。江總在梁時“遷太子洗馬,又出為臨安令,還為中軍宣城王府限內錄事參軍,轉太子中舍人”
,是蕭綱文學群體的重要成員。曹道衡先生認為,侯景之亂前他的詩文可以說受梁中葉以后蕭綱、蕭繹等人的影響較深,他的創作辭藻華美,著意于學習蕭綱、蕭繹及“徐庾體”的文風
。陰鏗是蕭繹文學集團的成員,曾“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
,詩作“風格流麗”
。如《和<登百花亭懷荊楚>》是和湘東王蕭繹《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所作,“陽臺可憶處,唯有暮將朝”是替蕭繹表現思念李桃兒的情思的
, “落花輕未下,飛絲斷易飄”等句善于構建華美綺艷的外飾之美。張正見在梁時亦曾陪侍在簡文帝身邊,《陳書·張正見傳》曰:“梁簡文在東宮,正見年十三,獻頌,簡文深贊賞之。”
《隋書·經籍志》集部敘曰:“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后生好事,遞相放習,朝野紛紛,號為宮體。流宕不已,訖于喪亡。陳氏因之,未能全變。”由梁入陳文士曾一度主導著陳代文學發展的基本面貌,對陳代文學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梁代“摛艷藻之辭”
的文學創作風尚的影響下,他們極力追求形式的華美,以繁富細巧的筆致描寫女子的形態神貌乃至生活環境中所使用的器物等。以上諸人如江總、徐陵、王元規、徐伯陽、周弘正等此后又進入了陳叔寶文學群體之中,成為其宮體詩創作的主要成員,一旦有宮體詩生成的文化環境,他們就會樂此不疲地追求綺艷文風。
二 梁代文學在創作觀念上對陳代文學的影響
隋代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說:“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李諤指出了齊梁文學中片面追求形式華美,忽視思想內容的傾向。《隋書·文學傳序》曰:“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
蕭綱被立為太子后,以其為代表的新變派占據了梁代文壇,他大膽提出了立德修身與文學創作相分離的觀點,其《誡當陽公大心書》曰:“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
他強調文學的特點,使得文章與立身割裂,認為生活中應克制的“性情”可以在文章中得到放縱,這種主張使得其文學群體敢于大膽描寫情欲和女性之美。蕭綱之作“辭藻艷發,博綜群言”
,其《答渝侯和詩書》推崇華艷詩風,提倡抒寫女性姿色,贊嘆那三首和詩“性情卓絕,新致英奇”。其《勸醫論》“麗辭方吐,逸韻乃生”, 《庶子王規墓志銘》“文雅與綺縠相宣,逸氣并云霞俱遠”, 《臨安公主集序》“文同積玉,韻比風飛”等要求文章應辭藻華美,韻趣高遠。《梁書·敬帝紀》評曰:“太宗聰睿過人,神彩秀發,多聞博達,富贍詞藻。然文艷用寡,華而不實,體窮淫麗,義罕疏通。”
《詩鏡總論》亦曰:“簡文詩多滯色膩情,讀之如半醉憨情,懨懨欲倦。”
蕭綱最有創作特色的是描寫婦女動作和體態的詩,據羅宗強先生統計,蕭綱294首詩中描寫婦女或男女情懷的詩有112首之多
。如《詠內人晝眠》、《戲贈麗人》、《和人愛妾換馬》等或表達女性體態之美或表現女子細膩婉致的內心世界,多有輕艷綺靡之風。
湘東王蕭繹追同蕭綱的新變理論,其《金樓子·立言》曰:“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他注重文學的外在形式之美,表現出追求“綺”、“艷”的獨特審美趣味。其詩歌如《和林下作妓應令》、《寒閨》、《代舊姬有怨》、《夕出通波閣下觀妓》等皆抒寫女子情愁,詩風“婉麗多情”
。因此,強調求新、求異,追求華艷綺麗的新變詩風在蕭綱、蕭繹的文學群體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梁代后期的文學就是按照以蕭綱、蕭繹為代表的理論指導和創作實踐中逐步發展成長的。
陳代文學承繼梁代文學而來,在創作觀念上頗受梁代文學的影響。首先,陳代君主和梁代一樣重視、提倡文學,身體力行、積極從事文學創作,這是促進文風興盛的重要動因。特別是陳叔寶時期,他們聚在一起“或玩新花,時觀落葉,既聽春鳥,又聆秋雁,未嘗不促膝舉觴,連情發藻,且代琢磨,間以嘲謔,俱怡耳目,并留情致”。這些賞樂、宴飲、賦詩、觀景等活動促使他們感蕩情致,抒發情思。《陳書·后主紀》評陳后主曰:“不崇教義之本,偏尚淫麗之文,徒長澆偽之風。”
其次,從文士的創作實踐中亦可看出陳代在創作觀念上對梁代的繼承。如《陳書》評江總曰:“好學,能屬文,于五言七言尤善;然傷于浮艷,故為后主所愛幸。多有側篇,好事者相傳諷玩,于今不絕。”
評姚察曰:“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見,咸重富博”,“尤好研核古今,
正文字,精采流贍,雖老不衰”, “所撰寺塔及眾僧文章,特為綺密。”
評傅
曰:“為文典麗,性又敏速,雖軍國大事,下筆輒成,未嘗起草,沉思者亦無以加焉,甚為后主所重。”
三 梁代文學在創作風格、創作方法上對陳代文學的影響
首先,由梁入陳文士的許多詩文風格與梁代一脈相承。曹道衡、沈玉成先生認為:“陳初詩人如徐陵、陰鏗的創作生涯始于梁代,其詩風也和梁代某些詩人相近。如徐陵之作,與蕭綱、蕭繹同屬一派。”徐陵是“徐庾體”的代表人物之一,《北史·庾信傳》曰:“父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書記。東海徐摛為右衛率。摛子陵及信并為抄撰學士。父子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文并綺艷,故世號為‘徐庾體’焉。”
其入陳后創作的《雜曲》詞藻華美,描寫精工細致,其詩曰:
傾城得意已無儔,洞房連閣未消愁。宮中本造鴛鴦殿,為誰新起鳳凰樓?綠黛紅顏兩相發,千嬌百念情無歇。舞衫回袖勝春風,歌扇當窗似秋月。碧玉宮妓自翩妍,絳樹新聲自可憐。張星舊在天河上,從來張姓本連天。二八年時不憂度,傍邊得寵誰應妒。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流蘇錦帳掛香囊,織成羅幌隱燈光。只應私將琥珀枕,暝暝來上珊瑚床。
詩作運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了一位傾國傾城、美艷驚人的女子。“綠黛紅顏兩相發,千嬌百念情無歇”句極言張貴妃千嬌妖艷的容貌,“舞衫回袖勝春風,歌扇當窗似秋月。碧玉宮妓自翩妍,絳樹新聲最可憐”句描寫其歌舞升平和淫奢享樂,作者最后通過流蘇錦帳、香囊羅幌、琥珀枕、珊瑚床等床飾的描繪進一步點出了其新艷淫奢之致。詩作在語言的綺麗、新艷上與蕭綱《倡婦怨情十二韻》的風格相同,顯現出對梁代詩風的積極繼承。
又如江總,在梁時遷太子洗馬,又出為臨安令,還為中軍宣城王府限內錄事參軍,轉太子中舍人,是蕭綱文學群體的重要成員。據《陳書》本傳,年少有名,甚得梁武帝及“高才碩學”之士王筠、劉之遴等“雅相推重”。曾預同梁武帝《述懷詩》, “帝深降嗟賞”
。其詩文如《答王筠早朝守建陽門開詩》、《辭行李賦》曾著意于學習蕭綱、蕭繹及“徐庾體”的文風
。入陳后“崇長淫縱”
,通過艷麗辭藻的描摹來滿足其文學群體游宴歡娛之需,詩作“麗藻時聞,語多新穎”
,這些詩作所呈現出的纖靡艷冶、細事婉孌的創作旨趣、審美趨向與梁代文風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詩鏡總論》曰:“江總自梁入陳,其詩猶有梁人余氣。至陳之末,纖靡極矣。”
纖靡是指詩風的纖巧柔弱,主要體現在詩句用詞和情感的抒發上。如江總《梅花落》其一極力形容美女的盛裝巧飾,“妖姬墜馬髻,未插江南珰。轉袖花紛落,春衣共有芳”句描繪了一位轉袖搖動、春風拂衣、嬌羞柔媚、妖艷動人的女子的動態之美。《長相思》“紅羅斗帳里,綠綺清弦絕”, “暗開脂粉弄花枝,紅樓千愁色,玉箸兩行垂”句描繪出了相思時“愁思三秋結”, “望望何由知”的苦悶情態,“聲調流暢圓美,情韻委婉纏綿,然而詞語失之輕艷”
。此外《長安道》“日暮延平客,風花拂舞衣”, 《病婦行》“羞開翡翠帷,懶對蒲萄酒”, 《七夕》“此時機杼息,獨向紅妝羞”, 《東飛伯勞歌》“年時二八新紅臉,宜笑宜歌羞更斂”, 《姬人怨》“寒燈作花羞夜短,霜雁多情恒結伴”等充斥著“風花”、“紅妝”、“香氣”、“脂粉”等香艷氣息的字詞和“羞”、“懶”、“轉”、“拂”等纖細的情態描摹,使得詩作越發細密精巧、綺靡纖弱。
再如陰鏗,曾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與宮體詩代表人物蕭繹關系頗為密切,是其文學群體中的重要成員。明胡應麟《詩藪》曰:“陰惟解作麗語,當時以并仲言,后世以方太白,亦太過。”胡應麟所謂的陰鏗“作麗語”指的是陰鏗詩作用語的華艷而言,這顯然受蕭繹等人宮體詩風的影響。陰鏗入陳后所作《侯司空宅詠妓》、《和侯司空登樓望鄉》、《新成安樂宮》等也多綺語。如《新成安樂宮》曰:
新宮實壯哉!云里望樓臺。迢遞翔鹍仰,連翩賀燕來。重檐寒霧宿,丹井夏蓮開。砌石披新錦,梁花畫早梅。欲知安樂盛,歌管雜塵埃。
詩作前八句寫安樂宮的雄偉壯麗,詳盡描繪了安樂宮雕刻裝飾之美,以及宮中的歌舞之盛,辭采富麗,語言流暢。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此詩曰“鮮麗”。
其次,在創作方式上,陳代文學延續梁代傳統,喜好游宴賦詩、集體唱和。據《陳書·世祖紀》,天嘉元年秋七月詔曰:“新安太守陸山才有啟,薦梁前征西從事中郎蕭策,梁前尚書中兵郎王暹,并世胄清華,羽儀著族,或文史足用,或孝德可稱,并宜登之朝序,擢以不次。”只要“文史足用”便可“擢以不次”
,于是文士們紛紛投靠于陳代帝王或權貴門下,形成了以文帝、宣帝、陳叔寶以及侯安都、陳伯固、孫玚等顯貴為中心的文學群體。
《北史·庾信傳》曰:“時陳氏與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陳氏乃請王褒及信等十數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永定二年(558)十二月,陳武帝下詔曰:“梁時舊仕,亂離播越,始還朝廷,多未銓序。”
于是隨材擢用者五十余人。這兩批文士很快就融入到了以帝王權貴為中心的文會活動之中。宣帝北伐成功后“大會文武”
,侯安都等權貴數招聚文武之士游宴賦詩,后主舉行的文會更是不勝枚舉,他們聚合文士以附庸風雅,唱和盛況空前。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曰:“陳代開國之初,承梁季之亂,文學漸衰。然世祖以來,漸崇文學。后主在東宮,汲引文士,如恐不及。及踐帝位,尤尚文章,故后妃宗室,莫不競為文詞。又開國功臣如侯安都、孫玚、徐敬成,均接納文士。而李爽之流,以文會友,極一時之選。故文學復昌,迄于亡國。”
《陳書·文學·徐伯陽傳》:“太建初,中記室李爽、記室張正見、左民郎賀徹、學士阮卓、黃門郎蕭詮、三公郎王由禮、處士馬樞、記室祖孫登、比部賀循、長史劉刪等為文會之友,后有蔡凝、劉助、陳暄、孔范亦預焉。皆一時之士也。游宴賦詩,勒成卷軸,伯陽為其集序,盛傳于世。”周弘讓《與徐陵書薦方圓》:“但愿沐浴堯風,遨游舜日,安服飽食,以送于余齒。”以遨游娛興作為自己的生活追求。雖然他們游宴賦詩的文集今已不存,但文會之盛為文學的發展和創作風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次,陳代文章深受齊梁駢儷化文風影響。在“文筆說”和“永明聲律論”的影響下,齊梁時期的文章開始分辨清濁四聲,向雕琢字句的方向發展。陳代文章受此風尚影響,各種散文、論說文、章表、書牘等在整體風貌上更趨駢儷,而呈現出異常華麗典雅的風格。孫德謙《六朝麗指》曰:“凡君上誥敕、人臣奏章,以及軍國檄移,與友朋往還書疏,無不襲用斯體……亦一時風尚,有以致此。”陳代駢文之風還影響到了歷史和哲學著作,如傅
《明道論》、何之元《梁典總論》等均用駢體,這些駢文辭麗韻諧,遣詞以纖巧為尚,儼然是因襲齊梁之遺風。到梁陳之際的徐陵,其駢文創作達到了“此種文體的極高境界”
, “成為駢體文上難以企及的千古宗師”
。他如沈炯、陳叔寶、江總等文章皆屬對工巧、韻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