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陳代文學(xué)生成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

陳代文學(xué)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與陳代歷史文化土壤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諸如政治、歷史、文化等因素都對其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一 梁末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狀及其影響

梁太清元年(547)二月,梁武帝不顧朝臣反對,接納侯景入梁,并封其為河南王。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暗中勾結(jié)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蕭正德作內(nèi)應(yīng)發(fā)動叛亂,領(lǐng)兵南下,“寇王城”、“圍天闕”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7年版,頁3430。。梁朝統(tǒng)治者頗不得人心,梁末以來,“人人厭苦,家家思亂”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頁4966。, “百姓怨苦,咸不聊生。又發(fā)召兵士,皆須鎖械,不爾便即逃散”魏收撰:《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頁2187。, “有梁之季,政刑廢缺,條綱弛紊,僭盜薦興,役賦征徭,尤為煩刻”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79。。侯景軍隊逼近建康之時,梁朝“戶口徒眾,不見死戰(zhàn)之士;寵遇雖多,寧有報恩之士”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七五二,中華書局1966年版,頁3939。,太子蕭綱受命募軍,數(shù)日之內(nèi)竟然“莫有應(yīng)募者”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頁4984。。因此,侯景軍隊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易若轉(zhuǎn)圜,萬里靡沸,四方瓦解”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7年版,頁3430。

侯景之亂持續(xù)長達四年,不久后又發(fā)生了江陵之陷,這些都極大破壞了蕭梁政權(quán),成為南朝社會發(fā)展的分水嶺。陳寅恪先生說:“侯景之亂,不僅于南朝政治上為巨變,并在江東社會上,亦為一劃分時期之大事。”陳寅恪著:《金明館叢稿初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頁113。侯景之亂削弱了南朝的軍事實力,嚴重損害了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梁書·侯景傳》曰:“景又攻東府城,設(shè)百尺樓車,鉤城堞盡落,城遂陷。景使其儀同盧暉略率數(shù)千人,持長刀夾城門,悉驅(qū)城內(nèi)文武裸身而出,賊交兵殺之,死者二千余人”, “縱兵殺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及筑土山,不限貴賤,晝夜不息,亂加毆棰,疲羸者因殺之以填山,號哭之聲,響動天地。百姓不敢藏隱,并出從之,旬日之間,眾至數(shù)萬。”姚思廉撰:《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頁843。在侯景軍與援軍對峙時,“城中疾疫,死者大半”姚思廉撰:《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頁845。,致使“城中積尸不暇埋瘞,又有已死而未斂,或?qū)⑺蓝唇^,景悉聚而燒之,臭氣聞十余里”姚思廉撰:《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頁850。。《魏書·島夷蕭衍傳》曰:“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后,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為景軍人所掠,或自相賣鬻,漂流入國者蓋以數(shù)十萬口,加以饑饉死亡,所在涂地,江左遂為丘墟矣。”魏收撰:《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頁2187。

侯景之亂使得江左政權(quán)“疆土愈蹙”顧頡剛、史念海著:《中國疆域沿革史》,上海書店1991年版,頁160。。《隋書·地理志》曰:“逮于陳氏,土宇彌蹙,西亡蜀、漢,北喪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荊、揚之域。”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頁807。《廿二史札記》卷十二“南朝陳地最小”條曰:“按三國時孫吳之地,初只江東六郡,漸及閩、粵,后取荊州,始有江陵、長沙、武陵、桂陽等地,而夔府以西屬蜀也,其江北之地亦只有濡須塢,其余則皆屬魏。陳地略與之相似,而荊州舊統(tǒng)內(nèi)江陵又為后梁所占,是其地又小于孫吳時。”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訂補本)卷十二,中華書局1984年版,頁260—261。陳朝只剩下江左以南和淮南江北的一些地方了,是南朝疆域面積最小的時期。侯景之亂后,很多衣冠士人輾轉(zhuǎn)逃往江陵,西魏破江陵之后,闔城被虜入關(guān)。《周書·文帝紀》曰:“辛亥,進攻城,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殺之,并虜其百官及士民以歸。沒為奴婢者十余萬,其免者二百余家。”令狐德棻等撰:《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版,頁36。《周書·于謹傳》亦曰:“虜其男女十余萬人。”令狐德棻等撰:《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版,頁248。

梁末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使得“溥天之下,斯文盡喪”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7年版,頁4099。,對文士們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侯景之亂造成“百僚奔散”, “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287。,蕭愨、袁奭、朱才、顏之推等相繼入北齊,而徐陵、江旰等則是因出使北方而被拘留不遣的。留守在江南的文士或避難崎嶇,流寓他鄉(xiāng),如江總“避難崎嶇,累年至?xí)ぃ邶埲A寺”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344。, “流寓嶺南積歲”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345。,張譏“崎嶇避難”李延壽撰:《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頁1751。,謝岐“流寓東陽”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232。;或歸隱鄉(xiāng)里,如劉之遴“避難還鄉(xiāng)”姚思廉撰:《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頁574。,陸瓊“攜母避地于縣之西鄉(xiāng)”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396。,岑之敬“乃與眾辭訣,歸鄉(xiāng)里”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462。。而江陵之陷使得梁朝文士如王褒、宗懔、殷不害、王克、劉鈺、顏之儀、劉臻、沈炯等被擄至長安,造成了南方文士的大遷徙。《周書·王褒傳》曰:“褒與王克、劉瑴、宗懔、殷不害等數(shù)十人,俱至長安。太祖喜曰:‘昔平吳之利,二陸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賢畢至。可謂過之矣。'”令狐德棻等撰:《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版,頁731。庾信則因江陵之陷而被拘不遣。

梁末動蕩的社會境況使得入陳后的文士每念及此痛心不已。如陰鏗《游巴陵空寺詩》:“日宮朝絕磬,月殿夕無扉。網(wǎng)交雙樹葉,輪斷七燈輝。香盡奩猶馥,幡塵畫漸微。借問將何見,風(fēng)氣動天衣。”是他入陳后游歷破敗之跡時的無限悲愴之感。《登武昌岸望詩》:“荒城高仞落,古柳細條疏。煙蕪遂若此,當(dāng)不為能居。”是他入陳后登臨武昌江岸時對侯景亂軍破壞武昌城的悲涼慨嘆。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詩》雖為南歸后所作,“猶疑屯虜騎,尚畏值胡兵。空村余拱木,廢邑有頹城”表現(xiàn)了作者心有余悸、恍若隔世之感。賀力牧《亂后別蘇州人詩》同樣抒寫了侯景之亂后詩人的泣血悲走之苦,詩作中“徘徊睇閶闔,悵望極姑蘇”, “慨矣嗟荒運,悲哉惜霸圖”, “言離已惆悵,念別更踟躕”等真切描述了作者亂后離別時徘徊、悵茫的無限苦痛。

二 陳代的政局與陳宣帝的北伐

柏楊先生《中國人史綱》曰:“陳帝國是南北朝唯一沒有出過暴君的政權(quán)。”柏楊著:《中國人史綱》,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頁453。陳霸先內(nèi)有梁代殘遺力量割據(jù),外有北齊的威逼,面對此境,他提出“務(wù)在廉平”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33。的主張。文帝陳蒨“起自艱難,知百姓疾苦”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61。,詔令:“維雕鏤淫飾,非兵器及國容所須,金銀珠玉,衣服雜玩,悉皆禁斷。”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52。他整頓吏治,注重農(nóng)桑,使經(jīng)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fù),國勢也比較強盛。《陳書》魏徵論曰:“世祖天姿睿哲,清明在躬,早預(yù)經(jīng)綸,知民疾苦,思擇令典,庶幾至治。德刑并用,戡濟艱虞,群兇授首,強鄰震懾。”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118。宣帝陳頊繼位后,“親耕籍田”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77。, “旰食早衣”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2。,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曾多次發(fā)布詔令“蠲其徭賦”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1—82。,減免賦稅、勸課農(nóng)桑,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比較迅速的恢復(fù)與發(fā)展。《南史》史臣論曰:“陳宣帝器度弘厚,有人君之量。”李延壽撰:《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頁311。經(jīng)過文帝、宣帝兩朝的治理,江南經(jīng)濟又呈現(xiàn)出“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2。的勃勃生機,一時形成了“十余年間,江東狹小,遂稱全盛”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390。的局面。陳后主固然昏庸,但從其執(zhí)政形式、方式來看,他絕不是個暴君,只是一個“荒于酒色,不恤政事”李延壽撰:《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頁306。的昏君,他最大的問題是“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使得陳代“政刑日紊,尸素盈朝”, “上下相蒙,眾叛親離”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119。,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有言之者,輒以罪斥之,君臣昏亂,以至于滅”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347。

同時,文宣兩帝又是具有一定作為和開拓意識的君主。文帝永定三年(559)即位后,命侯瑱、侯安都在建康、蕪湖討伐蕭莊、王琳勢力,致使支持王琳的北齊“軍士溺死者十二三,余皆棄船登岸,為陳軍所殺殆盡”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頁5195。,王琳、蕭莊兵敗后逃往北齊。此后,文帝又先后削平了豫章、臨川、東陽、晉安等地方勢力,取得了江南各地的社會穩(wěn)定。宣帝太建元年(569)即位后,勵精圖治想有一番作為,“受脤興戎”, “無忘武備”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1。。經(jīng)過幾年的準備,太建五年(573)三月,陳宣帝“分命眾軍北伐”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3。,開啟了曠日持久的太建北伐戰(zhàn)爭。大將吳明徹兵分兩路向北齊展開攻勢,先克歷陽、秦郡,之后攻占合肥、壽陽等地,太建七年,進攻彭城,軍至呂梁,齊援兵彭城“前后至者數(shù)萬,明徹又大破之”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163。,至此陳軍盡復(fù)江北、淮泗之地。魏徵論曰:“(陳宣帝)揚旆分麾,風(fēng)行電掃,辟土千里,奄有淮、泗,戰(zhàn)勝攻取之勢,近古未之有也。”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118。太建九年十月,會周氏滅齊,陳宣帝即乘機爭奪徐、兗之地,詔明徹進軍北伐,“明徹軍至呂梁,周徐州總管梁士彥率眾拒戰(zhàn),明徹頻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復(fù)敢出”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163。

陳軍以無比強勁之勢一路北上,所向披靡,捷報頻傳,舉國上下歡娛慶賀。《陳書·宣帝紀》載,太建六年正月壬戌,詔曰:“王者以四海為家,萬姓為子,一物乖方,夕惕猶厲,六合未混,旰食彌憂。朕嗣纂鴻基,思弘經(jīng)略,上符景宿,下葉人謀,命將興師,大拯淪溺。灰琯未周,凱捷相繼,拓地數(shù)千,連城將百。”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6。太建七年閏九月壬辰,吳明徹大破齊軍于呂梁,“丁未,輿駕幸樂游苑,采甘露,宴群臣”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9。。太建八年四月甲寅,又詔曰:“元戎凱旋,群師振旅,旌功策賞,宜有饗宴。今月十七日,可幸樂游苑,設(shè)絲竹之樂,大會文武。”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89—90。

陳代的北伐戰(zhàn)爭使得國內(nèi)“千金日損,府帑未充,民疲征賦”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92。,面對此境,陳宣帝沒有采取“安民保境,寢兵復(fù)約,然后廣募英奇,順時而動”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390。的建議,繼續(xù)強勢北伐。太建十年二月甲子,“北討眾軍敗績于呂梁,司空吳明徹及將卒已下,并為周軍所獲”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91。,以致“陳人通國上下?lián)u心”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頁5391。。此后,陳宣帝“分命眾軍以備周”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91。,實行守勢戰(zhàn)略,周朝則乘勝反擊,太建十一年,在北周的屢屢攻取之下,陳之“南北兗、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歷陽、沛、北譙、南梁等九州,并自拔還京師。譙、北徐州又陷。自是淮南之地盡沒于周矣”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95。。太建十四年正月陳宣帝去世時,陳“眾軍并緣江防守”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頁5453。,自此之后,陳朝撤軍江南,采取守勢策略。

陳代北伐失敗后,周人把疆界全線推展到了長江北岸,使得陳代的疆界又回復(fù)到了開國之初的狀態(tài)。《陳書·宣帝紀》曰:“(宣帝)享國十余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100。陳代北伐失敗后,使得士人們殘存的一些自信徹底喪失。陳后主繼位后,“施文慶、沈客卿之徒,專掌軍國要務(wù),奸黠左道,以裒刻為功,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是以朝經(jīng)墮廢,禍生鄰國”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120。,陳代被頹喪之氣所籠罩,以致亡國。

三 士族地位的急劇衰退與庶族地位的逐步崛起

門閥士族階層自東漢起歷經(jīng)魏晉不斷強化,形成了比較典型的門閥政治,迅速演變成了門閥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庶族幾乎沒有仕進的機會。然而,自從劉宋之后,門閥士族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逐漸衰落,庶族階層的權(quán)勢得到一步步加強。陳寅恪先生說:“梁末之亂,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結(jié)局。”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年版,頁199。侯景之亂“推動了南朝奴隸解放運動和南朝社會階級關(guān)系的變動”,“造成了南朝后期統(tǒng)治集團民族成分與士庶階層數(shù)量比重的變化”高敏:《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后期社會歷史的影響》, 《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94。

侯景之亂使得江南士族受到重大打擊,門閥士族力量急劇衰減。《資治通鑒》卷一六二《梁紀》曰:“高祖之末,建康士民服食、器用,爭尚豪華,糧無半年之儲,常資四方委輸。自景作亂,道路斷絕,數(shù)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貴戚、豪族皆自出采稆,填委溝壑,不可勝紀。”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頁5018。侯景之亂前百姓競相豪奢,侯景之亂導(dǎo)致建康城百姓的日常之用枯竭,豪門大族餓死溝壑者不可勝數(shù)。《資治通鑒》卷一六二《梁紀》又曰:“時江南連年旱蝗,江、揚尤甚,百姓流亡,相與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葉、菱芡而食之,所在皆盡,死者蔽野。”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頁5039。天災(zāi)人禍使得江南門閥士族的命運產(chǎn)生了巨變。侯景之亂前“朝野歡娛,池臺鐘鼓”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7年版,頁3922。,士族“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zhàn)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yīng)世經(jīng)務(wù)”王利器撰:《顏氏家訓(xùn)集解》(增補本),中華書局1993年版,頁317。, “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yōu)閑,材增迂誕”王利器撰:《顏氏家訓(xùn)集解》(增補本),中華書局1993年版,頁166。,沉湎于歌舞升平、安逸享樂之中。侯景之亂致使寬松優(yōu)裕的生活環(huán)境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隨之灰飛煙滅,昔日的優(yōu)游榮耀已成為過眼云煙,國危、世亂、民苦的局面對士族階層造成了強烈沖擊。《顏氏家訓(xùn)·涉務(wù)》曰:“及侯景之亂,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王利器撰:《顏氏家訓(xùn)集解》(增補本),中華書局1993年版,頁322。侯景之亂造成了梁末陳初文士命運的巨大變遷。《北齊書·顏之推傳》曰:“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李百藥撰:《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621。這場變故使得南遷的王、謝二姓及江南的朱、張、顧、陸等高門士族的地位急劇下降,在學(xué)術(shù)和文藝上都不再具有重要地位,南朝200余年的士族政治到此結(jié)束。

與此同時,出身低微的地方豪族勢力在戰(zhàn)爭中逐步崛起,成為統(tǒng)御陳代的主體力量。《陳書》卷三十五末史臣曰:“梁末之災(zāi)沴,群兇競起,郡邑巖穴之長,村屯塢壁之豪,資剽掠以致強,恣陵侮而為大。”姚思廉撰:《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頁490。他們或“率兵入援建鄴,因而坐擁大兵”,或“勢力強迫,取代其位”陳寅恪著:《金明館叢稿初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頁113。。據(jù)朱大渭先生統(tǒng)計,梁末陳初,通過侯景之亂進入統(tǒng)治階層的庶族當(dāng)權(quán)者,少數(shù)民族豪紳有十五人,漢族出身的庶族地主有十一人,漢族出身的平民八人,共計三十四人,而高門世族地主出身者僅十二人朱大渭:《梁末陳初少數(shù)民族酋帥和庶民階層的興起》,載《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89年版,頁342。。到此,士庶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轉(zhuǎn)變。陳寅恪先生認為:“梁陳之交,是南朝政治史上的一個大變化的時代,楚子集團的時期結(jié)束了,士族的歷史結(jié)束了,原來默默無聞的南方蠻族中的土豪洞主,紛紛登上了政治舞臺。陳朝便是依恃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的。此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會的大變動。”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1987年版,頁213。庶族們多聚斂文士以附庸風(fēng)雅,他們以文會友,互相交流、唱和,對于陳代文學(xué)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曹道衡先生認為:“這些人物的出現(xiàn)不但標志著學(xué)術(shù)和文藝逐漸脫離了高門士族獨占的局面,而且作家籍貫及作品描寫的景色也有所擴大。”曹道衡:《略論南朝學(xué)術(shù)文藝的地域差別》, 《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2年第9期,頁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华安县| 新丰县| 安化县| 霍林郭勒市| 山西省| 秭归县| 湟中县| 晋江市| 韩城市| 察哈| 新巴尔虎右旗| 平塘县| 景宁| 阿勒泰市| 北京市| 虹口区| 都江堰市| 城步| 渭源县| 准格尔旗| 吉安市| 山东省| 石台县| 葫芦岛市| 张家港市| 绥德县| 旬阳县| 揭东县| 平乐县| 丰镇市| 安多县| 武胜县| 青铜峡市| 通渭县| 延津县| 花垣县| 沁阳市| 乌恰县| 冷水江市| 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