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轉型中的實踐與思考
- 陳純躍
- 5773字
- 2020-03-13 15:06:56
貴在創新
跨入1999年,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迎來了自己16周年社慶。16年來,浙少社從地方人民社的一個編輯室,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較強的經濟實力和一定的市場份額的專業少兒社。這中間,有許多可圈可點的經驗和體會,但我覺得有一條是特別可貴的,那就是浙少人不懈的創新精神。
浙少人的這種創新精神,就是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把更多更好的少兒讀物奉獻給小讀者。從具體的選題策劃,到圖書結構的調整,再到內部機制的完善,都貫徹了這樣一種精神,從而推動各項工作向前發展,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壯大了自己。
一、選題創新,形成鮮明的個性特色
浙少人的創新精神,首先體現在選題的創新上。這是我們不斷推出在全國有影響的圖書,逐漸形成自身的出書特色的根本原因。
“半小時系列”是我社對低幼讀物進行創新的一個有益嘗試。與傳統的幼兒家庭教育類圖書相比,它從書名到內容以及編排形式,都有獨到之處,令人耳目一新。“繪畫本世界童話名著系列”,以32開本連環畫的形式出兒童讀物,這在當時也是走在前面的。由于這種形式容量大、制作精,一改傳統兒童讀物單一的小開本、薄本子的面貌,受到讀者的歡迎。“繪畫本通史系列”則更進了一步,將珍貴的歷史文物圖片、文字資料與歷史事件連環畫相結合,大大增加了繪畫本的表現力,使其更為生動、真實。這套書出版后,曾在杭州少年兒童中掀起“不要壓歲錢,要壓歲書”的活動,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正是憑著選題思路上的這種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理念,浙少版圖書一次又一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繪畫本和低幼類讀物成為本社的兩大特色。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讀者求新求變的心態更為明顯,出版社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在此情況下,浙少社“以變應變”,選題創新的力度也進一步加大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注重原創;二是形式上更新更美。
原創少兒文學讀物是浙少社近年來抓的一項重要工程。一個時期以來,少兒讀物出版中普遍存在“吃洋人”、“吃古人”現象,以致選題撞車、改編成風,而反映現時代少年兒童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奇缺,嚴重影響了少兒圖書質量的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也為了使出版社在這方面能形成特色、積累資源,我們策劃推出了一批由多種體裁、多個系列組成的原創作品。這些作品水平高、陣容強、富有時代氣息。“紅帆船詩叢”(6種)是在兒童詩創作比較冷落的情況下組織出版的。它涵蓋了兒童詩的多種題材和體裁,作者均有豐富的創作經驗,但收到這里的又都是他們的“第一本”:金波的第一本十四行詩集,也是我國第一本十四行兒童詩集;雷抒雁的第一本青少年詩集……正如叢書主編金波先生在總序中所言:“‘第一本’,意味著新的創造、新的起點、新的開拓,也意味著兒童詩新的天地。”這套書于去年下半年出版后,我社與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魯迅文學院、黑龍江作協等單位在哈爾濱聯合舉辦了作家簽名贈書、詩歌朗誦會、兒童詩創作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引起了很大反響,被當地媒體稱為“紅帆船現象”。稍后出版的“中國幽默兒童文學創作叢書”(12種),集中了我國兒童文學老中青三代作家,經數年精心策劃、創作而成。這套書就總體水平而言是該領域目前國內最高的,而且吻合了當代兒童的閱讀興趣(據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在所列41種兒童讀物類別中,小讀者對幽默故事的偏好位居第一)。“寄小讀者散文叢書”(8種)則是一套規模型的少兒散文讀物,它以獨特的感悟、深遠的意境、醇美的語言,帶給孩子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引導他們進入一個較高層次的閱讀天地。這幾套書的陸續出版,使浙少社在兒童文學出版領域形成了氣候,占據了一席之地。
為了讓孩子從小接受科學知識、學會科學的思維方式,我社先后出版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閱讀的科普圖書。如給高段孩子的“看北極叢書”和“走向海洋叢書”。前者以一位中國記者的眼光審視和把握那個遙遠而神秘的世界,向小讀者講述了它的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知識,以及它對全球環境的巨大影響;后者則是幾位從事海洋研究的科學家根據自己在大洋、極地、島嶼、海底考察和歷險的親身經歷寫成,展現了趣味無窮的海洋世界和中國科學家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崇高品質。給中高段孩子的有“小海豚知識叢書”,由卞德培、林之光、陳天昌等20多位著名科普作家、專家撰寫,涉及多個學科;還有《小學生知識快車》,圖文并茂,生動鮮活。給低幼孩子的是彩色24開的“新時代卡通——科學之謎”,分4個系列16冊。它從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知識點切入,用卡通形象來貫穿,把最新的科技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畫面灌輸給孩子,從而將科普讀物的對象降到了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
繪畫本原本是浙少社的強項。這幾年,隨著人們閱讀、欣賞趣味的變化,傳統的連環畫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繪畫本形式上如何創新成為出版界關注的問題。浙少社在這方面也是走在比較前面的,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一是卡通讀物。《龍蝙蝠》在繪畫上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連環畫技法,又吸收了國外動畫的表現形式,并較早采用了電腦著色,使畫面更加富有表現力。《的篤小和尚》一改過去文畫作者分離的創作形式,由作者自己創意、自編自畫,使想象與表現、文與畫十分融洽地結合起來。還將思想品德教育、科普類題材引入卡通讀物,策劃推出了“愛國主義教育故事畫庫”和“科學之謎”等叢書。二是圖文讀物。根據當今小讀者追求真實、生動的特點,在這類圖書中采用了更為逼真的繪畫形式,或者干脆使用了照片。《繪畫本百年巨變》是一部表現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變化的圖書,主題重大嚴肅,為了增強其立體感和史實性,采用了寫實水墨畫與珍貴的歷史照片結合的方法,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百年中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其他如“大圖集系列”、“小小百科系列”等,均以彩色照片與文字組合,更是栩栩如生,賞心悅目。三是低幼讀物。如《兒童版唐詩三百首》、《紅寶箱·藍寶箱》等,從繪畫、版式到整體裝幀,都講求完美、和諧,符合現代孩子求新求美的特性。
二、結構創新,支柱產品由列入計劃的教輔轉為一般圖書
在各少兒出版社中,浙少社是較早斷計劃之奶的單位之一。7年前,出版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列入教輔目錄的“練習冊”,開始被逐年抽走。經過六年時間,這一塊已完全失去。在這種情況下,浙少社不等不靠,走了一條調整產品結構、加大一般圖書出版力度、形成新的經濟支柱的路子。經過幾年努力,浙少社一般圖書的份額不斷擴大,全社發行碼洋及各項經濟指標不但沒有下跌,反而逐年上升,較為順利地完成了產品結構的更新換代,并為下一步的競爭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調整產品結構,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增強一般圖書的出書陣容,豐富可供書目。這是調整結構的基礎。一個時期以來,浙少社好書雖推出不少,但就一般圖書總體陣容而言,還不是那么強,甚至對省局下達的每年出100種新書的任務都難以完成。這對提高浙少版圖書的整體優勢和規模效應,擴大市場份額是不利的。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從出書思路、選題計劃到編輯力量都作了調整,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出一般圖書上,使可供品種不斷增多。現每年在重印率保持50%以上的前提下,新書達到200余種,可供品種保持在600多種,既符合市場要求,也適應現有編輯力量配置。當然,這里說的陣容和品種絕不是粗制濫造的,而是多層次、多形式的優秀少兒讀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也是抵御市場風險的重要手段。
第二是優化一般圖書的結構。針對本社一般圖書結構上存在的缺陷,做了這樣幾點努力:1.提高重點圖書的出書比例。重點書是出版社的標志性產品,也是出版社編輯實力的體現,適當加大重點書比例對出版社提升圖書品質、提高市場占有率都有意義。因此,這幾年社里每年都有五至六套幾十冊列入國家、省重點規劃的圖書推出,成為全社圖書銷售和宣傳的重頭和亮點。2.提高原創作品的出書比例,推動少兒文學創作,加快出版資源積累。從長遠看,抓住出版資源,抓住專有出版權,也就是抓住了競爭的主動權。3.加強中高段讀物。這主要是針對原先出書過多集中在低幼讀物,而中高年齡段顧及不多的情況。這樣重要的領域不能忽視,應該有所作為。對重文輕理的狀況也作了必要改變,加強了科普圖書的出版。
第三是注重特色,形成系列。在特色方面,我們強調既要保持和發展原有的特色,又要發現和形成新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書不至于在每年十幾萬個品種的書海里被淹沒,才能使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注重特色又與形成系列有著密切關系。一般來說,一兩本書可以有特色,但畢竟有其偶然性,只有形成系列才能不斷強化,成為出版社相對穩定的特色。這幾年,浙少社比較重視,也采取了一些策略。對于兩個效益方面有把握的,我們采用一次性的規模化推出。如前面提到的幾套兒童文學創作讀物。對于把握不大的,則先試探性出一兩本,一旦成功便盡快成為系列。如“兒童誦讀三百系列”、“大圖集系列”,就是在《兒童版唐詩三百首》、《世界動物大圖集》獲得較好反響后,不斷跟進形成系列的。
為了保證產品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社里在機構和人員配置上也作了相應的變動。1997年初,我們將圖書編輯室由3個增加到5個,從而使各編輯室的出書范圍涵蓋了少兒讀物的幾個主要領域。其中文學讀物編輯室成立后,經過深入調研、周密策劃,形成了原創兒童文學選題群落。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他們推出了包括“中國幽默兒童文學創作叢書”、“紅帆船詩叢”、“寄小讀者散文叢書”等在內的一批有沖擊力的作品,提高了我社這個領域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綜合室則一方面白手起家開發了一批“短平快”的暢銷書,迅速成為社里創經濟效益最高的編輯室;另一方面組織策劃了重點選題,除了前面提到的《繪畫本百年巨變》等書之外,“走進博物館叢書”(6種)等重點書正在加緊操作,將成為我社獻給新世紀孩子的一份厚禮。我們還從應屆畢業生中擇優充實到編輯崗位,以適應出書結構調整的需要,增強發展后勁。
《幼兒智力世界》和《幼兒故事大王》是我社主辦的兩個低幼期刊。由于這幾年期刊市場波動,加之出版社內部長期存在的重書輕刊的思想觀念和管理方式影響,訂數一度呈下滑趨勢。為了穩住訂數,爭取回升,使刊物在出版社經濟格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是在觀念上作調整,重視社辦期刊,努力做到書刊并舉、共同發展;其二是針對期刊的特殊性,實行內部二級核算,給予一定的經營自主權;其三是將一室辦兩刊改為一室辦一刊,以明確職責、集中精力辦好各自的刊物;其四是調整編輯方針和營銷策略,使刊物更具特色,發行手段更為靈活。經過努力,兩家期刊均做到了止跌回升,今年一期的增幅分別為8%和25%。
我們覺得,根據我社的編輯構成和出版資源,還應該進一步優化結構:一方面,把少兒出版的幾個主要領域文章做足,橫隊推進,整體發展;另一方面,力爭在一個或幾個領域重點突破,形成特色,占領制高點。
三、機制創新,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
改革開放20年來,少兒出版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少兒圖書的品種和質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隨之而來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怎樣面對這種新的市場競爭的局面?怎樣在為大局服務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從很多出版社的實踐來看,必須深化出版改革,建立一種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和出版規律,又適應市場競爭和經濟規律的內部機制。
在不斷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浙少社逐步形成了用人、分配和內部運行等方面新的機制。
用人上,實行按需設崗、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全員聘用、定期考核、動態管理。按需設崗就是根據工作需要設置內部機構和崗位。非生產部門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設崗定編,盡量做到一人多崗,避免人浮于事;生產部門則按實際需要,適當靈活,但增人要增效。每個崗位都有相應的任職要求、崗位職責和工作目標。在此基礎上,室主任實行競爭上崗。凡個人志愿、符合基本任職條件的本社職工,均可報名參與,向社委會闡明自己的任職目標和具體措施。社委會在廣泛聽取意見、分析比較的基礎上討論決定。室主任確定后,再與其他同志進行雙向選擇,社里不搞“拉郎配”,以形成良好的人員結構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所有人員均與社里簽訂聘約,并依據聘約進行考核、管理。落聘者視情況分別作掛靠、調離、內部退養等處理。
分配上,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上不封頂、下保底,出工拿工資、出效拿獎金。社里將整個收入分解成六個部分,根據所在崗位及考核情況分別兌現。其中,基礎工資,按國家和省里的有關政策發放;內部職務津貼,按所聘行政或專業技術職務發放;考勤獎,按社里制訂的考勤制度兌現;綜合考評獎,按德能勤績諸方面綜合考評情況兌現;部門獎,對團結協作、開拓進取、雙效明顯科室兌現;單項獎,對出好書、創效益、超定額、有突出貢獻者分別獎勵。這樣,納入浮動考核的占了全部收入的60%左右。在此框架中,再根據各個部門、崗位各自的職責和特點,設計具體的實施細則。
在選題管理和重點書操作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對選題實行動態管理。社里有一個相對穩定,代表本社出書發展方向、特色和結構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但又不完全拘泥于這樣的規劃。選題和出書結構要隨市場和自身情況的變化作必要的調整。將那些不合時宜的選題及時下馬,新冒出的有較高文化價值或經濟效益的項目不斷補充,在動態中平衡,在變化中提高。為了盡快將選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還實行了瞄準春秋兩季少兒圖書訂貨會的“倒計時操作”,提高了選題實現率,加速了產品更新,擴大了市場份額。對重點書,除了做到“五個落實”之外,還制訂了傾斜政策。凡列入各類重點規劃,或是有一定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的中長線產品,以及社里確定的其他重點項目,風險由社里承擔,利益計入責任人名下,從而鼓勵大家大膽創新,開發重點產品和中長線產品,保證出版社可持續發展。
上述機制上的改革和調整,激發了全社同志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增強了市場意識、精品意識和成本意識,促進了兩個效益的不斷提高。近年來,盡管圖書市場疲軟,少兒圖書呈下滑趨勢,浙少版圖書仍保持上升勢頭,優秀圖書、暢銷圖書不斷推出,銷售收入、利潤等主要經濟效益指標連年增長,浙少社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發展無止境,創新也無止境。浙少人決心貫徹“出版更多優秀作品,鼓舞少年兒童奮發向上”的要求,繼續以兩個效益為目標,以改革為動力,開拓進取,扎實工作,爭取把一個好的出版態勢、一種好的機制、一支好的隊伍帶入21世紀。
(原載《出版發行研究》1999年增刊《探索優秀出版企業成功之路》)